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半部堂的头像

半部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17
分享

传家诗律细(外一篇)

秋分过后,夜长昼短。捧读《东坡全集》,当目光掠过“夜坐与迈联句”时,不禁大吃一惊,进而浮想联翩。

联句是古人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各成一句或几句,然后合而成篇。旧传始于汉武帝和诸臣合作的《《柏梁台诗》。南朝梁刘勰也曾说“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煖寒酒。”

苏轼的《夜坐与迈联句》,成于被贬黄州期间。当时为了解决一大家子的吃饭问题,在友人的帮助下,请求官府同意,得到东坡一块军营废地,于是他率领家人在这里开荒耕种。“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焉释耒叹,我廪何时高。”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但东坡仍自勉其勤,希望来岁的收成能安慰自己的辛劳。谁曾想到,就是在这样政治失意,经济困窘的双重压迫下,秋分过后,农闲之夜,他与长子苏迈还作了这样绝妙的联句诗。

清风来无边,明月翳复吐(自)。松声满虚空,竹影侵半户(迈)。

暗枝有惊鹊,坏壁鸣饥鼠(自)。露叶耿高梧,风萤落空庑(迈)。

微凉感团扇,古意歌白纻(自)。乐哉今夕游,获此陪杖屦(迈)。

传家诗律细,已自过宗武。短诗膝上成,聊以感怀祖(自)。

文中的“自”就是指苏轼自己,“迈”指长子苏迈。“明月翳复吐”,意思是明月被云遮住,而云又慢慢地把月吐了出来,一个“吐”字,生动形象趣味横生。苏迈“松声满虚空”紧承苏轼的“清风来无边”从风的角度展开,“竹影侵半户”又紧承明月句,写月光照着的竹影一半进到门里,画面清幽高雅。苏轼“暗枝有惊鹊”照应“松”字,“坏壁鸣饥鼠”照应“户”字,同时又真实地写出了当时居住条件的简陋恶劣,墙是坏的,家里没有粮食,连老鼠都饿得唧唧鸣叫。苏迈写松竹,苏轼对鹊鼠,巧妙。这一对父子真是亲生的,心有灵犀,才华横溢,读此让人莞尔。随着时间的推移,夜深了。因此,苏迈联道:“露叶耿高梧,风萤落空庑”。苏轼紧以“微凉感团扇”句相承,又反转唱出“古意歌白纻”。白纻,指白紵所织的夏布,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这一句是“白纻歌古意”的倒装,意思是苏轼对苏迈上两句诗的赞扬,称赞他的诗颇有古意。这个苏老头也真会赏识教育,赏识的及时,这无疑会对苏迈极大的信心。苏迈也心领神会,马上讨好老头子,唱到“乐哉今夕游,获此陪杖屦。”杖屦,指手杖与鞋子,是对老者、尊者的敬称。今天晚上多么快乐呀,能陪着您这令人尊敬的老人家。最后四句是苏轼的总结感言:我以严格的诗律传家,儿子苏迈已经超过了杜甫的儿子杜宗武的诗,给苏迈以极大肯定的同时,也流露出无比的自豪感。这首短诗在膝上坐着就完成了,我们父子俩是多么有才华呀,足以聊慰祖先了。我们苏家耕读传家,诗书传家的传统已经后继有人了呀。

窗外明月竹影,四壁虫声唧唧。苏轼父子夜坐联句的情景似乎格外清晰起来,仿佛刚刚看过的电视剧,似乎还能听到苏轼得意地哈哈大笑的声音。

低头呷一口茶,我不觉生愧。对儿子的教育,长久以来也就是陪着他写写作业,帮助他检查作业,就自以为尽心了。工作忙时,几天也见不到儿子,但当他考试成绩不好时,就大发其火。从来没想到还可以与儿子一起完成一篇作文,更不要说一起完成一首诗了。耕读传家,诗书传家于我,是这样的轻飘和浮浅。

我想,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家风传承。而这种幸福不只表现在物质的丰富上,还表现在饭桌旁,在客厅里、书房间、在父子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总说儿大不由娘,代沟如壁垒,原来是我们没有像苏轼那样去传家,没有“传家诗律细”。明白只有像苏轼那样传家,一些优秀的传统才会像基因一样一直传下去,才会构成我们这个民族的特质。无论困境逆境,都可能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生活。学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哲学。

文采俊秀,月色水光

清末常州实业家赵锦清,是一位城南贤达。为人正直,办事公道,重义轻财,肝胆侠气,扶贫济困,乐意为人分忧,凡乡里贫寒者则有求必应,有公益者知无不为。他长期担任常州大南门“怀德堂”赵氏宗祠族长,族中大小事务无不殚心竭虑,关心族人宗亲生活,组织续修宗谱,有很高的威信。

其实,赵锦清并没有高等的学历,甚至中学都没有读完,那么他何以成为实业家和贤达的呢?翻着《西盖赵氏宗谱》,闻着淡淡的墨香,书页间隐藏着的“诗风传家”的密码,让我再一次相信传统文化的力量,它如何使一个家庭,一个宗族经历千年风雨而不衰,虽一时被压抑,但一有雨露阳光,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也确信了一个家庭一个宗族一个民族的根基的的确确就在家风上。

宗谱中有一篇《南郊水月庵礼观音大士序》,是赵锦清所写。是他专门为了母亲,是完成母亲的“以志之诗,见金闺香韵”而写。他的母亲曾写了一个诗集,就让他作序,来记载这件事,来显现母亲金闺的雅韵。翻遍宗谱及其他资料中,难觅其母诗集,甚是遗憾,但仅凭此序亦可想见其音容。

南郊水月庵礼观音大士序

民国岁次乙丑年清和月吉 锦清谨题

岁在民国戊午年九月十二日,系母余氏大人生辰,锦清奉母命,旨(偕)其谒庵白衣大士,寻其境而乐焉,因题诗一律,命予为序,以志之诗,见金闺香韵。

天下之丛林佛宇,不必当名山胜景之区;有巍焕岑岩之壮丽,金碧辉煌之藻彩而后可以寄游观兴玩赏也,一丘一壑,神之所寓,而境始奇焉,一鸟一花,秀之所钟,而境以新焉,是庵也。

当毘陵之南域,为吴地之灵墟。其居以清其迳峧而曲,而其楼殿之参差,则隐见于深树之中,庭栏之高下,则倒映于曲波之内,佳葩奇卉,积四时以交妍,飞鸟游鳞,邃晨昏而常乐,抑何?其地之邃,以清神而秀也哉。

乃若佛像之光莹,僧容之静默,则有大远于期世之丛林俗寺者。故一径初通,恍避尘氛而入,山林之奥寻游递遍,如来方丈而临仙侣之乡。晨钟断续、松柏风轻,暮绮霞横、龙诞香细。是非神之所托,秀之所钟?有如是幽芳静乐也哉。

这篇序写景状物如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序言极写水月庵环境之美,观音佛像之妙,游赏者之快乐。立意高远超迈,不同凡俗。作者不仅能从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句中点化而出,而且更高一筹,他认为“一丘一壑,神之所寓,而境始奇焉,一鸟一花,秀之所钟,而境以新焉,”他强调自然与人的遇合,融通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什么是奇境,什么是新境?只有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才能体会到此种妙境。由此可见作者的人生境界,胸襟情怀。当然,这里也有故意运用夸张手法来赞扬水月庵丘壑花鸟的神奇秀美之意。

该序层次清晰,全序紧扣“神”“秀”两字,层层铺开渲染。首尾照应,形神兼备。语言骈散结合,纡徐婉转,清韵悠长,读来朗朗上口,颊齿留香。

古人有一语成谶之说,我深以为然。读该序我不仅读出了赵锦清少为人知的文采俊秀月色水光的另一面,更读出了赵锦清母亲也是水月庵观音白衣大士的一面。

水月庵本是观音菩萨的专门香火地。观音有多种变相,如“柳枝观音”,“鱼篮观音”,“童子观音”……而“水月观音”是其一相也。观音大士,也称观音菩萨,圆通大士。白衣观音,就是身披白衣,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的观音。水月观音的法相常现身于月色水光中。“南郊水月庵礼观音大士序”中的“南郊”,就是赵锦清的家乡,“礼”就是朝拜,礼赞。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如《兰亭集序》。从序言中我们得知,赵锦清的母亲余氏不仅信佛礼佛,还会吟诗作赋。这是一个怎样多才多艺的母亲呀?也由此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母亲的耳濡目染,才有了赵锦清的文学才华。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北宋时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

赵氏宗谱中还有何绍休先生写的一篇《梦周公序》,其文曰:“王君赵公之佳婿也,其为人也,言必合于道德,行不外乎忠信。求之今世,不可多得。然王君之贤末始非赵公模范有以致之。是故王君之贤,即赵公之贤也。赵公名锦清,梦周其字也。其先世居毗陵,公品性端方,辞气谦恭,事父母克尽子职,处兄弟和以敬。训子侄綦严,足为宗族乡邦所敬式。初公少时读书,颇颖悟,以家景不裕,不克卒业。竟以布商起家焉。公既由贫入富,思有以利乡里,则以其资……事善举犹见有古之醇风焉。”(节选)

“少时读书,颇颖悟,以家景不裕,不克卒业。竟以布商起家焉。”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明明是读书之才,却因家庭贫困不能完成学业,但正是由于“诗书传家”的家风,在母亲诗书礼仪的影响下,少时他早已打成儒家思想的底子,所以才会让何绍休先生发出“其为人也,言必合于道德,行不外乎忠信。求之今世,不可多得。”的感慨。

由儒而商,才会财通四方;由儒而为政,才会成为政治达人,由儒而乡居,才会成为城南贤达,由儒而睦族,才会成为族中掌门。诗书传家,终使赵锦清文采俊秀,月色水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