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宗乾的头像

田宗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3
分享

我们一起走过

 

2016年的6月,雅长的上空骄阳似火,水泥路被太阳烤得直冒热气,人穿的衣服几乎被太阳烤焦了。当时,我正在带领一帮干部在龙盘天池清理龙滩库区水位下降后残留下的垃圾和污物。正忙得起劲时,突然接到县里面的电话,说要抽我到县攻坚办驻组,负责综合组的工作。当时我在想,这么多年来,虽然在办公室呆过,也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新闻报道,文字水平得到一些历练,但是将文字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面,难度还是比较大,难免信心不足,一股无形的压力瞬间在我的双肩弥漫开来。但转念一想,去就去吧,就当是一次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就这样,第二天,我硬着头皮赶到县攻坚办报到。初来乍到,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很新鲜也很陌生。一位热心同志拉着我到一张椅子上座下,说以后这张办公桌就是你的了。他还说:“综合组搞文字材料要真正进入角色,一般要三到六个月时间”,这给我心中有了底。记得刚进入办公室,很多东西都要学,领导也不厌其烦地“传、帮、带”。我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然后是整理桌面、打扫卫生,下午基本上是最后一个下班,慢慢地,我对单位的业务特点、业务范围有了深入的了解,慢慢地转换了角色。2016年脱贫攻坚在神州大地启动以来,全国上下都投入到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一些新举措、新思路层出不穷,扶贫新名词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刚开始几天,我就像背英语单词一样,硬是将“八个一批”“六个精准”“十大富民行动”等内容背了下来。随着年龄的增大,记忆力越来越差,我背这些名词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一同就位的综合组驻组人员有6个人,来自于不同的乡镇和单位,工作经历、工作阅历也不尽相同。我们做了简单的分工,由我和两个男同志负责材料撰写,两个女同志负责会务,另外一个男同志负责会议记录,我们还列出了每个月的工作计划,工作就这样紧张有序地进行着。6个人中,我的年龄最大,其他都是“八0后”“九0后”,而且有两个刚刚接触办公室工作,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摸索。办公室的一个特点就是繁而杂,撰写材料、上传下达、接人待物等都需要需要认真对待,需要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办,而且要办细办实,来不得半点马虎,有时材料还很紧急,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刚到时的一天上午,我放好材料正准备下班,突然接到通知,下午要开一个扶贫紧急会议,需要马上准备一份汇报材料。当时业务还很生疏,对数字掌握不全,“突如其来”的任务让我手足无措,急得手心直冒汗。中午,按照领导提供的写作思路“憋”了两个小时,总算把材料“拼”出来了。

综合组人马最齐的时候达13人。随着队伍的庞大,力量的增强,大家的分工越来越细密,哪个负责材料撰写、材料审核,哪个负责会务安排、综合协调、公文处理都有了细的划分,甚至连信访办理、印章管理、档案管理都有具体的人来负责。那时这个“大家庭”可是“分工不分家”,个个精力充沛、配合默契。特别是来信来访,有什么问题群众喜欢来找综合组反映,这要求工作一人一定要有耐心,说话大声点都有可能激化矛盾。我真佩服那时负责接访的人员,对于每一个来访者都笑脸相迎、热情接待、轻言细语,对于每一个信访案件都认真办理,对于每一个电话都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到访的群众都是期盼而来,满意而归。

 

 

 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这是我在办公室工作悟出的一个理。在攻坚办,我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不够用,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我坚持每天睡觉前一小时阅读相关报刊杂志和政策法规,及时掌握工作新动向、新经验,遇到合适的句子或一段话马上摘录下来,以便在写材料时作参考。我还坚持勤写勤修改,坚持列写作提纲,不断提高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在材料起草过程中,虚心听取意见,广泛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提高文字材料的可塑性。

记得2016年的脱贫摘帽推进大会是在6月22日上午召开的。按照领导指示,要做会议方案,打印材料发给与会人员,收集参会人员名单,领导要讲话需要撰写讲话稿。这次会议是对脱贫攻坚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也是对新任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新的班子成员以及全县全体干部履职后打好脱贫攻坚的一次专题培训。综合组大家都不敢怠慢,做好分工后,便各自忙开了。按照分工,我负责起草领导讲话稿。接到任务后,我认真查阅资料、列出提纲,收集文字和数据,“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地写,写出初稿还反复修改几遍后再层层送审。在送审的那几天里,我的心也是忐忑不安,一点底都没有。21日晚上八点钟左右,县里面打电话来,经过逐级审核和修改,材料可以印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万分,想到这份“重量级”的材料第二天就能够躺在会议室的桌面上,心中顿时涌现出一丝丝的成就感。

 

 

“做示范、探路子”,“闯出新路子”,“探索新经验”,我县精准扶贫的征途上,总是离不开“创新”两个字。从“三双”工作到“提高群众满意度”,从“入股分红”到“结对帮扶”,一个个由全县干部群众创造的经验、办法、模式,在社会引起反响,得到推广,为推进扶贫攻坚,刻下了深深的印痕,走出了一条条有特色、结合实际实施的精准脱贫新路子。我记得在2016年底,为了提高群众满意度,县里面要求综合组起草一份文件,大致是要求帮扶干部下到贫困户中参加劳动、摸清底子、解决问题。综合组接到这个任务后,立即召集了行政村的第一书记、支书、主任来提建议、提意见,经过汇总大家的发言材料后,综合组提炼出了“四个三”的工作措施,这个提法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落到贫困户身上就各有各的困难:有的想养殖却没资金,有的想打工而没技术,有的盼望住上好房子,有的则希望捆绑龙头企业享受入股分红……综合组经过调研后,按照“一户一册一卡一菜单”的工作思路和县领导的想法,建立了“一需三提供”套餐式帮扶机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菜单”。精准对接贫困户诉求,一一解决困难,群众想吃哪盘“菜”,适合吃哪盘“菜”,就上哪盘“菜”,有效解决“要扶谁”“谁去扶”和“怎么扶”的问题。后来,我写了一篇《“脱贫菜单”点“佳肴”》的报道,分别在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百色市《动态与典型》和《右江日报》刊发。

 

    

办公室要求做到心宽、心静、心细。无论工作怎么忙,我们坚决不在办公室发脾气,不把坏的情绪带到领导和同事当中,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情。特别是每次开会之前收集名单是最头疼、最烦琐的事情。会议通知发出去后,各单位报名单的时间不统一,收集名单的人员就得时时在电脑旁等,名单收齐后还要排座位表,有时忙得连饭都没有时间吃。遇到紧急的会议,发出邮件后,还要分别打电话催报,当终于打完电话时,已是头昏脑胀了。我记得2017年底自治区来我县开展脱贫摘帽核验时,需要提供一份总的汇报,当时领导明确由我来写。这份材料要求质量高、数据准、提法新,当我写完定稿准备打印时,我自己逐字逐句地看了8遍,然后再给综合组人员每人检查一遍,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这才放下心来。

综合组人员自觉积累脱贫攻坚的新动态、新信息,形成了学习与工作互动,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良好风气,营造出变满足现状为奋起直追,“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大家都通过各种途径“充电聚能”,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变努力工作为“用心工作”,还开展内部学习交流,与各组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最新学习和工作体会,促进了工作的整体协调。在一起时,大家也曾埋怨过、争吵过,但埋怨不等于指责,争吵不等于分歧。经过磨合和锻炼,综合组几位同志的写作水平、协调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慢慢地能够独挡一面了几年来,人员也不断发生变化,一些人离开去了新的岗位,另一些人又充实进来了

 

 

 都说相逢是一种缘分,是扶贫让我们相知、相识,是扶贫让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我们也曾笑过痛过,也曾苦过累过。是的,“咬文嚼字”的日子是清苦的,但过去了又觉得很美好,值得回味,别忘了---我们一起走过!                          

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如今我离开攻坚办已有一些时间,在新的岗位也还是与文字有关,我仍然坚持写材料、写信息,还尝试接触新鲜事物---文学创作。我坚持把写东西作为个人兴趣爱好,当做一种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方式,当自己写的东西在报刊、杂志变成铅字时,当发到朋友圈得到点赞时,我总觉得几年在攻坚办的磨练“功不可灭”。办公室工作苦乐相伴,在办公室固然牺牲了很多玩乐的时间,但对于自己人生经历来说,办公室的历练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