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民宿后岸村
一下大巴车,摄影师王老师就直奔溪涧边,举起相机对着远处的群山,横桥,碧溪,不住地咔嚓咔嚓。正是早上八点多钟,一缕金光在天边的云层上射出一道金线,黑色的云,灰色的云,白色的云,从天上,从山顶,从山腰,有的在堆积,有的在缭绕,有的在奔跑。大团大团的雾气似纱绸曼舞,使人们一时看见绿,一时看见黛,一时看见青,一时看见紫。朦胧神秘中,那些连绵起伏高高低低的山,仿佛是一个个神女,阳光是她们的金冠,五彩的云是她们的衣裳,云雾是她们衣带,她们天真烂漫,率性质朴,在天地间想怎么舞就怎么舞,自娱自乐,不管不顾。
从常州天宁区来的七个女子,显然是“备了课”的,一到溪边,就打开双肩包,拿出各种颜色的丝巾,或披在肩上,或双手舞动。摆拍,走秀,直播,录抖音,一片忙碌何陶醉。我们一会看景,一会看她们,她们也成了景的一部分。人在山水间,山水在人间。
这是位于浙江天台县的后岸村。那座连绵的群山叫“十里铁甲龙”。唐代诗僧寒山子的隐居地就在不远处邻村的寒明岩。“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没想到苏州寒山寺的主角寒山子最后就隐居地是在这里。
进入后岸村,从南到北是一条整洁的大道。左边是民居,右边是观赏游览娱乐区。左边靠路是一条清清的小溪,导游介绍说这是天台母亲河始丰溪。溪水清澈,红红肥肥的金鱼婀娜多姿,仿佛在举办一场舞会。远处有人在溪里洗菜,有人在溪里浣衣。溪上石板平桥几座,还有石埠头若干,从平桥或埠头上去,就是一排排临水的民宿,大都是三层小楼,楼前或楼边都有一个小院,院里绿荫匝地,杂花生树。
吸引我的是一个楼边有水车的“水车人家”。走进小院,楼的东面是一颗柚子树,柚子已有拳头大小挂在枝间,树下有一个圆桌,几把藤椅。坐下来,看到南面的墙边还有一颗枣树,正在开着米粒大小的黄花,在阳光下金灿灿的。树下一块大磐石,墙边几棵花草。楼门的西面,有一个面向东方的影壁,白底红字格外醒目。红色的行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影壁的左下角摆着一盆盆一串红,右上角有一丛翠竹掩映。真是一个别致的小院,水车声声,鸣蝉嘤嘤,我第一次真切体验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再是墙上的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验,实实在在地把握,是能握在手里,拥在怀里的幸福。
走出“水车人家”,大道右边的路沿上布置了是一个长长的石器作品展,有一组一组的大理石的雕塑,内容为村民当年开山打石板的情景,更多的是一些用石材打造的石窗,工艺精湛,有“天女散花”、“五福临门”之类,让人联想起徽派建筑的木质的雕窗。是艺术品,也是一个微型的村史纪念馆。
石器走廊的后边,有一个足球场般大的红色教育基地。中间一面巨大的红色党旗,两边巨大的绿色草坂,草坂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黄色的大字格外醒目。背景是远处的群山,缭绕的白云,近处是一畦一畦的山茶花。畦垄之间是水泥便道,三五游人正与党旗留影拍照。
我被这山村的美丽惊艳的同时,又从那一组组大理石雕塑中感叹着山村的变迁,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后岸村的宣传栏。上面有着“富裕后岸”的介绍和干部“履职承诺”。在“富裕后岸”介绍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成功发展模式:文明生态+共同富裕。我知道这是当下中国农村发展中最紧要的发展模式,是取得脱贫攻坚之后,向着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发展之路。作为农民的儿子,这引起了我极大兴趣。后岸村是如何从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水的呢?
通过跟导游夏晓晓的交流和对村民的采访,后岸村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靠山吃山。这里曾经资源贫乏,七山二水一分田。怎么办?只有靠山吃山,开山取石,卖石头,卖石子。进而深加工,打石板,做石窗。向自然不断索取,日子也逐渐富裕了。
然而坐吃山会空。为了取石材,村民打下了一个个深达一百米的隧道,由于安全设备不到位,多次发生事故,但更严重的是村内粉尘飞扬、污水四流,全村变成了一个采石加工场,整个村子成天都是灰蒙蒙的,就连树上都覆盖了厚厚一层白灰。不少村民的肺部被石粉侵害,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坐吃山空,环境受到污染,“以身体换钱”的模式走到了尽头。
山水蝶变。回到原点,还我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能蝶变金山银山。由卖石板到关闭石矿,外出吃“打工饭”,到卖风景振兴乡村吃民宿农家乐的饭。这一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村委一班人近从磐安县乌石村取得“真经”,再远到上海各大旅行社推广,就在几乎被一家家旅行社赶出门之时,终于有一位老板答应先到后岸村看看。村里也由此有了第一单生意,青山绿水,整洁的民宿,淳朴的民风,上海老板满意了,后岸村宣传出去了,游客的口碑也树立了。为了鼓励村民开农家乐,从村里对村民每一张床位发给一定的补贴,到后来生意越来越好,再增加床位的反而要上交给村里一定的管理服务费,用来基础投资和建设。几年来他们探索出了统分结合、公私共赢的“公司合作制”运营新机制,统一宣传营销、统一分配客源、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内部管理的“四统一”模式,带动了全村共同富裕。后岸村完成了美丽的转身,华丽的蝶变。
寒山子有诗说,“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这意境完美变成了现实,在后岸村走一走,住一住,不仅能体验诗的的意境,还能参悟他的禅境。
张思古村
我们的旅游大巴车刚拐进进入张思村的主干道就被堵住了。虽然不是周末,路两旁还是停满了私家车,我们只好下车步行。刚下过小雨,路的左边是开阔的水田,稻秧还没有覆盖住水面,一片明晃晃的水田,直连着远处的青山。“漠漠水田飞白鹭”的诗意忽然从文字上来到眼前,真切到触摸一下就能滴出水来。路的右边是茂盛的桃林,油亮碧绿的叶子上还挂着雨水,枝上黄桃累累,有的已被村民用黄黄的纸袋套住。想那桃花盛开时,肯定是一副巨大的山水桃源图。
进入村子,一条水泥砌就得窄窄的小溪,从西往东,由高到低,欢快流淌,如琴如笛。浓密的长长的芳草遮住小溪一边的驳岸,溪水便有了暗绿的色调,优雅而古典。往上走,一座座三层小楼的民宿临水而筑,一座小桥或一块宽大的平石板连通着民居与街道,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模样。而与古典的水乡不同的是,楼是钢筋水泥石材的,二楼三楼的走廊阳台上都有整齐的小花坛,红的五角梅,黄的车前菊等等,把整座民居点染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浮想联翩。
我入住的是楚垚农家乐,隔壁是菜根香农家乐。名称都很有特色,显出农家的文化底蕴。进入二楼房间,整洁干净,是和宾馆一样的标准间。木质天花板,古色古香的顶灯,杏黄色的手拉式卷窗帘,拉开,走廊外小花坛的五角梅映入窗帘,远处庭院大门的飞檐也恰好地装饰了窗帘。
下楼吃中饭,饭后导游带我们游览了天台山。一切似乎都在预料中,而那惊艳的美丽没想到是在晚餐后的相遇。
晚餐后,夕阳将张思村涂抹成一片绛红,由于山村水汽较大,又如笼上了一层薄薄的绛纱,走进新村后面的老巷老宅,犹如走进绛红色的梦里。玲珑的小桥,窄窄的小巷,把天空挤成一条湛蓝的丝带。碎石子铺成的巷道被时光打磨的湿润光滑,那一个个突出的圆角仿佛人类大脑中记忆的触点,踩上一个,就会打开一段历史的记忆。抬头望去,一段镶有石窗的矮墙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满墙的凌霄花在红灯映照下如新娘般妩媚。此时一种甜蜜的情愫风中撩拨,缠绕,我心旌也难免要飞扬了。
再往前,遇到七星井。井壁上苔痕青绿,一段黄色的草绳深入井中。我拉住井绳慢慢往上提,仿佛是提着几百年的时光,几百年的传说,几百年的记忆,神秘而又充满好奇。有村民说,村中有七口古井,排列若北斗七星,还有诗赞曰:“夜涵星斗分乾象,映日云霓作画图”。古时村里有高人呀,我不由感叹道。那位弓腰曲背声音洪亮的村民听到我的赞叹,腰挺了一挺,主动要当向导,领我到处看看。
整个村落呈船形分布,故张思古有“船地”之称。古村临水而筑,依路伸展,水绕屋流,村因水活。远远望去,古村仿佛是停泊在始丰溪上的一艘古船,既像一首幽远抒情的诗,又像一幅雅丽晕染的画。村前后有二条溪流环绕,南有榨树砩,北有泉湖砩,这二条溪流也成为了村民日常洗涤与灌溉用水,至今还在使用,进出村庄必要过这二条溪流,于是溪上就有了数座石桥,最有名的就是你进来时刚夸过的石矴桥,旧时村中有“无桥别进村,进村必过桥”的说法。老人边介绍边领我来到了“墩头台”,一个类似于古戏楼的高台。台两侧的石柱上挂着一幅楹联:“自婺迁务园置山口书田书香不断;由清溯宋代开墩头基地基业无疆。”好一幅对联!“书田书香不断”,“基地基业无疆”对仗工整,逻辑性强寓意深刻,只有书田书香不断,才能基地基业无疆呀。我赶快拿出手机拍下这副对联,犹如读到一篇美文赶紧拿出笔在经典名句下划波浪线一样。老人说,这是陈氏宗祠的一部分,始建于明末,现存建筑为光绪年间重修。以前祠堂中还挂有多块匾额,“大夫第”和“宋进士”“钦褒纯孝”等等。不远处还有一个亭子,叫“熏风亭”,老人说他是陈家的家风亭。两边的抱柱联是“好风能解愠,大道能殷民”。意思是好的家风能让人纾解郁结,变得豁达,大的道义能让老百姓物质上、精神上变得更加富足。老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这副对联还暗用了舜的《南风歌》的典故。“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此前,我也游览过乌镇呀周庄呀宏村呀不少古村镇,但像这样有文化深度的村子还是第一次,冥冥中,我仿佛遇见了真正的高古之士,虽未曾谋面,但从他留下的吉光片羽中,已深感敬佩了。
张思村保存最为完整的是三透九明堂。该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由一个大四合院主天井和八个小四合院组成,共计五十余间,左右抱屋各有鱼池一口,后天井建有佛龛。大门上有“灵山拱秀”四字,左右两边门分别题“纳翠”和“迎熏”,这些吉祥之语都昭示着宅院的欣欣向荣。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聚居群,完全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简直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或远古的部落。驻足在庭院里,感觉时间不再是一个矢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在这里它停驻在了三透九明堂这个古色古香的巨大容器中。三透九明堂犹如一个巨大的拦水坝,蓄满时光之流,倘若打开一个小小的闸口,那时光之流就会将你漫灌,我甚至不敢打开那一扇扇半关着的雕花大门。
此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建筑是历史的立体册页,是时光的音符,更是文化、文明的血脉筋骨。接下来的参观更加强了我的这一感受。谷饴楼的楼名有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期待着年年的五谷丰登。世昌楼还存有二方匾额,一方为“冰心雪操”,另一方为“松寒峻节”。上新屋里大门门楣上有“霁景凝辉”四字,边门又有“杏苑春深”的题字。如果登上益华楼上,放眼会看见南山,视野更加开阔,意境也益深远。此时再看大门匾额上阴刻楷书“南山拱秀”四个字,就会顿时了悟,犹如置身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之中了。
这是在浙江台州的一个乡村吗?恍惚间感到是在游览《红楼梦》中荣宁二府和大观园。其文化底蕴之深厚,品味之高,出乎意料。更出乎意料的是,来到张思村南面入口处,紧靠新村大道,是一处牌坊。牌坊上“宗风远鬯”的行书题字,颇有古意,但“鬯”字,我这个语文老师不认得,拍照发诗友圈,方知是“畅”的古异体字。书写者为何故意写成古代的异体字,大概是提醒我们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古村落,“祖宗遗风到了远方也要发扬光大”。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田园,回归乡村,心情放松,一夜香甜无梦。第二天,鸡鸣声啼出了一缕霞光,山水凝绿。那种雄性刚健自信的啼鸣给我一种“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感觉”,是起床的号角,也是一种唤醒。出民宿小巷向田园走去,不期在通往田园的路边遇上了“宗渊书院”。
路边一块十多米长一米高的巨石上,雕刻着四个蓝色大字“宗渊书院”。院门粉墙黛瓦,后面是三层中式飞檐楼阁,两边绿树繁荫,在朝阳下典雅而又灵动。
巨石背面有碑记云:陈宗渊,明代人,张思陈氏第八代孙。其山水画、书法、篆刻谓为当朝“三绝”,是首批入“翰林院”七人之一。他的《洪崖山房图》,受当朝一品官杨荣等九位高官题诗。现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陈宗渊不但专长书画,其人品德行受一品高官杨士奇高度评价,称其“年老而不忘父亲教诲,年老而不忘学习,富贵而不忘学习,学习而不违背圣人之旨”。如今宗渊书院已成为以文载道、以文崇德、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非营利性高雅文化殿堂。
管理员介绍说,这个书院是村民企业家陈一平投资上亿元新建的。“一个企业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兴建这个非营利性的书院?”我问。管理员笑笑说,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故事:2008年时,古村落保护观念还未普及。有公司要出资120万买小祠堂的门楼,这么高的价格,我们当时就知道不能卖了,但已经通过了招投标。怎么办?管理员卖了关子,顿了顿,继续说,村支书陈海强只好去县里文物保护部门,举报自己倒卖文物,这才将门楼留住。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认识到对一个村子来说,经济发展可能是短暂的,而文化才是永久的根。
一个村子有祠堂,有书院,有家风亭,有古戏台古牌坊这些传统文化,也有着“共产党员户”“光荣之家”古宅与新村,传统家风与现代核心价值,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在这里完美交融着。
张思古村已经成为台州乡村深度旅游的一张名片,谁又能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的名品是“打棕棚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