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半部堂的头像

半部堂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3/24
分享

陷落或攀升

又一次陷落于契诃夫的小说。

先前阅读《约内奇》时,对约内奇,除怒其不争外,还同情他深陷于所处时代的庸俗无趣和沉闷,他个人深陷其中无力自拔,只能与之同化,逐渐堕落成猪,过着猪一样的生活。而《第六病室》则是一百年前俄罗斯社会和时代的整体陷落的隐喻,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隐喻,更是契诃夫晚年对人类的沉重思考。书中贵族青年伊万陷落于社会和时代,成为一个精神病者,住进了“第六病室”,而把伊万送进第六病室的医师拉京自己也不知不觉中陷落了,被认为是一个精神病人,不仅进入了第六病室成为第六个病人,还在遭到毒打后中风,死在了第六病室。

其实,从艺术构思角度来看,伊万与拉京是两面互相映射的镜子,小说从不同层面,不同视域,全面恢弘地展示了时代镜像,时代氛围。最后医院与监狱相提并论也是寓意极深,在离医院围墙不远处,矗立着一所高大的白色房子,也由一道石墙围起来,那就是医院。隐喻着医院如同监狱,驯顺与惩戒,这就是当时俄罗斯的现实生活。百年后读来仍让人陷落,让人震撼,这就是伟大的契诃夫,伟大的经典。

伊万的陷落

伊万是一个文官的后代,有地位有家产。寄住在彼得堡,在大学里念书,每月能收到父亲寄来的六七十个卢布,根本不懂什么叫做穷。然而父亲因为伪造文件和挪用公款而被送审,不久在监狱医院去世,房子连同所有的动产都被拍卖掉了。为了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他一天到晚去教课,去做抄写工作。母亲去世后,他有六个月没找到工作,光靠面包和水生活,后来做了法院的民事执行吏,没想到发疯了,成为精神病人。

从彼得堡回来,起先,他一向喜欢跟人们来往,可是由于他那爱生气和满心多疑的性格,跟任何人都不接近,也没有交到朋友。他觉得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又无聊又烦闷,一般没有高尚的趣味,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这跟约内奇对他生活的城市感觉一样)。他喜欢读书。但看书的方式很特别,脸色惨白,好像不是看书,而是在吞吃书页,几乎来不及嚼烂的那种。已致发展成了一种病态的嗜好,不管碰到什么,哪怕是去年的报纸或者日历,也一概贪婪地抓过来,读下去。如果只是这样也无妨,但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看似平常的事,却使他发生了彻底地改变,不愿再读书了。那天在回到自己家的路上,他碰见了一个他认识的警察,那人跟他打过招呼,和他并排顺着大街走几步,不知什么缘故,他觉得这很可疑。回去睡不着觉,不断暗想:自己可能被盯上了,会被送进监狱。这种怀疑恐惧症越来越厉害,于是他辞去了职务,开始过着隐居的生活,躲开人们。但仿佛事情总是缠着他,他遇着一个杀人案件,吓得他躲在女房东的地窖里,坐了两个夜晚和一个白天。被人们发现后救出来,然而在大街上他发了疯的狂奔,几个人才把他拦住。显然,他还上了“被虐症”疯了。于是人们找来医生,最后被拉京安排住进了第六病室。

伊万陷落到神经病的地步,我想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原生的家庭,由富裕到败落,痛苦现实的碾压,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刺激。其次,父亲由于伪造文件和挪用公款被举报,侦探,最后死在监狱医院,在他的心底留下了阴影,使他产生了疑惧症,妄想症,再加上当时整体社会气氛的高压政策,使他觉得生活处处可疑,越来越恐惧。从此被别人怀疑和侦探,成了他底层的思维逻辑。再次,由于他读过大学,知识也算渊博,就高高在上,看不上这个城市里的人们生活,因此一个朋友也没有。但是,当他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需要别人进行心理干预心理重建时,却没有得到任何及时的帮助。然而人的本能都是会自救的,也会进行心理自建,然而伊万又是怎样自建心理的呢?

读书,不论是在俱乐部,还是在家里,他都是兴奋地扯着稀疏的胡子,在吞吃书页。因为从小到大,家庭变故前,他只会读书,读书才能使他安静,读书使他获得知识。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样的读书是他逃避生活的蜗牛的外壳,一个躲避生活的“套子”,这样的读书是一种自我麻醉和欺骗。正像导师陈学晶所说,读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改变自我,理解生活,书里的伟大思想,要消化为自己的思想,才能使自己思想升维,让自己更强大,让生活更美好。千万不能把读书变成虚伪的优越感,让别人尊敬,让别人艳羡,在别人面前刷存在感,话语权,这样的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即使变成两脚书橱,自己获得的也只是一点虚荣的自尊。当然当时的伊万认识不到这些,他弄错了读书的目的和方法,终于他把读书演变成一种病态的嗜好,唯一的用途就是他后来在第六病室里的“演讲”时,慷慨激昂,获得了自我优越的虚妄。细想极恐,对照我们今天的读书人,又有多少人是伊万式的陷落式阅读,又有多少人是为了话语权刷存在感,做着摆拍似的阅读或者知识达人似的优越感。他们忘了我们老祖的智慧。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告诫人们:“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讲的就是是古今学者学习的目的不同。古之学者勤学苦修是真诚地为了提高自己,寻求个人道德境界的超越。而后来的学者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给人看,将学问作为邀名买利的工具。由于认知维度的不够,读书,没能使伊万自救,反而陷落越来越深,躲避人群,过着隐居的生活,最后躲到了房东的地窖,水到渠成的住进了第六病室。悲乎!

拉京的陷落

拉京医师年轻的时候十分信神,准备干教士的行业。中学毕业后,有心进一个宗教学院,可是他父亲,一个医师却逼着他做医师,否则就断绝父子关系。拉京屈从了,但却埋下了祸根,建构了他的底层思维逻辑——混日子不作为,和性格的缺陷——懦弱。所以,拉京做了医师以后,并不显得特别信教。外表笨重粗俗,却凡事小心谨慎,蹑手蹑脚。拉京十分喜爱智慧正直,想在自己负责的医院建立一种合理正直的生活,但他缺乏毅力,缺乏信心。起初工作得很勤快,今天接诊了三十个病人,明天加到三十五个,后天加到四十个。不久,他发现照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干下去,可是城里的死亡率并没有减低,病人仍旧源源不断。于是出现了职业倦怠。甚至用一种荒唐的哲学来为自己狡辩:痛苦可以使人达到精神完美的境界,人们生点病有什么关系,反正他们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内容,没有什么意义。于是他渐渐心灰意冷,不再天天到医院去了。去了也只看过五六个病人以后就回家。

他又是怎样进行自己的心理建设的呢?回家后就读书。他有六个房间,其中三间堆满了书籍和旧杂志。他最爱看的是历史书和哲学书,对于自己的专业书,只订了一份《医师》。他不像伊万那样看的又快又急,而是慢慢地看,书旁总放着一小瓶白酒,一根腌黄瓜或者一个腌渍苹果。到了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就开始走来走去的思索着。

他有一个谈得来的朋友米哈伊尔,每天傍晚,总是来听拉京高谈阔论,恰到好处地附和道:“完全对,我同意”。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了第六病室,通过与伊万的一番谈话,他认为这才找到了真正的知音,从此他天天到这里来。

但是,时局发生了变化,上边派了新医师霍博托夫。这个家伙急于上位,通过精巧的布局,拉京收到了市长的一封信,要他到市政厅谈一谈。这次谈话其实是一次测试,通过谈话,大家都认为拉京不正常了,得了精神病。于是便建议他休养一下,去度度假,霍博托夫也就次机会要他提出辞呈。于是米哈伊尔“热心”地陪伴着他,凭着拉京对他的信任,几乎骗光了他所有的钱。度假回来,霍博托夫不仅占据了他的职位,还占据了他的家,他只能去租房子住。按习惯,他仍旧看书,但是因为环境变了,书本不再像从前那样紧紧地抓住他的注意力,他看书感到疲劳了。

米哈伊尔和霍博托夫便装模作样地来看他,实际上不停地提示他患上了精神病,惹得他大爆粗口“滚你的吧”。于是,在霍博托夫的再一次欺骗与安排下,拉京跟着他走进了第六病室,终于成为第六个病人。

拉京陷落到被认为是精神病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

一、被迫改变的职业规划。拉京想干教士,被父亲逼迫做了医师。这与今天“都是为了你好”的父母如出一撤,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与内心需求,一味为孩子做主,规划,没想到将来可能平庸,可能职业倦怠,甚至会产生抑郁等心理疾病。

二、职业倦怠。一天天,一年年地干下去,没有多少成就感,也没有受到多少激励,自然很容易职业倦怠,他从开始的勤快变成听到生病孩子的哭声都厌烦,慢慢地躺平摆烂,成了虚无主义者。现在过着早九晚五,九九六生活的不知有多少人,当出现职业倦怠时,该进行怎样的心理建设?只能靠金钱刺激或者灌心灵鸡汤打鸡血吗?这更值得现代人的思考。

三、没有高纬度的思辨力,误解了哲学。怎样面对现实的虚无,拉京不能从现实的虚无中走出,却更深地陷入了精神的虚无主义。为了对抗现实的虚无,他喜欢读书,而且是慢慢地读,还要佐一口白酒,然后走来走去的思索。但是他缺乏思辨的智慧,偏信于一种哲学,自以为是真正的智慧。他认为,痛苦是一种生动的概念,运用意志的力量改变这个概念,丢开它,不再诉苦,痛苦就会消灭。为要蔑视痛苦,永远知足,把自己磨练得麻木不仁,对苦难就会失去一切感觉。可悲呀,这多么像现代版的心灵鸡汤,某些专家的大忽悠,这就是泥古不化。拉京由于认知的无名,用书上的某些哲理,把自己包裹起来,构成一个虚假的世界,只会使自己更孤独,而不是清高,甚至是与自己也隔离起来,活在虚无缥缈之中。这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正常人的眼里,就变成了不正常,就是精神病,要关起来。

俗话说,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其实,只说对了部分,如果处在知识匮乏的时代,读书能增长知识,扩大眼界,拥有知识就拥有了话语权。那么,在如今的5G时代,只要会用“度娘”就可以了。那么,如今该怎样读书?我以为读书阅读经典,是为了获取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的资源,在其中又能出其外,认识别人是为了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因此,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首先要有怀疑精神,其次是批判精神。拉京的悲剧是用书中哲学虚构出一个虚假的世界,来消解现实的一切,不能认清现实复杂的环境和真实的自己。他工作的医院多么糟糕复杂,他的后来的继任者急于上位多么险恶,他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是他自己的不作为,才给了险恶者上位的机会。同样,他不能辨认真正的知音、朋友,被一味附和他的米哈伊尔骗光了钱。

杨老师导读的好。他说,真正地读书要获得哲学的升维,就要回到自身,面对幸福与痛苦交织的真实生活,要有真正的思辨、批判和算法。正确选择,果断实践。在不断变化的时机与境域中随时调整。真正的哲学智慧是勇敢,要杜绝自欺欺人,光说不练,通过诡辩自我催眠。是呀,只有认知升维才能破圈。如今,读书不是仅仅打开书本就行了,读书还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伊万式的读书,把自己读成了精神病;拉京的读书,把自己读成了虚无主义者,被社会认为是精神病。真正地读书是为了在人生战场势态中,培养自己的敏锐地感知能力,以便随时调整自我,作出判断和选择。

回想我这一生,读书,教书;教书,读书。自己也有过职业倦怠,也没有活明白,活透彻,没有成为专家教授,虽也教出过考上清华,上海交大,中国美院的学生,但也只是灌输知识,没有真正帮助他们获得哲学的升维,更多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天赋。我想如果能早一点结识三位导师,也许职业生涯会有更多的成就。

拉京性格的另一个缺点就是懦弱,也许就是因为小时后做职业选择时,屈从了父亲替他做的职业选择,形成了懦弱的性格。外表强大,却连走路都小心谨慎,林黛玉似的。所以,当他虚假的朋友让他外出度假时,他就去外出度假了,要借给他五百卢布就借给了他。除了不能识人之外,就是懦弱的性格造成的,同样,霍博托夫让他辞职他就辞了,让他给自己挪住房就挪了。表面看起来很温和善良宽容,实际是因懦弱而被驯化。而当他真正走出虚无主义,亲自住到第六病室,体验到真实的生活,被打,被误解,被扒光衣服的痛苦时候,才清醒过来,然而一切为时已晚,他已经被“精神病”了。

这让我想到,如今不少男孩子也被过分保护了,甚至出现了巨婴,奶宝,有的形成了性格上的懦弱,甚至娘娘腔。可悲呀,这应该是现实存在的荒诞和异化。是到了该想着改变的时候了。我私下以为,一个男孩如果没有跟谁都没有打过架,没有违拗过父母,闪过揍他一顿的念头,就不会真正地长大。被驯化很可能发展成为懦弱,一切听从安排就行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茧房越织越密,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被称作是“乌卡”的时代。人们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职业倦怠,甚至陷落进躺平摆烂的虚无主义。怎么办?

伊万式的陷落,是因为他的惧怕和怀疑主义,他生吞活剥地读书进行心理自建,是为了炫耀知识刷存在感,最终陷入纯理论的思辨中不能自拔,表面看起来聪明有智慧,其实是自欺欺人的假智慧,正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一样,他说“要爱一个人,必须要那个人躲起来,只要他稍一露面,爱就没了”,“我越是爱全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爱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勇敢。不要惧怕,不要怀疑,不要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或概念。不要去幻想如果怎样,将来怎样,用幻想和如果替代了现实中的自己,自我陶醉。要热爱生活,要从能改变的地方,躬下身来,去实践,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去构建强大的心灵。

拉京式的陷落,是因为懦弱和职业倦怠陷落进了虚无主义,用心灵鸡汤浇灌消化现实的痛苦,结果被现实的痛苦折磨,中风而死。因此,要建构积极的心理,攀升自己的哲学维度。干一行爱一行,对生活有信念,去做,去改变,让自己周围的环境一点点变好,从而获得一点点的成就感,积少成多,获得别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不是只会抱怨环境如何,通过自我催眠,自我消解,活在虚幻虚无之中。要实现自我突围,从自我改变开始,去实践,做生活的战士,而不是旁观者,评论家,扎实地迈出自己的步伐。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对疯癫与文明,正常与非正常,规训与惩戒等主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究,我以为面对当今的现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陷落与攀升。防止陷落,攀升思维,让灵魂散发出春天的馨香,高品质发展的现代化才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