搜索
半部堂的头像

半部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0
分享

苏轼:月亮人生


问月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升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次年秋天,政通人和,乃造“超然台”。中秋节,在部属的簇拥下登楼畅饮,大醉。明月在天,人影在地。他思念阔别五年的弟弟,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人说:“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确实苏轼垄断了中秋月。且不去说这首词的审美趣味,单看此时的苏轼,已把明月作为知己,掬自己的清洁之心与明月交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由问月至登月,对月的神往溢于言表,只是此时还有所留恋,有所担忧。最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光人影已经融为一体。词中除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外,还道出了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其实,更深层的意蕴却是,在对月追问的过程中,寄予了他更多的人生思考。“月有阴晴圆缺”,无论是圆是缺,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这才是自然之道,才是为政之道。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或“休克”疗法,只能导致失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不幸。它微妙的揭示了在王安石变法中,苏轼为何极力发对的原因。

熙宁初年,神宗的一句“为朕深思治乱”给了他巨大的力量。针对王安石的变法,他直接给皇上写了两封信,《上皇上书》和《再上皇上书》。苏轼打比方说:要像白昼不知不觉变成黑夜,不能从严冬一下子进入酷暑。气温大起大落,肌体承受不了。同理,几百年形成的风俗道德,几年就要摧毁它,时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在《再上皇上书》中,他大义凛然地说:“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打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当时,苏轼任职于史馆,王安石为宰相,可谓人微言轻,但是他忠君又讽君,甚至冒着身家性命,这股大力从何而来?答案应该是:来自强大的文化传承,来自眉山风俗道德。生活世界的形成,少则数十年,多则上百年,而打碎它可能在弹指一挥间。西方有名言道:人是悬挂在由他自己所编造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意义的生成必然是缓慢的,犹如真正的绿色果蔬不能用激素。意义的嬗变同样需要足够的过程。年轻的苏轼已坚定不移地认识到这一点,这在我们今人看来也是令人扼腕的。不言而喻,苏轼与王安石不可调和,只能主动辞职,再加小人陷害,神宗朱笔一批“通判杭州”。通判杭州三年,政绩卓然,升任密州太守。此值中秋,胸中有多少波澜在汹涌?对亲人是这样的留恋,对国家是这样的期待。今夕过后,一轮朝阳还会冉冉升起。“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蕴含了多少无奈和希冀!“但愿人长久”,苏轼对未来仍充满希望。而这种希望与信心,无疑来自于月亮。于是“问月”就显得情之所至。

恨月

乌台诗案后,苏轼以团练副使贬黄州,不得签署公事。初到黄州暂居城内寺院定惠院。一首《卜算子》道尽无限寂寞与凄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惊起却回头”多么惊心动魄的文字,性命差点丢掉,又是莫须有的罪名,怎不让人回头?“有恨无人省”多么真实而又苍凉的写实。他在《答李端书》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寂寞沙洲冷”,除了寂寞就是凄冷。这千年的寂寞与凄冷,从遥远的空间传来,每读于此,那阵阵寒意仍丝丝入怀。苏轼也毕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此时只有明月,也只有缺月能代表苏轼的心情。只有缺月来安抚这颗多情而又惆怅的心灵,那种“欲说还休”的苦痛,也只能对缺月倾诉。明月,在心情惆怅时,它是一种抚慰,它是一种眷恋,它是一种渺渺的忧思。恨的土块在苏轼身边越积越高,几至于埋葬。他必须或出于本能的要为自己挖一个小孔来呼吸。

苏轼琢磨孤独与寂寞,试图从孤寂中提取生命的能量。城郊有座安国寺,于是他就常去焚香静坐,眼观鼻,鼻观心,终于“表里倏然,得垢秽尽去之乐”。禅说:“千山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心”,一个人如果内心烦乱不宁,就像千江水中有千个月亮,“剪不断,理还乱。”而一旦心静如水,静观而与自然相通,与一轮明月交息,就会超然物外,精神清明。“圣人之心,静也!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苏轼艰难地而又自然地完成了由“恨”到“静”的转变,“神明自得,圣心备矣”。恨月使他得道,他即将实现由落魄文人到千秋伟人的华丽转身。

酹月

不久,黄州太守徐君猷为苏轼另辟一居所:临皋亭。苏辙也带着家人前来汇合。为解决生计问题,徐太守把城东的一块废弃的兵营拨给苏轼,约五十亩坡地。苏轼开始忙碌起来了:率领全家开荒种地。除荆棘,搬瓦块,挖水渠……麦子种下了,初春一片新绿,入夏满目金黄。除此之外,他还忙着静观天地万物的律动,应对纷至沓来的灵感,招待纷至沓来的造访者。壬戌(1082年)七月,黄州赤壁也终于等到了诗人的造访。于是光耀千古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与人物,时间与空间融成了一个雄浑博大的意境。历史感人文感扑面而来,目光穿越数百年,思接苍穹连茫茫。“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追慕英雄,向往功业,不禁感慨万千,泪湿青衫。然而滚滚长江无语,浪花淘尽英雄,只有明月永存!“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心中千种风情,万般感慨,曾有的理想,曾有的辉煌,古人的伟业,今人的凄凉……好了,什么都不要说了,什么都不要想了,都在酒中了,苏轼自己喝干了杯中酒,也虔敬地让江月喝干了杯中酒。苏轼祭奠了江月,也同时祭奠了自己的过去,齐万物,等生死,同荣辱忧乐。这一“酹”招来了千年庄子的魂魄入怀,这一“酹”引发了超然豁达豪放,这一“酹”虚无中包涵着进取,这一“酹”道出了苏轼宇宙式的乐观主义人生观。这一“酹”字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苏东坡三个字,从此响彻千年古国,滋养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抱月

同样是在黄州,苏东坡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两次夜游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的华章。前赋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羽化的感觉是如此美妙,身轻如羽毛,万物何在哉!这也许就是得道成仙的感觉。成仙意如何?“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东坡道出了他人生最高的理想与追求。“抱明月而长终!”那是怎样的胸怀与境界呀,也许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许就是神的境界,那就是一种美的境界,是宇宙境界,是无界之界。这种浪漫与境界,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无人能堪,千百年后也难有续者。此时的东坡再一次蜕变,成了坡仙或地仙。难怪,他会再夜游赤壁。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见了如此明月,东坡竟走不动了,“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坡仙还独自攀上峭壁,“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已而“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好一个爱月之人。更出人意料的是,有一天他骑马外出彻夜不归,家人朋友四处寻找不见踪影,原来他睡在一座桥上,桥柱上赫然题写着他的新诗:“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因爱一溪风月,怕马踏碎琼瑶,竟在桥上睡去,直到风月隐去,杜宇春晓。这是何等的痴迷与豪放,不是仙人,谁能有此“乖张”。

词者总是亲切的可爱的。坡仙在雪堂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能穿越社会众态,洞察诸多领域,以自然之躯融入天地,既汲取能量,又广施悲悯。他说“吾眼中无一个不是好人”,这大概就是佛的境界吧。坡仙向我们现代人昭示了人的精神,可以挥洒到什么样的高度和广度。黄州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次遭贬,贬到更远的海南。然而,只要心中有明月,天涯海角又如何?这只能使他的人生更加升华,他说“良天佳月即中秋,菊花开日乃重阳”。只要有佳月,何论中秋节与否,只要有菊花,日日相伴是重阳。这是何等大气人生。怀抱明月的人是永远打不垮的。在坡仙的眼里,明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生命的庆典,意味着我们生命中的一种欢欣雀跃,意味着我们忧伤时变得更加绵渺细腻。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回望苏轼的一生,就是月亮的人生。他的政治理想,他的情怀,他的境界,他的才华,他的审美趣味,他的精神无不与明月相辉映。如果要把苏轼的精神加以提炼的话,那我就要说,苏轼的精神就是月亮精神。

虽然“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但是当一个人能情月相融时,那些欢喜就会更加欢喜,那些忧伤就会被冲淡。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实用的态度抑或科学的态度之外还能有一个审美的态度,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是充满诗意的人生。苏轼就是拥有这种态度的人。心中有明月之人,你可以摧毁他的肉体,但你永远打不到他的精神。这也许就是苏轼让他的政敌永远不明白的地方,即使流放的再远,苏轼仍然会欢快地活着。这种态度和精神在苏轼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西江月》)

《浣溪沙 夜饮》佳酿香飘至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三杯末尽兴酣。 夜露清凉搀月去,青山微薄桂枝寒,凝眸迷恋玉壶间。

更让人耳熟能详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莫教门掩夜,坐待月流天。 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诗成月渐侧,皎皎两相望。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人一旦修炼到这种天人境界,一生就会充满欢乐。后现代的人们在忙碌之余,还能举头望望明月的话,那也将获得一种幸福,当举头望明月之时,还能想起千年前苏轼这轮明月的话,那将会获得更大的幸福,当你能把头上的明月与苏轼之明月合二为一的时候,那将会提升你的人生境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坡翁。愿更多的人能了解苏轼月亮的人生,让更多的人沐浴在苏轼这轮明月的光辉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