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整理书房的旧书时,偶然翻到一本《傅雷家书》,不禁细看起来。《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都说家书抵万金,这---让我想起了中专四年父亲给我写信的往事。
我们的学校位于山顶,被其他学校的同学谓之于百色“最高学府”。到学校报到后,交完一年的学费后还要预留一定伙食费。那时一年的学费要一万元,伙食费、零用钱、日常用品等费用每个月需两百元左右。一万元,在那个时候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而读完四年中专,光学费就要四万元。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经济困难,我中专的学费和其他费用都是父母到岷山开荒种玉米换来的“血汗钱”解决的。
那个时候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学校在学生宿舍楼的一角安了唯一的固定电话亭,经常被打电话和接电话的同学围得满满的,非常忙碌,一天电话响过不停。BP机是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才买得起,更是不知道手机为何物。从乐业到百色的公路只有过老山这一条相对好走些,班车大多过这里。有近两百公里的里程,而且只通砂石路,通常是早早起来等车,到达目的地后已经到下午两三点。那时出去外面读书叫做“得翻老山了”。老家的通讯条件就更不用说了,那时我跟家里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每到月初,父亲就要步行两个小时到逻沙邮电所填汇款单,给我汇齐一个月的伙食费,顺便寄出写给我的信。
父亲属于高小文化,相当于现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样子。不过,对于他们那一辈的人来说,也是属于“有文化”的人了。父亲喜欢在劳作之余看看书,甚至在我读小学的几年间,在辅导我的同时,与我一同读课文、查字典、算算术,顺便为自己“充充电”。因而,一些历史小说、故事书上面的字父亲大都能看得懂。父亲在看书的同时,也喜欢用毛笔、钢笔写写字。小时候,每逢过年写春联,过中元节写包封都是父亲完成的。
父亲的一生勤劳质朴,心地善良,他写给我的信也是朴实无华,没有生动的语言,没有豪言壮语。信的内容大都是家里一切都好,请不要挂念,在学校要认真学习,要注意身体之类。有时甚至连家里又买了一头牛,赶集卖了几只鸡,玉米的长势怎么样等再平凡不过的闲言碎语都在信中提及。而我每次收到的信,大多是皱巴巴的,信封上到处都是油污,字迹也不是很工整,个别字需要看好几遍才看得懂意思。但对于父亲来说,我能上中专,能考上学校,至少有一半踏进了“铁饭碗”的门槛,心中是愉快的,也是充满自豪的。就是凭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每次到逻沙汇款,头一晚父亲总要花好长时间给我写信,一直到我出去实习后,才停了下来。在学校期间,每次收到汇款单,意味着父亲的信也到了。那时的我年轻气盛,对汇款单倒是蛮感兴趣,对父亲的信却很少细读,当然也无法了解父亲的想法和心情,也很少回信,即使回信也是寥寥数语。现在的我,为人夫为人父后,想起当时是多么的幼稚,才明白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感到非常内疚,非常惭愧。
一次国庆节前夕,我只收到汇款单,却没有收到父亲的信,这让我感到很奇怪,也有些不适应,让我感到一丝不安。当放国庆假回家时,母亲告诉我,父亲得了一场病,相当严重,他怕影响我的学习,所以没有告诉我,也没有写信,只让一个堂哥去逻沙汇了我的伙食费。父亲看起来脸色苍白,却故作轻松的样子,对我说,下个月会准时给你写信的,我都已经习惯了,一次不写还挺不舒服呢。听了父亲的话,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泪下来,原来平凡的父亲,其实很伟大啊!记得一年秋收过后,岷山种的玉米有了好收成,光玉米粒就有四万多斤,父亲非常高兴,给我写的信满满五页纸,内容全部都是关于玉米的,从挖土、下种、除草到收玉米,一字不漏地说了个遍,字迹是越来越歪扭了,但是内容却相当详细,这是父亲写给我最长的一封信,父亲一定是颤抖着手给我写的这封信。
多年以后的现在,通讯越来越通畅,交通越来越便利了。家长为子女付生活费可直接用微信发红包或转账支付。子女在校想父母了,一个电话就解决,还可以视频聊天,写信却变成了“稀罕之事”。而我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每当想了解他们近况的时候,也可以打电话给他们问问,如果电话说不清楚,自己开车四五十分钟就可以到家,写信是大可不必了。我的父亲一直是平凡而普通的,他的信永远也不能跟《傅雷家书》比拟,也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感。现在想起当年父亲写信给我的日子,在我脑际响起的是怀念、追忆,但更多的是感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