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杜甫在成都寓居时,其作《堂成》中所叙,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的草堂,在邻近锦江的沿江大路高处,能俯瞰郊外青葱的景色。
时过境迁,如今的杜甫草堂周围,环绕着浣花溪公园,那是一个开放式的城市森林公园,修得十分大气。公园占地面积有32.32公顷,号称五星级的公园。地段亦属市内绝版地块,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一
浣花溪公园,曾去逛过多次。特别是以前有一段时间,因在省医院草堂病区住院,离公园很近,出大门过马路就是。病情稳定后,几乎每天都来公园透气,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随意走一走,散步散心,对尽快康复大有促进。
园子不小,有内湖,有山坡,有湿地,有芦苇,有花草,有树木,有竹林,有木桥,有锦鲤,有飞鸟,有塑像,有石雕,有诗道。没有哪一次来,能一次性完整的走完过,太大转不完。
每次都只是闲逛一下,走累了,就闲坐下来休息会,买些鱼食去喂水里的大锦鲤。鱼儿有红的、白的、黑的、花的,五颜六色。鱼儿们追逐着喂食的游人,从远处游到水边,就像一个个小婴儿,张大嘴巴等待投食。
鱼食一洒落水中,它们就蜂拥而至,争先恐后抢食。密密麻麻的鱼儿,翻跳不已,甚至露出水面,叠加到其他鱼儿的身上,让人看着眼花缭乱。如果患有密集恐惧症的话,估计都有点害怕,实在太多了。
或者有时就静静地坐在湖边,远眺观赏沧浪湖里白鹭洲,栖息着的白鹭。只见时而飞过来一只,时而又飞走一只,洁白的羽毛,修长的双腿,亭亭玉立。那时那刻,让人很容易就联想起,曾住在旁边草堂的诗人杜甫,写下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正好应景。
脚底下的路上,是颇有特色的步道,低头去看,写满了古诗,那是一条诗歌大道,有388米长。停下来细看,有写“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千古流传的诗句,就刻在脚下的大理石上。
诗歌大道两边,有25位历代著名诗人的雕像,栩栩如生。或正在高谈阔论,或正在凝神思考,形象逼真。还有那用大理石刻成的书本造型,上面也刻满了诗词。
亦或者,有时什么也不看不想,就只坐在竹林里歇歇脚,发发呆,吹吹风,一坐许久,也很惬意。
这一片周边,有好多早期开发的高档别墅住宅群,一度神秘莫测。成都广为流传的所谓“西贵南富”,亦指这西门浣花溪绝版地带,住的都是省市级别的政府一把手,以及其他大领导们,也有国内顶级大富豪的豪宅,反正都是些达官贵人们。南门住的则大都是大款富豪有钱人,还有那些各国领事馆的外国人。
不过后来,随着市政府提出,向东向南发展的城市战略规划,加之政府办公机关,也由天府广场的市中心南迁,这里显然也落寞了,成了昨日黄花,翻了篇的老黄历。现在就是老百姓随便出入休闲的公园,也是外地人来杜甫草堂游览时,经过顺便闲逛的地方。
杜甫草堂和浣花溪公园附近,有一些知名的餐饮老字号店,如“陈麻婆豆腐旗舰店”“洞子口凉粉”“龙抄手”“蜀大侠火锅”等,还有不少新店,川派新菜。在草堂或浣花溪公园里逛一圈,饿了出来就近找家店品尝一下美食,正好合适,省得再满处跑找餐馆。这一片餐饮闹热,游客多,食客多。
二
然,此时此景,却不由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见这里的样子,完全不同,变化之大,根本对不上号。
那些年,我在成都上小学时,就已经来过这里。记得有一次,姨妈姨夫带着我,陪从上海过来的、姨夫的弟弟,一起来杜甫草堂游玩。当年,我们还带上羽毛球拍,在草堂里面逛完,找个幽静的空地坐下来,吃东西,打羽毛球,玩得挺开心。走时,在草堂门口还留过合影,照片至今都还保存的有。那时候的草堂正门口周边,可没有现在这么大气、宽阔、漂亮。那时又陈旧,又简陋,很不起眼。
当时我就读的学校,也组织过到杜甫草堂春游,在园内自由活动一天。同学们自带方便的午饭,就地解决一顿午餐。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带的午饭,是姨妈给我买的、成都特色的葱油酥,鲜咸香甜,葱香味十足,口味独特。还和同学互相换着吃,她们带得无非也是那些点心,蛋糕,面包之类的方便食品。
那时草堂周围这一片,都还没有开发,还是一种乡村野地的状态。杜甫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其中的茅草飞过江洒的江郊,指的就是那浣花溪畔。
脑海里还依稀留有一些,小时候看到那时的样子。那条河溪,水质极佳,清清亮亮,有些地方能看得到河里底部,密布的水草,十分丰盈。河水缓缓流过,底下的水草被流水冲击,整片水草不由自主,随着流水的方向倾斜,就像地面上、“风吹草低”吹过后弯腰状。草多密实,由底部漫延,长上了河堤。
河堤旁边的土质,松松软软湿漉漉,土里也是芳草萋萋,满是茂密的青草,得有人的小腿那么高。依依密密,形成一片绿地,像是一大片绿色纯天然、用草织就的绿地毯。
那时候的空气,似乎也格外清新,嗅一嗅,吸一口,鼻腔里满是青草散发出来的,那种天然好闻的自然气息,让人神清气爽。
遥想当年,杜甫选得这地方不错,他的茅草屋,就建在这浣花溪畔不远。水清草绿,环境怡人,居住生活,读书写诗,世外仙境。不过他那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一间他住过的简陋茅草屋,他的故居地,在千年以后,竟成为一个专门纪念他、知名的旅游胜地。
而他在此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成为千古绝句,特别是其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高远境界和家国情怀,提升了诗人的知名度,被广为流传。
三
由此,还让我漫想起来许多往事,在成都上学时,好些外出活动。记得去过几次野外,时间太久,记忆有些重叠,也分不太清,不仅是在草堂附近,还去过别的野地。
上初中以后,学校组织出去搞过野炊,具体地点在哪,记忆已经混乱,说不清道不明。不过,那时候,可真把我们给高兴坏了,想想多有意思,可以在野外土地里,体验在外面亲手做饭的乐趣。开心,新奇,有趣,令我们非常期待。
出发前的头一天晚上,就在家做好了各种准备。同学们事先都组织好安排妥当,落实分配好,谁带什么家伙什,谁带什么原材料,一一按人头,分小组,计划得妥妥贴贴。一夜激动,就盼着天快点亮。
第二天早上,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兴奋地出发。来到野外,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好玩,耳目一新。游玩一番过后,捡些柴火,临近中午,大家正式开始准备生火野炊。
先在土里挖个坑,再找几块砖头三面垒好,留一空档口,用来塞柴火。砖头上放锅,有人负责点柴烧火,等待锅里的水烧开,其余人则开始包“抄手”。“抄手”其实就是馄饨,这是成都当地的叫法。
事先在家里准备好了肉馅,面皮则是店里买的成品,由机器切割好,形状整齐方正,面皮很薄。在家时,大都见过大人们怎么包,所以一般都略会一点。拿一张方面皮,把肉馅放在面皮一尖角处,往里卷,卷到一大半时候,反向一捏,将另外两边捏紧就成了。
可是,虽然看大人们包起来那么娴熟,动作很快,一个接一个的出手,可真要轮到自己亲手操作,就不是那么回事。手总是笨笨的不听使唤,而且肉馅放多放少也没个准数。一时间,五花八门,要么放多了包不起来,肉馅露出来;要么放少了,瘪瘪的肚子只看见面皮子,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包完。
看着歪歪斜斜,横七竖八,胖瘦不均,形状各异的“抄手”,大家反而喜滋滋的很开心,毕竟都是大家自己的劳动成果,挺珍贵。其实,能包起来就不错,自己亲自动手做的食物,吃到嘴里,也就更觉得格外得美味,特别香。
最让我震惊的是,这次我发现有个女同学特别能干,居然有一手做菜的好厨艺。她人小巧可爱,大大的眼睛特别有神,非常聪明的样子。
她要给我们做道菜,菜名我至今都还记得,叫做“雪花肉片”。只见她拿出几个鸡蛋,熟练地打开,只要蛋清,不要蛋黄。在碗里用力地搅,直至将蛋清搅成泡沫状,等锅里的油烧热,先炒熟肉片,再倒蛋清。瞬间,蛋清在油锅里发泡膨胀,就像蓬蓬松松的雪花一样,雪白一片。
雪白的泡沫状蛋清里,包裹着微红发白的肉片,颜色煞是好看,雪花肉片,真是名符其实啊。把我们都看呆了,只觉得好神奇,大开眼界,对她心服口服。我们那么大的孩子,没谁会做饭,那顿饭我们吃得特别香。野炊活动,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乐趣。
四
上学时候很喜欢往外跑,每次学校组织外出活动,总是特别的期待和兴奋,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活动还真不少。
记得出去春游、秋游、爬山,找宝藏,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外出画画写生,节日组织看电影,去外面参加文艺汇演;在有名的锦江宾馆旁边,夹道欢迎外国贵宾来蓉;还参与过天府广场军队的大阅兵,外出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很多活动。那些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开了眼界,伴随我们度过,那欢乐的学生时代。
跑的地方也比较远。去过很早以前的都江堰,那时候还没改名,不叫都江堰市,而是叫“灌县”,在山上玩过一种类似找宝藏的游戏。
在沿途做了标记的地处仔细寻找,藏在某个隐蔽地方里的纸条,按照上面写的内容要求行事,具体记不清楚咋玩了,但当时觉得很好玩,行色匆匆,神秘兮兮,搞得还挺紧张。
到过下面地市的什邡县作过社会调查,记得去过一个古老的小镇。弯弯曲曲的街道上,铺得都是青色的石板,反射出溜光水滑的光泽。那是被人踩来踩去,饱经岁月沧桑,历经多年风吹雨打,被人来人往反复践踏,已经变得润泽了的石板路。
街道两边,是那种旧时很古朴的四川特色民居,低矮的房屋,房顶铺着黑色的瓦块,一片片像鱼鳞一样覆盖。门口是用一块块又长又窄的门板条,竖起来,一张张拼凑成门。
古朴的小镇,一直留住我的脑海里,经久不消,至今还有印象。当时就感觉特别有意境,很喜欢那种娴静,安然,静默的状态。就像幅写意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简简单单的美,但却让人过目难忘。
这么多年过去,那里肯定都不存在了,也许已经城市化,拆了旧房子,建起新房子,新建筑。大概只有在电影电视剧里才能看得到,以前的那种古朴、古色、古味、古韵。
也还记得,当时的什邡县盛产烟叶,看见过地里种着的,大片大片的青叶子,青幽幽的优质烟苗基地,烟田宏大颇为壮观。后来,还去了当地有名的烟厂参观。长那么大,从来没有看见过,那么多的香烟,一堆堆地积成小山,随手一捡,满处都是,让人震撼。
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支支白色的香烟,就随着机器带动起来,在传输带上下跳跃不止,仿佛一个个穿着白纱的小精灵,欢欣舞动不停。工人们忙忙碌碌,不时来回穿插,熟练地操作着,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那是他们当地的支柱产业,大型的烟草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时隔几十年,根本不记得具体叫什么厂,是什么牌子香烟。那是这辈子唯一一次,参观过烟厂的经历,记忆里,只留下那繁忙的工作景象,和白花花的大堆香烟。
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什邡县的烟叶全国闻名,古时候就是贡品。建国以后,在上个世纪中叶,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六年,什邡烟厂一直为毛主席、贺龙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卷制“特供雪茄”。再后来,什邡烟更加声名远播,号称“中国雪茄之乡”,而什邡雪茄,是世界三大著名雪茄之一。
而后又去参观当地一个很有名地养花大户,早期的所谓万元户。依稀记得他的家,是一栋两层白色小楼,设施很全,是当地有名的富裕户。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一盆盆漂亮的鲜花,五颜六色,鲜艳夺目。
我们像个小记者似的,忙着问这问那,记录准备翔实的素材,资料,数据,以备回校交作业,不能只顾玩,需要写社会调查报告回来上交。
回想起来,那些活动,特别有意义。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不拘泥于校园狭小的空间,开阔了眼界,打开思维认知,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
五
只是偶尔,从杜甫草堂旁边的浣花溪公园,联想起了,我在成都上小学和初中时期,一些学校的活动片段。不经意间,思绪纷飞,竟回想起这堆陈年旧事。
随着思绪漫无目的飘零,而往事随风,竟一古脑就飘回到,恰同学少年,那无忧无虑,快乐的学生时代。不禁感慨,少年时候记忆里的美好,是人一生成长中,最难以忘却的一段历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恍然如梦,一切仿佛昨日重现。待惊醒过来,这一去,却是已经走过几十年,让人颇有些怅然神伤,五味杂陈,涌上心头,久久不散。
但也更加明白,时光确如流水,一去再也不复返。其实,不止是对自己,也希冀每一个人,劝君更加珍惜当下,每时每刻,都是那么的宝贵,容不得一点浪费。
时光如梭,飞快消失,一想到这些,有时会有些急迫感,焦虑感,很想赶紧抓住一些什么,不让它过快溜走。可是,时光是留不住的,它就像小偷一样,悄悄地偷走昨日风华。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生出了华发,青丝变白发,少年变青年,青年变中年,中年变老年,势不可挡。
呜呼哀哉,毫无办法,唯有认真活在当下的每一天,不让它虚度,用充实塞满空档,大概就是最好的珍惜。这样,当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今下虽然也会成为过往,但,都是美好的回忆,岁月如歌,人生无悔,并没有留有遗憾。
如此,则心生欣慰,一切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