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的岷县,古时介于游牧和农耕民族之间,也是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重要地域。从岷县向东,经茶埠驿、禾驮、申都、闾井、锁龙、马坞,过秦州,可到长安,是茶马流通的一条商路。岷县人习惯上把县境的这一片区叫东山区。东山区北与漳县、武山接壤,南临宕昌县,东与礼县毗邻。
岷县东山区的狼渡滩及其周边,水草丰茂,草场广阔,牧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曾为西周王朝、秦汉部落牧马之地,也是羌汉争霸多次争夺的区域和三国魏、蜀多次交战的古战场。历史上短暂属于秦州牧马的辖地,元、明以来,曾是官办牧场,清末民初,还有牧马官的职事,在狼渡滩筑有堡寨,人称“将爷衙门”。
翻越班哈山杆杆梁,过申都不远有一个村庄叫马营口。因当时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且军队数量众多,即为兵马营;或为官设的马匹圈养之地。闾井镇哈古古城南面有个湾,叫马营湾,亦为当时兵马驻扎之地。
地处岷县最东边的马坞,旧称马务,北宋置,明始称马坞镇。因古为贩马集市得名。北宋在宋夏边境开设茶马场。熙宁八年(1075),朝廷在秦州设茶马司,专司以茶易马,在熙州、河州、岷州等地设茶马场,大规模进行茶马交易,为抗击西夏筹备军马。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载:熙宁八年(1075)闰四月,在岷州州城(后改为西和州)及长道县、大潭县、盐官镇、宕昌寨、闾川寨(今岷县闾井)、长川寨、荔川寨、谷藏堡设茶马场。绍兴年间,宋金议和,南宋又在沿边的西和州威远(今西和县城附近)、旧州(今宕昌理川)、岷州胜闾(今岷县闾井)等地设置博买铺,与金人控制的秦陇地区通商贸易,主要是购买战马。
由于牧马或战争或其他缘故,在这里定居下来的人们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闾井等地流传下来的每逢农历五月五(端午节)吃马馍馍的习俗就是一种最典型的表达方式。马馍馍,馍馍的一种,只有在端午节才能吃到,手掌大小,半公分厚,单面点染红、黄、绿等色素,其形似马,故称马馍馍。农历五月初三集日,闾井集市上卖马馍馍的摊点甚多,几十个摊点,顾客争相抢购。马馍馍造型独特,构思精巧,看起来好看,吃起来可口,能够勾起人们对马的无限怀念与回忆。吃马馍馍是当地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周边各地均无此习俗。这很可能是在纪念那些战死疆场的另一种英雄——战马,或是千年牧马人对马的怀念,或是……这里头所表达的每一种感情都是真挚的,都来自最底层的民间,所以亦是最为珍贵的。民间以吃马馍馍这一习俗表达这样丰富的民间感情,是积极的,也是有价值的。
曾与山丹军马场齐名的岷县军马场(后改称甘肃省岷山种畜场)总场部就在岷县东山区闾井镇的哈古古城。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兰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命令接管原国民政府军政部所属联合勤务岷县种马牧场,命名为“西北军区第一野战军后勤部岷县种马繁殖场”。1953年,军区在岷县闾井镇成立“西北军区第二军马场”。1955年1月,二场合并,更名为“总后勤部岷县军马场”,司成祥任书记,王国柱任场长,由总后勤部马政局管理,场部移至岷县闾井镇哈古古城,在闾井镇设有新庄、林口、后治、狼渡、范白坡等五个分场。岷县军马场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辉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转型于我国当代国防军事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今天。如今,岷县军马场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军马场的创业史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舞台。
近年来,在岷县闾井镇狼渡草原举办的岷县文化旅游赛马节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潜力,其在继承发扬优秀军马文化的同时,依托独有资源,积极打造我国西部特色马主题文化旅游产业,通过马产业与草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助力岷县赛马与马产业发展提质升级,加快与国际接轨进程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中国马会于2023年将岷县赛马节及相关赛马活动纳入了“中华民族大赛马”体系,通过提供专业技术和服务,提升赛事的科学性、规范性。
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岷县东山区这条茶马古道上的人们,与马匹结下了不解情缘,积淀了深厚的马文化底蕴,涵养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秦汉牧马地,马营口和马营湾,闾川寨茶马场、胜闾博买铺和马务古镇(马坞镇),五月五的马馍馍,炉口堡的红人红马和白人白马,岷县军马场,狼渡滩里的中华民族大赛马,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岷县东山区马文化的独特魅力。古老的马文化在这里传承千年,并将得到新的发展,谱写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