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
在那梅花盛开的地方,有个小山村,它的名字叫陆笪。
那天,乘上大巴车,第一次看见陆笪的名字,笪字居然还不认识。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薛焕炳介绍说,笪读作dá ,是一种用粗竹篾编成的形状像席的东西,过去常用来铺在地上晾晒粮食。为什么叫“陆笪”呢?好奇怪的名字呀,我心里犯着嘀咕。薛会长继续介绍说,我们这次吴文化研学之旅,首个研学地点就是陆笪。这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子。过去,这里竹篾资源丰富、竹器制作盛行,于是村名就有了一个“笪”字。我明白了,原来“陆笪”就是一个长满竹子,盛产竹器的村庄,冈峦起伏,茂林修竹,想到这里,我仿佛闻到了阵阵竹子的清香。
车子在高架上行驶,林立的高楼渐渐消退。开阔的原野,延绵的山岗画卷似的一一展开,在那原野与山岗上,也依约望见有一处处葱郁的竹林,竹林间掩映着一幢幢红色的别墅。朦胧中,我仿佛看见庭院下,月光如水,身着青衣碎花上衣的女子坐在一片竹席上,篾丝交错,指若兰花,随着兰花的飞舞,身下编出的竹席也在慢慢扩大,她犹如坐在一片白云或者一朵白莲里,梦一样飘飞。门外一派溪光,竹影摇曳,桂花飘香,明月半墙。
“叮”的一声,车子停了,也把我从遐想中捞回,在那片乡愁的海里,我还在为她们怎样才能适应经济转型与时俱进振兴乡村而苦苦泅渡着。
我们首先参观研学的是陆氏宗祠。在祖宗享堂,参观完四壁的图文介绍后,我明白了,这个“笪”为什么姓陆,叫“陆笪”了。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陆游的幼子陆子遹赴任溧阳知县时,嗣子陆立基(陆子遹当时无子,由兄弟的儿子过继而来)也在随行人员中。陆子遹就是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子聿。嘉定十四年(1221年),陆子遹因任满离职,临行前,在他的主持下,陆立基与溧阳学堂教书先生之女结婚。婚后,夫妇俩相中了竹箦陶庄三里之外的一处风水宝地建宅定居,过起亦耕亦读、夫唱妇随的田园生活。当地人也称此地为陆笪,陆立基也就成了陆笪村的始祖。历经800多年。明代时,陆氏后人中陆征、陆禹思分别金榜题名,创造了一门两进士的辉煌。清朝时,陆氏子孙秉承家风,亦耕亦读,诗书传家。
因此,陆笪也是一个具有鲜明的宗亲文化内涵和文化标志的村子,在村子里行走,发现家家户户的庭院里,还种有梅花树,腊梅、红梅、绿梅、白梅,我知道这也是对陆游精神品质的传承。但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梅花尚没有开放。但那浓浓的书香墨香也仿佛融合在村子的空气里,温馨悠长又清香。
当时,我们来的时候,正值深秋,村民习惯地把稻谷摊在自家门前晾晒。金灿灿的稻粒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醇香,阳光一样瀑洒在我们身上,心里有股暖暖的奶香。村民告诉我,要看过去的谷仓,村西有个农耕园。走过去,果然,农耕园里水车还在唱着古老的歌谣,两座碉堡似的谷仓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还有一部手扶拖拉机,在时代的嬗变中,仿佛一位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农耕文明,乡村文化,迭代交加,此时我仿佛在历史的隧道中穿行,再一次嗅到了那封缸酒似的泥香。
实际上,我最喜欢的还是手指小香薯的绵香。
手指小香薯,个头小,色泽紫红,是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一把拿过几只,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陆游的诗句“红酥手,黄藤酒”中的“红酥手”,在当地“酥”与“薯”发音不分,还没吃,一种诗意与美感就已经在心里荡漾。仔细品尝发现它没有丝丝缕缕的经络,却是十分的甘甜软糯,有绵绵的香味回甘。村民说,做成烤山芋那就更美味了,绵香中还会透出焦香。我问道,这种小香薯,市场怎么样?
村书记介绍说,在发展乡村旅游基础上,我们还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大量种植北山竹、菊花和手指小香芋,利用现有水塘,进行水产养殖。村里重点打造的就是以小香薯、菊花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依托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每年,我们村村集体经济能增加15万元左右。目前还利用了“互联网+”抖音直播等手段,进行农业技术革新,定制私人农场,产品销售的很好。“农旅结合,突出特色,经济转型,与时俱进”我情不自禁地为书记叫好点赞。说到特色,书记向我们推荐了陆笪村的招牌菜,这就是曾经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中播放过的“溧阳扎肝”。
传说明弘治三年,陆征赴京赶考临行前夕,母亲将家里鸡蛋去集镇售卖,仅换回一小块五花肉,家中竹篮里尚剩有两块油豆腐。无奈之中,想去邻居屠夫家借点肉,屠夫妻子说尚剩有一小块猪肝及一段猪小肠。如此几样食材,虽不至于无米之炊,却也真叫巧妇难为!陆征母亲灵机一动,将油豆腐包住猪肝和五花肉,再用小肠扎紧,放入锅中烹煮。在她意念之中,小肠犹如官服之玉带,紧扎腰间,取意吉祥;油豆腐谐音“有头有脑”,更是为官之必须。揭锅盛碗,居然异香扑鼻!陆征胃口大开,连说好吃。翌日,陆征启程赴京,此一去,果然金榜题名,高中进士。陆征宦游各处,屡居要职。每次有信寄回,总是说起母亲为自己做的这道用小肠扎着猪肝的菜。此事成为佳话,于是在乡间流传开来。此后凡有赶考功名者,行前必吃扎肝——扎肝,扎官,紧紧地扎住功名官运。
后来,陆氏后人陆禹思又将进京赶考,他母照例做扎肝为儿子饯行。此番母亲在猪肝上又加上了一块笋干,荤中有素,肝上加干,其意为陆家先贤为官,后代亦要为官,故要官上加官。于是扎肝的做法逐渐定型,成为了溧阳名菜。
大菜来了,热气腾腾的溧阳扎肝。样子好像不太好看,慢慢品尝才体会到是真正的美味,竹笋的清香,猪肉猪肝的油香,豆腐的豆香,丝丝缕缕地唤醒了你的味蕾,同时还伴着家人的爱和吉祥的祝福,你会吃得满腹的感动与浓香。
走到村子的尽头,站在高处回望陆笪村的整体空间呈现“一河两居、田塘环绕的特征”:一条陆笪河穿村而过,原集镇与自然村分别坐落在陆笪河的南北两侧,形成隔水相邻的布局状态;村庄外围,茅山余脉的瓦屋山、丫髻山、青龙山等绵绵青山相拥。丘陵岗阜层次分明,桑林茶园绿意盎然,麦垅稻畦生机勃勃,茂林秀竹苍翠如云,与村庄的空间形成了有机的融合。简直是一个超大的私家庄园,山作瓦屋,丘陵岗阜平原作庭院;人口兴旺,孩子们的丫髻山样高耸,有先祖宗祠寄托精神,有青龙游戏于灵溪,有桑园美竹映带左右。这不就是我向往的新农村吗?
蓦地生发奇想,若是从高空俯视,在冬季雪天里,陆笪河多像从瓦屋山下生根延展生长的梅花树,在河两岸开枝散叶。陆游当年感叹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愿望没想到几百年后得以在这江南大地成为了现实。朵朵梅花,争奇斗艳,花香如故,香满陆笪。
登上大巴车返程的路上,我还沉浸在陆笪村香香的氛围中。自古以来,文脉与文象是互相生成的,陆笪的陆氏宗祠,“香如故”(又叫真情屋)民宿,山阳面馆,钗头凤文创馆,农耕园这些带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象已经形成,陆游在《示诸孙》中所期望的“家塾读书须十纸,山园上树莫千回。但令学业无中绝,秀出安知有后来。”文脉也一定会延绵下去。如今乡村振兴,当然首先要振兴的是经济,但我以为还必然要有教育的振兴,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不然还是会把孩子送到城里去读书,为此在城里买房陪读,从而消耗了大量的乡村的财力和精力气血。还要有医疗和科技。这些都是摆在新一代陆笪人面前的坎坷和沟壑,但是我想,有这样的文脉垫底,青年一代一定会传承起祖先开创立业之精神,扎根大地,砥砺前行,建设出一个爱家爱国,求真向善达美的新农村。
车上薛会长总结道,陆笪河归于溧(濑)水,而溧水之源就起源于溧阳的曹山,是吴楚之间最早的运河,千百年来,运河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经过一天的研学,大家回去后把体会写出来。我脱口而出:“就一个字,‘香’”,满车人不解地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