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宗乾的头像

田宗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17
分享

竹林声声

老家在山区,山高林密,山中多竹林特殊的土质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自然资源。那一一庭一院中,到处散布着一片又一片的竹林。不用刻意安排生长,随处可见。

老家地名“金竹坨”,其实是有来历的。在很久以前,这个地方长满了一大片金竹,青翠而挺拔。金竹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环境。金竹特质细长而坚硬,使用价值非常高。因而,发展到现在,老家的金竹越来越少了,只有人和牲畜攀爬不到的地方才发现一株两株,地名沿用了下来,金竹却不多见了。倒是慈竹、甜竹,生命力极强,竹子的根在地底下盘根错节,滋生蔓延,虽屡遭采伐,却愈发旺盛,越挫越勇,一代代延续了下来,让整个寨子深处竹林的包围中。人行走于寨中,很难分清是在画中,还是在梦中。

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一场春雨过后,在微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房前屋后、坡上坎下的“笋娃娃”竞相冒出地面,个个探出小脑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尽享甘甜雨露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原已长高的竹林,成了这些“嫩娃娃”的守护神,用那高大的身躯和浓密的竹叶为他们遮风挡雨。天气渐渐回暖,竹笋也慢慢长高,这时的竹笋又脆又嫩。新鲜的竹笋切成片跟腊肉一起炒,妙不可言。也可将竹笋放在锅里面煮,至半熟后,在太阳下晒干,放到箩筐里面存好,待到五六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再拿出来吃。这种做法在老家叫做“干笋子”。农村有一个说法就是,哪家孩子不听话,被大人用细竹子抽打后,旁人笑话挨吃“干笋子”了。小时候,我们都怕挨吃“干笋子”,但真正做成的干笋子,倒是十分美味,我们都非常爱吃。

小时候,竹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神秘而又美好的地方。听大人讲,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冰婆”专躲在浓密的竹林里,只要小孩进到竹林,“老冰婆”就要过来咬小孩的脚趾头,直到每个脚趾都吃完为止。待进到竹林里,一阵风吹过,竹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如泣如诉,这时我们在想,是不是“老冰婆”饿得慌了,要来找脚趾头吃了。关于竹林的故事,我们小伙伴非常害怕,每次进竹林都要喊哥哥姐姐一起。但是,竹林里有竹笋、有野菜,可以做游戏。怕归怕,竹林那无穷的魅力一直勾住孩子的好奇心,忘也忘不掉。

一片竹林就是一片快乐的世界。在竹林里,我们可以捉迷藏,嘻戏打闹,尽情地玩耍。可以将竹子锯成一段拿来做弹弓,做成的弹弓用手指轻轻一按,小石子就像剑一样飞出去。在竹林里,我们拿弹弓打小鸟,或者对准一个目标“比准手”,看谁的手法快,手法准。我们还做“独轮车”,轮子是用木头削成的,用竹子划破一半,张开后固定在轮子上,另一半用作手柄。我们小伙伴喜欢坐上“独轮车”从一个斜坡上滑下来,可以滑得很远很远,一个人坐在车上,另一个人负责推,把握方向和速度,两个人交替“坐车”,直到尽兴为止。用竹子做的水枪,也非常好玩。竹子的一头用钉子钻几个出水孔,另一头削成竹筒,灌满水,然后将木头裹上几层布塞进水枪内,用手向前一推,水就直射而出。在热天我们经常用水枪来打水仗,玩得不亦乐乎。在那个纯真的年代,竹林以及竹子做成的玩具,带给我们无尽欢乐和无尽的童趣。

慈竹、甜竹质硬,柔韧,不同于竹膘很厚的硬头荷竹和碗口大小的斑楠,非常适合制作农具。记得小时候,我家放米下锅的斤筒就是用慈竹做成的,一斤米刚好有一筒,一餐一家人需要多少米用斤筒一量便知,非常方面。家里筛米的筛子、晒谷子的“晒席”和“摇箱”、装米用的谷仓、甚至撵鸡用的“响搞”,牛马戴在头上的“笼头”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因而,农村人对竹子怀有敬畏之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去采伐竹子时,都是间伐而不是整片伐完,留足它们生长、生存的空间。记忆中父亲能用竹子编很多东西,父亲总是趁着农闲,砍几根形态可掬的竹子制作成背篓、撮箕、箩筐、毛盖等。竹有当年长成的,也有长了好几年的,看竹的年龄,全靠父亲的经验。家里面的农具大多是父亲亲手编成的。父亲做工认真细致,做成的农具精巧耐用,因而亲戚或邻居都喜欢叫父亲帮做几件,以便不时之需。

前段,我去一个镇办事时,看见一摊点摆满了背篓、簸箕、筛子等竹制品,周围围满了购买竹制品的群众,一位六十岁上下的老人在摆放物品,与顾客讨价还价,忙得不亦乐乎。走上去一问,原来买竹制品的老人姓谭,平时谭阿婆与手工技艺好的篾匠定制背篓、簸箕、筛子等竹制品,到街天再拿到街上销售定制的竹制品因品质好,耐用而深受顾客欢迎,卖出物品出去成本、运费外,还有一笔可观的盈利。当时我在想,当下的农村,核桃果、油茶油桐、八角等很多农产品终究还是离不开竹制品的运送、盛装,因而在市场上竹制品俏销也不足为奇了。

我不禁想到,古往今来,不仅普通人喜欢竹子,更有无数的文人墨客青睐竹子,赞赏竹子,他们或以竹作画吟诗,感赋情怀,或赞赏竹子的品格和精神,以作自喻,以作自勉。人们爱竹、画竹、吟竹、赞竹,不仅仅是因为它“绿竹青青”、“郁郁葱葱”,可供观赏,使人心旷神怡,更主要的崇尚它的品格,推崇它的精神。文人墨客以竹咏志,留下无数华彩乐章。宋代王安石在《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写道:“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这首诗绘影绘形,将竹子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的意境活灵活现地用语言表达了出来。

竹子是个好东西,这是有口皆碑的。我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像竹子一样,不论面前是何等的艰难,学会坚强,不向困难所屈服,少索取,多奉献,这便是一种高贵品质,是最难能可贵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