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每每忆起短暂的青葱岁月,那段高中时期的住校生活,总令我怀想不已。
一
读高中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住校,独立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就以往上学的经历来看,在成都上小学时,学校就在繁华热闹的市中心盐市口。学校离家很近,从家里的阳台,能望见学校的操场、教室、楼梯,看到学生们在操场活动,听到欢快的喧闹声,朗朗的读书声,走路只需五六分钟就能到达。
小学毕业,考上市重点锦江中学(后与省重点盐道街中学合并),继续读初中,离家要远一些,还是步行上学。路上要穿过几条、连成一条直线的长长街道,直到人民南路主干道边,在岷山饭店和锦江宾馆相对的十字路口左拐,沿着绿树成荫的锦江河畔继续走,那时的锦江水质优很清亮,岸边没有护栏,沿着土坡能下到水边。土坡上长有野花,青草,还有野草莓,我都下去摘过。锦江两岸,景色宜人,清新的空气里,随微风吹来青草的气息。那就是诗人刘禹锡描绘的“濯锦江边两岸花”,还有古成都的代言人杜甫,写过的“锦江春色来天地”,那条曾因洗蜀锦闻名的锦江,就座落着我美丽的校园。走上一小段,全程一刻钟左右能到达。
待到上高中时,离开成都返回山东,和我们企业总部机关驻地同一条街道上,就有企业内部办的子弟学校。那儿离家可就远了,有三十里路,只能住校,住校意味着从此要开始一个人独立生活。上课学习之余,独自去食堂打饭吃,安排课余时间,整理个人内务卫生,洗衣服等等。这对那些习惯在家里,靠父母操持的孩子来说,是个严峻考验,但也是锻炼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
对我来说,则不存在任何问题。我之前在成都上小学和初中,五年多的时间里,在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已经得到了一些锻炼。曾经干过很多家务活,买早点,打酱油,去粮店买面条,生火,点燃过烧蜂窝煤的炉子,用高压锅煮过米饭,洗碗,洗衣服,拖地,个人清洁卫生,自己都会做。所以上高中住校,不过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去到了一个新环境,继续独立生活没而已。何况又不需要自己做饭,直接吃食堂,只除了打打开水,处理一下个人卫生,洗洗衣服。
向往那样的生活,没大人管着,不必受约束,除了上课受老师管教,下了课就自己管自己,可以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想想都兴奋。一生最喜欢的就是两个字“自由!”从未改变。想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虽然诗里的自由指的是国家,不妨转换借用一下,“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
那是一九八五年的秋天,盼望的高中住校生活即将开始,我如鱼得水,以为从此可以随意畅游,期盼着就像那冲破牢笼禁锢的鸟儿,从此能随意飞翔,那可是我的专属生活,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日子。从成都返回山东的家后,立即无缝对接,自由自在的高中住校生活,正式开启。
二
我们企业内部办的学校,当时来说,硬件设施还不错,有教学大楼,实验大楼,教职工、学生住宿大楼,打饭的食堂,打开水的锅炉房,还有那宽阔的操场跑道,各种体育设施,高低杠,篮球场等等。
学生宿舍楼,一间宿舍安放了五个上下铺,计十张床,共十人一间寝室,同楼设有公共盥洗室,卫生间,很方便。自己住的是上铺,其实也喜欢住在上面,视线开阔,无人打扰。我就住进门左侧最里边、靠窗那排的上铺,门口处摆放着脸盆、水瓶、饭盒碗筷之类杂物的大桌子,先就占了一部分空间。因此左侧那排就只有两个上下铺床,不像右侧有三个上下铺。我离门口远些,上铺的我,紧临着的不过只有一人而已。左侧上铺的空间,是完全属于我们俩人的自由小天地。
刚开始时,对住校生活充满了好奇,非常兴奋。一切很有规律,早上,要早起锻炼身体,跑步,运动。吃完早饭,接着上课,中间还会做广播体操。下课,去食堂打饭,吃了午饭后午休,下午接着上课。再吃晚饭,晚上继续晚自习,后回寝室休息,每天时间被排得满满的。新鲜一阵过后,才渐渐觉得,其实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也并不太多,让我略微有些失望,现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谓自由,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绝对的存在,也没那么自由。
如此周而复始,每周只能回家一次,那时候还没有双休,周六下午坐企业班车返家,在家呆两个晚上,周一的一早必须赶回校。但其实,在大部分时间里,因担心周一早上太紧张,着急忙慌的顾不过来,一般周日下午就坐最晚一班车返了校,那样时间就能宽裕一些。
有时周日下午返回宿舍,在空荡荡的寝室里,又有点想念家里的温暖。也有三两室友提前回来,大家也都没精打采的,还沉浸在家里的欢乐中,宿舍里显得冷冷清清,那会又似乎觉得,在家里其实也挺好。有亲人们在一起热热闹闹,因团聚时光的短暂,而格外亲热,倍显珍贵。人总是这样,拥有的不珍惜,稀缺的又想念,得到的不在乎,在乎的又实现不了。
那时流行看琼瑶小说,一个寝室的室友,互相传看。一个人看完,就传给下一个人,哪怕困的再难受,被人喊醒,迷迷瞪瞪的,半睁着眼睛也要看书。那股专注用心的劲头,如果是用在学习上,就似“头悬梁锥刺股”般的认真,恐怕人人都能成为学习积极分子,应该都能考上大学。除了迷看琼瑶小说,还喜欢读席慕容的诗,其实至今也还喜欢。那时,常把她的诗,一字一句用心手抄在笔记本上。青春时期的爱好、追求,留下了印记。任何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追求,都很美好,是一个人成长中难以忘却的记忆,有时能影响一生。
三
那时的自己,还喜欢听邓丽君等一些,当时歌星的流行曲。同班一个胖男生,也不知道从哪弄来好多邓丽君的盒带,经常以貌似低廉的价格兜售给我,也有别的流行歌曲带子,我成了他的老主顾。基本上,都是从他那里买的盒带,一盒又一盒,慢慢汇集成一大摞,摆放在家里的组合柜里,周末回家时,在那种老式录放机上播放。
不知道那家伙后来做什么工作,搞不好是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很早就有做生意的精明头脑,很会兜售货物。人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性格,善于做什么,有什么擅长,从小时候,或者某些方面的表现,也能大概露出一些苗头。精明会算计的人,估计很能挣钱,不像我这种老实巴交的人,这辈子连撒句谎都心虚的不行,成不了啥大事。
我就是那种,不会挣钱只会乱花钱,总被自己的小爱好牵引着,五迷六道,深陷其中的小傻子。在成都上学时,就痴迷收集所有的糖果包装外纸,还有火柴盒外包装纸,火柴花。几乎把所有得到的零钱,都拿去购买了火柴花,在那小店里,被店主掏空口袋。还收集过那么多小人书,连环画。好不容易得到的零花钱,舍不得买零食吃,甚至连有时候来不及吃早饭,表哥给我的早点钱,都花在收集上。
其实后来离开成都时,那些花费了金钱和心血的收集品,也没带回家,最终不知所踪。只记得当时收集时的喜悦,欣赏时的开心,收获过的那些快乐,就是唯一的“收获。”虚无缥缈的收获,就是精神享受的愉悦感,精神战胜物质的高级感,获得感。一向都把追求精神至上,作为我的座右铭。上高中,又收集了那么多歌曲盒带,把自己手上仅有的那几个零钱,全部花光。有爱好,好是好,专注着迷也没错,就是太费钱。没有经济基础做后盾还真不行,玩不起。所以,哲学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真理,说白了,就是没有钱,不具备物质条件,很难享受想要过的精神生活。
看来自己属于专注的、容易痴迷进去的人,迷上一个什么事,就不惜一切。不管是金钱方面还是精力方面,只要真的喜欢过,开心过,就觉得值得,并不以划算不划算来论。其实本该这样,人要纯粹一点,凡事只要你觉得值就行,价不价的,也不用衡量,并不重要。
有些东西是无价的,无法衡量。
四
在校的日子里,有苦有甜,悲喜交加。记得有一段时间,挨着操场边的老师住处,有一台电视公开播放,适逢热播83版的香港经典武侠剧《射雕英雄传》由金庸同名小说改编,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曾江等主演,这些演员我都挺欣赏,很喜欢看。
每天晚上,下了晚自习,必站在电视机跟前看上一段时间,可惜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那部剧成了心中忘不掉的一个惦念。直到后来,有了时间,曾反复观看那剧数遍,也没看厌。经典的就是永恒的,经得起考验,很耐看。虽然制作水平,后来看很粗糙,但演员,剧情都很吸引我,原著小说自然就更好看。
“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凡事皆如此。读书,观影,甚至身边好多事,道理都是相通,宁可少而精,不可多而杂。重质量不重数量才对,人生短暂,不可浪费宝贵的时间陷于平庸。况且,精华的经典的东西,久经考验,曾得到过无数前人的验证,我们只需要汲取其中的精华,取其有益于自己的才好。
寝室里人多,有读高中的,也有读初中的。人员来自企业内部山东省各地市,记得有济南的,淄博的,济宁的,泰安的,潍坊的等,大家来自企业下属不同单位,口音各异,南腔北调,也都各有个性。平时都还好,互相帮助,很热情很和睦。有时候,她喜欢吃蛋白,她偏喜欢吃蛋黄,就互相交换着吃。谁带来了好菜,谁的咸菜吃完了,也会互相品尝,支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早上爬不起来床,不能早操,互相打个掩护。打饭菜,打开水,也互相帮个忙捎带。一屋子的姐妹们,大多时候,相处的都不错。
记得自己有几天爱肚子疼,就把被子压在肚子上,一床不够,隔铺的室友把她的被子再给我压上,似乎能止些胀痛。或者帮我捎打回来稀饭,喝得热乎乎的解解疼,好姐妹们,平时处得都很和谐友爱。可是,有一次,几个室友在讨论一个问题,意见不一致,分成两派。大多数人一派,只有一个独特个性的女室友自持一派。我们出自好心,劝她,没想到,大概被七嘴八舌惹急了的她,张口就来了一句:“哼,你们这群一丘之貉!”顿时,整个寝室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虽说有时候,真理可能真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也不必出言不逊。不主张那样说话,争辩不一致没什么,各有保留就是。学语言不是为了呛人,争高低,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交流表达。即使你很出众,也还是应该谦虚低调,不能太过激,完全没必要贬低别人,这样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有素养的人。
独立生活也有悲惨的时候,让我尝到苦楚。有一次去锅炉房打开水,不记得咋弄的,水瓶被打碎,滚烫的开水瞬间浇到脚面上,脚背被烫红烫伤,钻心的火辣辣的疼痛袭来,让我难以忍受。后来被同学搀扶,去到宿舍楼后面,我的一个亲戚家,他跟我的班主任老师住对门。亲戚给我脚面子上敷了一层酱油,当时的土方法,也不记得管用不管用,不过后来脚背上倒也没事,没留下任何疤痕。
五
独立生活看来也有不容易的时候,那个时刻,就不那么向往独立和自由了,而想念起了家的温暖。如果是在家,妈妈肯定不知道咋心疼呢!有亲人的关爱,其实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不该动不动不耐烦,嫌家人啰嗦,还是应该要学会珍惜。等有一天再也没有了,才懂得失去的都是最珍贵的东西。
住校久了,果然就有点想家,不想要自由了。只要有机会,抓住一切时机,能回则回。有一次,初中毕业后考上技工学校的大弟,他和我同在城里住校,只是方向不一致。一个在城东最东边,一个在城西最西边,都是本企业办的学校。他周末要回家,我也想提早回去,就想跟他一块回去。
平时我回家都是坐企业班车,那次,为了跟他一块儿回去,就坐了他骑的自行车。弟弟带着我,骑行在空旷无人的公路上,飞快的疾驰。人车稀少的大路上,一个高大的男孩,在横冲直撞,自由飞翔,就好像跟风儿赛跑一般。坐在后座上的我,老是担心被摔下车来,小心翼翼,牢牢的抓住后座,不敢轻举妄动。
有时候就是这样,可能是一种心理暗示,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就那么巧,坐久了,觉得车座有点儿硌屁股,就稍稍挪动了一下。只听得啪的一声响,我从车座上摔到地下,当即就摔蒙了,根本来不及反应,弟弟也浑然不察,他一溜烟儿跑开了去!
减少那么多的重量,弟弟竟然没发现。顾不上摔得疼痛,我拼命大喊弟弟的名字!喊了好一会,最后他总算觉察出似乎有什么不对,老远地又折回来,让我又急又气。
想一想,如果弟弟没听到我在风中的呼喊,可能真会一路飙回家。那我可就惨了,那可是二三十里路。大路的两旁,是一排高高的大白杨树,路边的田间地头,则长着比一人还高的粗壮玉米,绿油油的一大片,望也望不到边际。阵阵风吹过来,玉米地里沙沙作响,叶子互相碰撞的声音,哗啦啦的,好像有什么动静,还让我疑神疑鬼的,自己吓自己。在寂静的路上,如果让我一个女生,独自行走,就算是白天,也一样吓人。为了图省事,早回家,搭了弟弟的顺风自行车,结果反弄得那么悲催,早知如此,还不如安心地乘坐班车回家。
其实,那次从弟弟的自行车掉下来,不是唯一的一次。之前就有一年冬天,也是坐他自行车,送我去赶班车时,在雪后较滑的地面上骑行。在某个拐弯处,被摔倒在地,两个人连人带车,都滑倒在地,狼狈不堪。
想起来也真是巧,两次坐弟弟的自行车都摔倒在地,后来轻易都不敢搭他的顺风自行车了,还是坐班车比较稳当,他不用那么累我也不用担心。不过多年以后,大弟也不骑车了,早就开起了他的爱车。每次我再从成都回山东老家,大弟和小弟都有开车到火车站、高铁站接我送我。驾车技术也都相当不错,再也不用担心掉下车来。
六
从学校走回家,真还就有那么一回,但不可能是我一个人,是我们几个家同住在一块的伙伴。不太记得那次是咋回事,好像是错过了班车,没车回家了。要不就走回家去,要不就在学校呆着,那周不返家。后来几个比我大一点的姐姐们商量后决定,干脆就走回家去!
那几个姐姐,我们都在一个单位上住家,都比我大一岁多,其中有一个还是我爸爸泰安老乡家的孩子,我喊她爸爸“大爷”。在山东,比我爸爸年龄大的就喊 “大爷”,年龄小的则喊“叔”。我们两家关系好,姐姐只比我大一岁,也住校上高中,比我高年级。平时有事都找她,互相有个照顾,自然回家也一起回。既然姐姐们做出了决定,我自然毫不犹豫的追随。于是,跟着她们,从学校往南走,我们几个的家,就在南边,一直要走上大约二三十里路,才能到家。只需顺着往南方向的大路,直行即可。
那回家的大路,不似在城里的柏油马路,路上来来往往都是人,开来开去的也不是小汽车和公共客车,而是城里通往镇上的大公路,行驶的一般都是大货车。那些拉货物的大型货车,老远就鸣着长音喇叭,刺耳轰鸣。车子底盘高,车身长,又高又重,载重量也多,从公路上呼啸而过,轰隆隆直响。
此生还从来没有走过,那么远的路,也没有过那样的经历。跟着她们一路走来,沿途只顾东张西望,看新鲜,瞧景色。忘记了是什么样的日子,好像是秋天?阳光似乎不太强烈,行走在大路上,还挺兴奋,像是以前在成都上学时搞的郊游活动,跟探险玩似的,不过,可没有走过那么远的路。
有伙伴一起走路就不怕,几个人说说笑笑的,也不觉得累,天气也好,不冷不热。大路的两旁,是那些又高又直的白杨树,作为行道树,很整齐的排成两排,中间就是公路。每当微风吹过,树叶哗啦啦的响,树枝和叶子,随风向往一边摇摆倾斜。秋天的白杨树,已经不再碧绿,树叶逐渐变黄,金灿灿的,煞是好看。
白杨向来以树形好,树干笔直,有口皆碑。茅盾在《白杨礼赞》中曾赞颂:“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是的,就像山东大汉伟丈夫,朴实挺拔,正直无私。
走了差不多有一半路,脚板已经开始有些累。也是运气好,后来,在少有人车的大路上,我们刚好看到一辆拉货的空车经过,往南开去,我们中间就有人,赶紧挥手去招呼拦截。货车及时停了下来,好心的司机师傅,得知我们几个女学生,走路回那么远的家,让我们赶快上车。于是,我们一个个爬上后面空荡荡的车厢,站在车护栏前,迎着风,扬起的头发,像那白杨的叶子,随风向往后飘,一路欢快地奔向家的方向……
很久之后,看到有人说:“我们用大学四年去怀念中学六年,最终用我们的一生去祭奠我们的青春。”我也曾用初中三年去盼望过高中三年,现在再以高中住校生活为学生时代的代表,记念曾经的青葱岁月。每个人的锦瑟年华,都一样无比美好,令人难忘;点点滴滴的往事,回想起来,无不令人唏嘘。青春时期,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上,只不过是刹那芳华,眨眼逝去。留下的,是一生的怀念,一生的眷恋。
刹那便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