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方飘雪的头像

北方飘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14
分享

月圆之夜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代欧阳修《生查子》中的名句,我很是喜欢,它描摹出来的谈情说爱的美妙情境,令人遐思翩翩。虽然这首诗讲的是爱情的故事,可树梢月亮初上的景致,总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让我常常联想起许多与月亮相关的旧事。

今年中秋将至,月亮渐圆,临窗望夜,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月朗风清的夜晚玩捉迷藏的往事,便又浮现在眼前。

十岁之前的童年时代,我是在山东老家——泰安市农村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的。那里离五岳之首的泰山,大约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童年的记忆里,夏秋时节,感觉月亮又大又圆,像个大银盘,就悬挂在村里的大柳树梢,散发出清冷的银色之光,幽幽地照亮本来漆黑的村庄。那时,月亮大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可能是那时年纪小,看任何东西总感觉很大。

那时玩乐的游戏不多。晚上,月光如水,从天空倾泻人间,借着这光,我们几个孩子通常会玩捉迷藏。选一个人站在原地不动不看,等我们都找地儿藏好,喊一声:“好了”,寻人游戏便开始。有光照着,我会钻进墙脚一大堆玉米秸秆里藏身,或者躲在院子里高大的柴火垛空挡里,将身子挤进凹陷处,借助玉米杆或者麦秸秆,把自己掩盖起来,紧张地屏住呼吸,大气不喘。找人的小伙伴,即便从我面前经过,也发现不了隐藏在里面的我。而那些藏在大树后面,水缸后面,墙角木头处,大门背后的,就很容易就被发现。而且,我还有耐性,能隐藏很久,直到她们都在喊:“出来吧,找不到了”,我才得意地钻出来,头发上、身上沾满玉米秸秆叶子渣或者麦秆草棍。样子肯定十分狼狈,但我心里却无比快活。

那时的月亮,至今记忆犹深。她是那么明亮而饱满,晚上即使没有灯光,也能借助熠熠发光的银色月亮,看清村里的土路和房屋。我们那时就知道,当月亮变得最大最圆时,就意味着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来临,就能吃到又香又甜,如圆月一般的大月饼了。

记忆中,每到过年过节,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就会回家,和家人团聚欢度佳节。每次,他总会带回好吃的东西,而中秋节,他必定带回一包用绳子捆着,黄纸包裹着的月饼,几个孩子一人分得一块。那是那种老式圆月饼,像月亮一样的圆形状,表皮上还印得有红圆点,月饼馅里有青红丝,还有花生碎,芝麻,糖,瓜子之类的,外皮白酥掉渣,内里甜如蜜糖。

七十年代,物质并不丰富,农村更是贫乏,平时吃块糖都很难得,能吃上香甜的月饼,感觉很满足很幸福。我们都会一点点的小口咬着吃,舍不得很快吃完,好东西要慢慢享用,慢慢品味。那甜香的滋味,满口留香,吃过意犹未尽,味蕾留有记忆,好像带着月亮的味道。儿时在农村的日子里,唯有过中秋节和过大年,是我们最盼望和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可以吃上甜月饼,还可以吃到其他好吃的东西。孩子们的世界里,可不就是吃和玩吗?儿时最开心的时光,也莫过于此。

后来,确切地说,是十岁之后,随着家庭的重大变故,我被迫远离家乡,来到遥远的大西南成都,开始在城市里生活。那以后再过中秋节,感觉心态跟以前完全不同,物质确实比在农村丰富,月饼样式也多,可再好吃的月饼,对我也失去了诱惑力,仿佛再也吃不出月亮的味道了。远离故乡和老家亲人,吃什么好看的月饼,也都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觉得,根本就不爱吃月饼,嫌弃它过于甜腻。原来,自己最在乎的,并不是吃上什么好东西,而是吃东西时的心情和背景,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吃。月饼是圆的,寓意不就是团圆吗?不能和家人团圆,就已然失去吃月饼的甜蜜含义。

那些年,我一人在偏远的西南,寄人篱下,亲人们则在遥远的北方,相隔着漫漫长路,几千里开外……曾经多少个月圆之夜,几度月圆之秋,我向着北面故乡的方向,仰望星空,思念家乡的亲人,想念故乡的一切。虽然共在同一片苍穹之下,彼此看到的也都是同一轮圆月,可身边却不是最亲的家人。时常思念家人,想念老家,默默流过不知道多少次眼泪。但从来没有给谁说起过,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就开始自己学着承受。很多时候,只有天上的月亮,看得见我的眼泪,只有她最明白我的心事,也只有她无声地陪伴我,带给我唯一的慰籍。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的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的诗,写尽伤感离别之情,有月亮陪伴见证。感觉自己也是这样,“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既如是,月亦如是,如果月亮有情,大概也会因伤别离而变老吧。

也许,命中注定,这辈子就该远离故土,与月圆中的团聚无缘。小时候也就罢了,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二十多岁,竟然再度离开家乡,稀里糊涂重返成都。这次,真的与老家永远分离。成都,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从此永久的定居地。

年轻时考虑不周的草率决定,注定让我要再一次经受小时候的骨肉分离之苦。再度远离故乡亲人,一个未经世事的年轻女孩,要独自面临生存的挑战,生活的一切重担,都要自己一个人来扛,无人帮助,真正浸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境之中。虽然如此,自己选择的生活,就要自己只身面对和接受。

那时年我年轻得还不会做饭,平时上班还好,中午在单位吃食堂,可以解决一顿吃饭问题。可是下了班,只能将就买些熟食、方便食品饱腹。时间一久,身体缺乏营养,免疫力下降,体质很差,经常生病。有一次因为吃药过量,送医院抢救,还下了病危通知书,把单位的女同事惊吓一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雪上加霜。后来,牙齿又出了毛病,牙龈发炎,导致半边脸肿的很胖,甚至把眼睛都挤压变形,面目吓人。病情如此严重,不得已,只好一个人强撑着,去了华西医大口腔医院。一个好心的中年女医生,看到我如此惨状,非常同情我,主动招呼我先看病。在躺椅上,我感觉到了剧烈的疼痛,那是打麻药的针刺入牙周肉组织。注入麻药后,局部变得麻木,失去知觉,但似乎还能感觉到锋利的手术刀划开牙周的腐肉,吸出里面的脓性分泌物。清创,敷药,嘴巴木木的,好像不是长在我的脸上,麻药失效后,才感觉到刺痛。

身子瘫软,精疲力尽。我一个人打了辆出租车,艰难地回到家,进门就躺在床上,再也没有半点力气。

默默地忍受着不断袭来的火辣辣的伤痛,本就虚弱的身体更是动弹不得。可是还要吃饭,不想动也只得勉强爬起来。没人管我,只有靠个人的意志强撑。厨房里一无所有,就只能凑合煮一点稀饭充饥。端着一碗稀饭,来到窗子前,拿勺子一点点舀起,轻轻送入疼痛的嘴巴里抿,艰难地下咽。一抬头,忽然发现窗外的天上,竟然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圆圆的月亮散发着清亮的银辉,仿佛提示我,月圆之夜正是中秋节。不由望着久违的月亮发呆出神,她亲切如初,便想起去年此时还和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欢度佳节。眼前,偌大的城市里万家灯火,每个窗户里面都透出阖家欢乐的幸福气氛,自己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如此狼狈凄惨,不禁戚戚然。

稀饭送到嘴巴里,一下子烫疼了我,随着疼痛感喷涌而出的,还有满眼里滚落的泪水,混合着一起流进嘴里,心上隐隐作痛,甚至比嘴巴里的疼更痛,痛的不能自已,那种窒息感让我几乎喘不上气来……这是平生第一次,独自一个人,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身边没有亲人,没有家宴,没有月饼,只有疼痛,只有稀饭……仿佛被这个世界抛弃,遗忘。

我就问月亮,还记不记得,也是类似这样的夜晚,很多年以前,我就是那个和她诉说过心事的小女孩。如今,那个女孩已经长大,可她还是一个人在这个城市里,还是只有你陪伴着孤独的她……后来,大概月亮都不忍心看我如此凄惨,掩面隐退,躲到厚厚的云层里去了。而那年的明月,却离我越来越远,不常见到她。

时隔多年,在成都已生活多年的我,身边已有人照顾陪伴。这里地处盆地,阴天多云,日照不足,云雾缭绕中,很少见明亮的月亮,即使中秋节见不到月亮是常态,见到则属于意外之喜。

曾经,有一年中秋节,很罕见的出现了月亮,她的光临,让成都人异常兴奋。手机微信上还留有记录,那是二○一六年九月十六日早上,微友们都兴奋地展示抓拍的各种图片,激动地惊叹、赞美月亮之圆,之亮,之难得,之罕见,之美好。欢欣鼓舞,喜悦之情溢满屏幕。

外地人自然很不理解,不就是一轮明月吗?至于吗?至于。那时,我已在成都生活三十年,但中秋节晚上,并不常见月亮真容现身。圆圆的月亮,对于成都人来说,总是一种久违。

多年以前,有一次在外出差,忙碌了一整天,晚上才回到酒店。发现房里,有酒店服务人员,很贴心的送来两块月饼。让我才恍然大悟,噢,今天原来是中秋节,竟然忘却了。

吃着那包装看起来很高级的新式月饼,想起小时候吃过的老式月饼,月饼在不断变换,越来越高档。精美的外在包装,已然超越了实质,即月饼本身的价值。岂不知,这些其实都是表面形式,不变的,应该是月饼所蕴含的寓意。思索间,许多以月为题的古人诗词,便在心底一一吟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古绝句,经典广传,每一只月亮都明媚在故乡的夜空,可见,人们借助那一轮明月,表达情思,寄托乡愁。

就着夜色,写着这篇小文,忽然就很想去阳台看看,想想着着,真就跑到阳台。临近中秋,成都的夜空一如过去暗淡,看不到一丝月亮和星星准备热身出场的痕迹。中秋佳节马上来到,今年能看到明亮的满月吗?能让我再圆以前的梦,给我带来我慰籍吗?我祈愿,对着夜色虔诚地闭上了眼睛。

眼下,疫情如乌云笼罩,封闭在家的人们无不心情忧郁。但愿这个中秋有一枚明月高升,悬在川蜀的夜空,给中秋的成都带来一丝宽慰,带来拨云见月的喜悦和希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