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方飘雪的头像

北方飘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8
分享

车来车往

三十年前,上世纪九十年代。

那年夏天,自己一个人在晃荡晃荡的火车上,度过了两天一夜,从北方重返成都,这个小时候上过学的城市,离开了七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她的怀抱。再次回来跟以前已经不同,曾经因为没有本市户口,初中毕业联考上的三类学校当年都无法就读,这次可不一样了,自己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合法市民。

在终点站火车北站下了车,拖着行李,我不慌不忙、悠悠闲闲地踱出了出站口,作为这个城市的新成员,这里将是自己以后要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站前广场上,骄阳似火,顶着烈日,东瞧瞧,西望望,场景既熟悉又陌生。想起七年前就是从这里离开,那时根本就没想过再回来,走得义无反顾,以为从此一去不复返。如今再度返回,心里有些莫名忐忑,又有些许小兴奋。既来之,则安之,未来之路走的是否顺当,就把这一切都交给时间吧。

熟门熟路的一直往前走,避开那些围过来、用曾经熟悉的成都话询问“去哪嘛?走不走嘛”的揽客车主,径直走到广场右前侧。那附近有个市公交车总站,场地开阔,停驻着各个线路的公交车,这里是始发站。在标有“一路”站牌的候车处等待,不一会儿,一辆空车就驶了过来,登上电一路车,这是始发到市中心盐市口的专线车。

那时候的公共汽车,车头部位宽偏圆,外观显得有些笨拙,蓝白相间,车身上半部为白色,下半部是蓝色。车顶上架着两根集电杆,可以从空中架设的电缆中获取电力,因为安装在车顶上,特别像女孩头上扎得的大辫子,所以被成都人称为“大辫子车”。

车子在轰鸣声中行驶,发出的杂音时高时低,出站、到站、停车,乘客下车、新客上车 ,车内开始变得满满当当,大部分没座的人就站着,比较拥挤,人声喧哗嘈杂。自己是始发站上车自然有座位,坐在后面,看着前面委实有些凌乱,挤成一锅粥。

时值炎炎夏日,车内闷热,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空调。大家穿着打扮清凉,穿着短袖,人一多挤得满头大汗,有些人刘海被汗水打湿,贴着额头有些凌乱。看到售票员辛苦的挤来挤去,从前往后逐个询问,售卖车票。当时票价好像是二角钱,买了票,她从手上的票板上撕下一张小票,那上面印着“贰角”,塞给乘客。

车子一路驶去,从北往南,穿过老成都的旧市区,到达市中心区域。还能记起,在原先的老人民商场附近,那个古老的丁字路口,有个特别突出的旧店铺非常打眼,那便是成都有名的小吃“赖汤圆”。三个大字非常醒目,来来往往的人们,随意抬头就能一眼看见。

车子到了这里,就是盐市口了,基本上就到家了,我就要准备下车。亲戚的家就在这一片,抄近路的话,要穿过一条小巷子,走不远就能到达。小时候曾经来回走过无数次,那熟悉的道路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七年后我又与它再度重叠,路就在脚下,一切重新又开始……

初来乍到坐的电车,后来的日子里,却跟它缘分匪浅,常常打交道。

其实那时候我去新单位上班并不坐公交车,而是骑自行车。主要是因我初中好友同学,她爸是公交公司的干部,而她高考失利后,就在公司就业成为了一名售票员,在车上售票,巧的是她就在电车一路上卖票,不过那次坐车并没有碰到她。我回归后,和她在一起玩便成了常态化,经常在周末休息日跟着她坐车,在城里走南往北到处闲逛,踏遍城市的许多角落。

女同学的工作很辛苦,正如我亲眼所见的那些售票员一样,在拥挤的车上,要挤来挤去售票,曾跟着在车上陪她上过班,等着她下班后两人好去逛街。记得车中间靠车门口处,有一个专用的售票员座位,但其实她需要经常走来走去,坐下来的时候并不算太多。在车厢里卖票,乘客人太多,人们不可能都能挤过来找她买票,就需要通过身边的乘客传递,会出差错挺麻烦,她就要去找乘客卖票,尤其是夏天,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她几乎不停歇,每到一站,还得口头报站名,上下乘客都不少,真的挺累的。有时才坐在座位上想休息一会,可万一遇到有年老体弱的老人,她还主动把自己的专用座位让给老人坐,自己则站着,我都替她感到累。

那时候交通运力不足,车少人多,挤公交成了一大景观。每当车快要进站的时候,看到她先把手伸出窗外,边拍打车厢边喊着“不要挤,不要挤”,但总也挡不住着急上车的人群争先恐后,一哄而上。为了挤上车,个高手长的小伙子能扒住车门跟着车走,看起来非常危险。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大家都挺不容易的,不管是作为乘客还是售票员,都活得很辛苦。

经常跟着同学坐公交车,有个好处,就是任意乘车,可以不用买车票,这是她们单位的福利,只要上车跟司机说一声“站上的”,司机就心知肚明默认了,不用买票。不过这只能她说,我可不敢吭声,她不带我时,我更不敢私自假冒。她是真正的职工,有权利捎带两个名额享受免费待遇,说起来有底气,况且同事之间也有认识的,我可不行,也不会节省那一点车票钱。

由于出门坐车很方便,因此曾经跟着她到处闲逛,两个好吃嘴,吃遍城市里各种小吃。从最开始流行的那些小吃,到后来的各色各样,都是跟着她去吃的第一次,包括串串、冒菜、火锅、麻辣烫、钵钵鸡、烧菜、炖菜、蒸菜、拌菜、卤菜、肥肠粉、冷淡杯……

也没注意到,不知从何时起,后来售票员慢慢退出了跟车售票,在车上开始设置投币箱,大家上车需要自动投币。这下乘客省事了,不过公交公司的麻烦事也就来了。听同学讲过,乘客投币到箱子里以后,后续工作人员会按流程处理。

一般都是在当晚,所有公交车上的钱胆箱,会被集中送往收银中心,第二天一大早经过开胆、点钞、复核、打捆,一个点每天就有成千多袋、近一吨的零钱需要清点,节假日比平时金额更多。当天必须要点完,不点完不能下班,每位点钞员每天要点近上万张纸币,硬币组每天要清约三万多枚硬币。可见那时候,多么不方便不容易,那些工作人员确实够辛苦,现代年轻人真难以想象。

逐渐地所有车上再也没有了售票员这个岗位,成为了远去的历史。后来同学在总公司先后从事过办理公交卡以及充值事宜,到最后也坐在了办公室,摆弄起了电脑,以后工作就清闲多了。现在的公交车上除了有司机以外,再就是跟车的安全员了。穿着黑色的制服,身上佩戴着器械,跟地铁上的乘警一样,维持一下秩序,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确保乘客和司机的安全,出现事故及时报警,维护线路的正常运行。

随着城市的发展,公交车也开始慢慢进行提升。隐约还记得,成都最早的空调车出现在五十五路上,当时用来取代之前我坐过的那趟“电一路”。车后门在尾部,同样的车型,其中也有不带空调的,方便市民选择。在公交站牌上,刻着一句话:“普通车一元,空调车两元”的提示。

不由得还记起一些相关旧事,想起我姨夫当年还健在的时候,他们一帮退休的老年人,经常坐公交车出去参加聚会搞活动。有一次,我记得清清楚楚,亲耳听见他说过那样一句话:“其实大家都不差那一块钱,可是都坚决不坐那二块钱的空调车,哪怕热的冒汗,也非要等着一块钱的普通车过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确实,他们几个的老友圈子都是退休公务员,工资不算低,真不差那点钱,但老人们崇尚节俭美德,能省则省,从不会乱花一块钱。为了节约那一块钱车费,顶着酷暑,在太阳地里苦苦等待多时,就为了坐那一块钱的普通车。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特征,受过苦、吃过苦,从苦日子、旧时代走过来的,知道生活的艰难和不易。他们永远都学不会大手大脚,学不会享受,无谓的浪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可耻的行为。

再后来成都还出现过双层巴士,从二〇〇六年开始投入运营,曾一度风靡成都,并曾经号称“国内双层巴士第一城”,出现过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双层巴士。还记得自己不喜欢坐底下的一层,更喜欢通过狭窄的步梯上到二层,专门跑到上面去坐,并且最好是最前排,那样视线开阔,完全不受局限,毫无遮挡。坐在最前排,就像坐在船头,仿若在城市之舟上,在马路上游车河,在车来车往的大街上,居高临下,揽尽满大街的城市风光。

有时候,坐在上一层车上,偶尔会碰到沿街高处的行道树,那高高的过长树枝,在车子行进途中,会扫过玻璃窗。如果开着窗户的话,不小心会打到人脸,我就遇见过一两次,没注意差点扫到眼睛。后来可能是因为车身过于高大,重心也过高,怕不稳当,存在不安全因素,导致双层巴士没几年就退出成都公交车的历史舞台,坐车的那些情景,永远的留在了记忆里。

时代在不断发展,城市公交系统也在改革,除了汽车本身不断升级,售票系统也变化很大。二〇〇三年,第一张公交 IC 卡发行,二〇〇七年,充值改革,原先的优惠卡和普通卡不再有区别,学生卡调整为二折,老年卡开始办理、使用,老年人免费乘车刷卡,逐渐成为主流。

在市内乘车,刷卡按次数,两元的票价只须付一元,能优惠一半,而且两小时之内免费随意换乘,不计乘车次数。电子钱包的使用,比较适合坐远一些的区间车,那个不能刷次数,也比较适合坐地铁。

在微信、支付宝、数字人民币时代,出门只需要带手机即可,忘了带公交卡也没关系。成都这里使用的天府通码,就在手机上使用,只需要把手机上的二维码,对准车上的固定扫码器亮一下,便可快捷支付,相当方便,再也不用现金投币,出门不用带现金、零钱。地铁、公交都能用,当然还有其他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一切,都实现无现金化电子支付,科技改变生活,让人们享受到极大便利。

这世界变化真大,在不知不觉就已经默默的改变了许许多多。人也是这样的吧?总是在你毫无察觉中,已然改变了,尚不自知。总以为自己没变,还是老样子,其实不然,很多方面都变了,心境和以前不同,认知也发生改变。最起码年龄变大了,样子也在悄悄改变,只是自己不觉,其实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无论你怎样修饰,岁月总会在你身上留下痕迹。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运动中改变着,变化着,推动着走向新进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飞快进程,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各方面改造提升速度越来越快。

除了普通公交车,二〇一三年五月底,成都第一班 BRT 公交车离站出发,快速公交正式开启试运行,比普通地面行驶的同路线公交车速度提高一倍,被成都人称为公交车里的“特快列车”。其收费标准与中心城区常规公交一致,刷天府通次卡一元,投币或使用天府通电子钱包二元。

其实国内很多城市都有BRT,其发源地是巴西库里蒂巴,它是一种快速公交系统,有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特点,是一种新型公共交通形式,车内空间比较宽敞,环境较好,舒适度较高。

BRT有一个专门的站台,类似于地铁,进入闸口时刷卡或投币,上公交车时就免除了刷卡的步骤。还记得最起初时进闸和出闸都要刷卡,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只进闸刷卡,出闸则无须再刷。人一接近,自动开闸放行,大大提高了人群的出站速度。据悉,截至二〇二三年一月,成都快速公交共有二十一条线路(包含十四条普通线、六条高峰线和一条旅游线),线网长度达三百四十七公里。

近几年由于久不出门坐车,没有意识,后来才发现,大街上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崭新纯电动车,被积极推广,优点是零排放、运行安静、乘坐舒适。使用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听说以后还会大力推广。

公交车越来越高级漂亮,特别是成都作为主办城市,为了开好今夏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有些线路大幅度升级,并惠及市民。车子外观豪华,看起来高大上,车内安装的都是真皮座椅,座椅堪比高铁座椅,还配备扶手和安全带,每排座椅下还人性化地装置了USB接口,便于乘客充电。座椅后排有小桌板、杯座、网兜这些, 坐起来比高铁二等座还要软一些,大大提升了人们乘坐的舒适性。

今年二月份,和公交集团的老友同学,相约出门踏春,去感受盛大的东安湖体育公园,成都大运会主场馆所在地,那里都是全新的建筑高大上,大气高端漂亮。跟着熟门熟路的老同学周游市区,老规矩我不用买票,但她早就不用再说“站上的”了,而是亮卡带我上车,这是她单位的职工福利,可以带人。

坐上往返的K6线快速公交,这是一条连接市中心与大运会主场馆的快速公交线路,成都“最快”K6线,最短发车频率五分钟一班。只需三十分钟,就从二环路抵达大运会主场馆,非常方便快捷,一趟下来,乘坐体验感非常安逸。

恍如一场梦,想起最初走出火车站乘坐过的、扎着两个“长辫子”的无轨电车,到后来终于有了空调车享用;从冒着黑烟、街上乌烟瘴气的柴油车,到今天零排放的纯电动车和快捷的BRT。公交车用自己的滚滚车轮,见证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让曾经经历过新旧时代变迁的人儿,感慨万千。

衣食住行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的行,这些年犹如风驰电掣般的汽车速度,得到突飞猛进的跨越和提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都市圈规模越来越大,地面公共交通越来越完善,密密麻麻纵横市区的地铁线路,跟进速度之快,圆了广大市民的自由出行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犹如一座城市的大血管主动脉,推动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进步,城市公共交通见证着一座城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不仅仅是成都,这里只不过是个代表和缩影,全国都一样,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满满幸福感。

滚滚车轮,风驰电掣,推动时代,高速向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