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半部堂的头像

半部堂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5/15
分享

琐记(一)

揽衣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课本的传统课文,不知教过多少遍,但今天再次备课,再次发现了疑问。在描写刘兰芝自尽时写道:“揽衣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为什么要着重交代她自杀时要先脱掉鞋子呢?仅仅是表示她的冷静吗?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一番查找资料,同事交流。发现了多数今人不解的秘密。

脱下的丝履,是古代民间的遗书。“鞋”,携也,是希望亲朋发现自己的鞋子,好找到自己死的地方,表示自已非横死,而是自愿投水而死的,并非他杀。这一方面告诉官府,自己是自杀,并非他杀,无需立案侦破;另一方面也向亲人们表明自己是非正常死亡,希望亲人们能以此找到自己的尸体,让尸体能入祖坟安葬。对于古代民间,识字的能写遗书的不多,特别是女子。这投水自杀前脱下的鞋子就是她们最好的遗书。

脱下的丝履,是忠贞爱情的宣言书。古语云死以明志。刘兰芝脱下的丝履,表明了自己对府吏焦仲卿的忠贞爱情,是一份无言的誓死捍卫忠贞爱情的宣言书。而究其深层的文化心理则是,深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生,吾欲也,义,吾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做官为臣的要以死谏君,以死明志,比如屈原。而那些节烈的女子,她们把贞洁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一但有强夺其贞洁情况的发生,她们不会选择报官,而是选择投水自尽来证明自身的清白,维护自己的节操,维护自己的尊严,当然也潜意识地维护了儒家文化。

脱下的丝履,也是道家思想的形象表达,也就是所谓的“形与器”。鞋乃一个人的贴身之物,与人自身联系亲密,是一个人的象征。鞋还有累赘携带之意。常言道:“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因为赤脚的比穿鞋的少了负担,少了累赘,做事会更少些顾忌。而对投水自尽者来说,无论是入水,还是人世间的名利,鞋子都成了人们生活累赘的代名词。自己投河自尽前脱下鞋子,就表示不愿再携带任何累赘负担与牵挂,所谓“蝉脱”。在民间鞋子还有占卜的作用,将死者的鞋子扔进水里,鞋子沉在哪里,就表明死者的尸体在哪里。

在历史的长河中,脱下的丝履,还是一种文化的演绎与传承。在儒道释多种文化发展交融下,对自杀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在古代人们是非常忌讳横死的,横死代表着不得好死,代表着短命夭寿,是不能入祖坟的。从《聊斋》上我们可知,像非正常的淹死者,都是不能顺利转生投胎的,只有再拉一个替死鬼,自己方能投生。阴间如此,在阳间,亲人们因为多有忌讳横死,而不能给予死者很好安葬,不能入土为安。因此投河自尽者将鞋子放在河边,就是在向亲人表明,自己是投河自杀,非他杀或横死,希望按照自己投河之处找到自己,更好辨认自己的尸体,而对自己的尸体给予很好的安葬。入祖坟,才能及时享受子孙后代的香火祭拜,在阴间不缺钱花,能早日托生。至今,在民间还有这样的风俗,在给死者入殓换衣服时,脚上一定不能穿布鞋以外的鞋,要穿上自己的布(丝)鞋,那样在六道轮回中,才可能进入人道或神道,否则可能进入畜道,变成猪,牛,羊等,所以千万不能穿皮鞋。

脱下的丝履,有时还是金蝉脱壳之计。记起小时候看过的戏剧《白毛女》,穆仁智带着家丁追寻逃跑的喜儿,跑着跑着,在河边发现了一双喜儿的绣花鞋,就认为喜儿投河自尽了,于是不再追寻。原来,这是聪明的喜儿,用一双绣花鞋做了金蝉脱壳之计,骗过了穆仁智和地主黄世仁。终于等到了解放,等到了与大春的欢聚,斗到了穆仁智和黄世仁。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以为然也,经典之作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望海潮》是柳永的名篇佳构,是他潦倒时写给杭州知州孙何的干谒词。《古今词话》记载,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很工稳,情韵亦悠扬。“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当然,理解成两句为互文也很好,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总之是描写夸赞出杭州的百姓生活,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暗示出孙河治理有方。但笛声不用玉笛(谁家玉笛暗飞声),也不用长笛(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些江南乐器的典型代表,而是用了“羌管”,总觉得怪怪的,有种不和谐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羌管,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以细线捆扎,竹簧插入两管之一端,竖吹。我们耳熟能详的“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都带有悲凉思乡之感,而柳永这里用“羌管”显然违和呀。难道是柳永错了。

经反复查找,发现原来羌管的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音色柔和纤细,悠扬而婉转。同时羌管还是人们在喜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主要乐器,吹奏羌管亦是小伙子向姑娘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原来柳永这里用羌管,是别有用意,羌管是男子吹的乐器,与下句女子的菱歌相呼应,生动地写出了民间男女欢乐爱情的情景。

还有为了写出夸赞孙河治下的繁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意味着这里不仅有本地的音乐菱歌,还有外族少数民族的音乐羌管,更衬托出其繁华。万方来居,偃武修文,民族融合。

不仅如此,羌管还暗示着梅花,春季。宋代诗人张侃《梅时往来郊外十绝》说,“不作等闲桃李色,一声羌笛怨惊尘。偶思今岁开花晚,要醉风前烂熳春。” 从这个角度看,“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前一句写春季梅花盛开,笛声悠扬,后一句写秋季采菱放歌。不同的季节,杭州都是一片繁华景象。不过,不懂这个典故也不要紧,也不影响全词的表达。读词,每个人的经历修养不一样,所见自然不一样。

再次备课,还是发现了自己的浅薄,深感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不易与执着,作为一个“词匠”的柳永,其工匠精神是可佩的。古人写诗写词如此,那么作为一个教书匠呢?不觉汗颜,今后也要多一点匠心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