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方飘雪的头像

北方飘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5
分享

漫步苏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秀丽,园林典雅,天下闻名,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园林之城”等诸多荣称。盛名之下,不同凡响。

那年金秋十月,北方秋意渐浓,而南方依然余温不减。

我从第二故乡天府之国,回到第一故乡齐鲁大地,在家才不过呆了几天,就被姐姐拽着从鲁地匆匆出发,让我陪她到江南的几个城市溜达一趟,首站便是那人间天堂苏州城。

当天抵达后,因时间不太合适,没有及时预约原本想去的拙政园。为了赶时间,干脆放弃,随后改变预定路线,去了不需预约的留园,买票即刻进入。

留园也许比不上拙政园更好,但留园和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一样久负盛名。其实对我们来说,去哪都无所谓,就是陪姐姐闲逛一下,因她久未出远门,在家有些无聊,想出去随意散散心。况且留园也一样具有代表性,慕名而来,随便转一转,欣赏一下景观,领略一番园林特色。反正我们也不懂什么园林建筑,缺乏这方面知识,行事自然相对简单粗线条,纯属走马观花。

当然,对苏州园林,也不能说完全一无所知。记得上学时,好像学过一篇课文,是身为苏州人的叶圣陶先生,写得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可也已经记不得具体内容,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记,留园就是众多苏州园林的一处典型代表。

留园属于国内大型的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约为二万三千平方米,系清代建筑风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前俗称刘园。到了清朝的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此园后进行了重建,因留与刘字谐音,故改名为留园。俞樾作在《留园记》中,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在门厅正中上方,就悬挂着“吴下名园”的匾额,漆雕屏风上还绘着留园的全景图。

留园建筑艺术卓越,庭院变化多端,布局并不规则,园林建筑与山、水、石互相融合,讲究处处和谐。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去,都自成一景,并不突兀。可谓匠心独运,足见费了不少心思和功夫,故成为园林经典。

园子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假山亭台,精巧别致,移步换景,各有各美。景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中部为山水,东部为厅堂庭院,北部陈列着数百盆千奇百怪的大小盆景,西部则充满了山林野趣。

我们随意闲逛,没有章法。逛到东部时,见那院落之间,漏窗、门洞、长廊互通互连,穿插期间,相互陪衬。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外行人,其实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很多人对峰高为6.5米的冠云峰,颇感兴趣,我们也围着瞧了一瞧。它是宋代花石纲遗物,是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一块湖石,被称为“留园三绝”之一,与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皱云峰,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冠云峰重五吨,造形奇异,从某个角度看去时,感觉峰顶就像是一只雄鹰,向下死盯着一只向上爬的乌龟,十分形象。它是我国目前最高的独峰观赏湖石,与周边景色相映成趣。

留园西部主要是假山,石缝间隙,款款暗通,石间七孔八窍,浑然天成,造型奇特。时逢江南十月小阳春,暖暖的阳光普照,一路行来,热的让人穿不住秋装,我脱掉外套,只穿了一件薄衫。走的满头是汗,一度坐在阴凉的假山旁边,凉快休憩。一股幽幽的凉风,穿过石间的空隙,吹着我的后背,带来丝丝凉意,浑身渐渐凉爽下来。果然南方的秋季,天气尚暖如夏末,北方不能与之相比。

园内游人如织,一波波的进进出出,组团的,散客们,人多的不得了,拥拥挤挤,络绎不绝。在园子里慢慢踱着步,漫不经心的东瞧瞧,西看看,自由散漫。有时并不驻足,没有仔细去看,晃一眼就走了过去,我最不喜欢挤热闹。走到北部的盆景区域时,则逗留了好一阵子,停下来观赏了一番。

眼见那自然的精华,被能工巧匠们,将其浓缩在方寸之间,营造出令人惊艳的层次感,极具齐整之美。不由得让我联想起,那次去湖南张家界旅游,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里的山峰险峻,树木林立,如同扩大了的盆景,让人惊叹不已。在这里细细观看,眼前就是一盆盆缩小了的景致。植物被精心修剪后,造型精巧,形态万千,各有各美。果然,浓缩的都是精华。

这片园子的清静氛围,比之其他建筑山石,这里更吸引我。主要原因是这里人少些,不再拥拥挤挤,有一种浪漫满园的意境美。慵懒的顺势自然倚靠着,那围起的竹栏杆上,做了一个放松动作。右腿向后半卷抵着栏杆,左腿伸得笔直,扭头向右侧转,淡淡地望着远处的大型盆景,若有所思。不过是随意的一个散漫动作,随即却被姐姐给抓拍到,形成一张全身照。彼时微风和煦,阳光明媚,置身于盆景园的人儿,长发飘飘,颇有点飘逸的休闲格调,画风还有点小清新。

周边除了有盆景作陪,在我左侧远处,还有一堵布满爬藤植物的白墙,像是爬山虎或者还掺杂别的什么未知植物。叶子已经由绿色渐变成黄色、橘色、红色,色彩缤纷,斑驳陆离。阳光洒落在白墙上、藤蔓上、叶子上,或明或暗,影影绰绰,有了秋天的一种即视美感。

看着那些熟悉的爬山虎,很亲切很常见,想起我居住的城市里,成都二环高架桥上的独特风景,在国内挺出名,网上能搜到美图。夏天碧绿的爬山虎叶子,会覆满高大的桩桩桥墩,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蔚为壮观。那些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桥墩,绿意盎然,变得柔情浪漫起来,仿佛回归到了原始森林。到了秋冬季节,叶子渐变成枯黄、橘红、褐色,直至枯萎,藤蔓干瘦。不过它只是蛰伏,进入休眠期,待到来年暖和之后,又会继续复活,重新生发出大片大片的绿叶,再次将高架桥的桥墩,裹成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

脑海里的桥墩和眼前的大白墙,都像是艺术墙,展现出因季节变化而色彩斑斓构成的美景。喜欢这种意境,是的,我把它称之为“艺术墙”,那一刻,成为我拍照的背景墙。那副照片颇有些文艺格调,我挺喜欢。后来我把这副照片,略微晕染了全身,看不清楚人的面孔,只有身体的轮廓,制造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意境,把照片当做我在某平台上的头像使用,没想到还有人关注。不过是一些模糊的影像而已,竟然还有人专门私信给我,对头像很是欣赏。

后来,我在想,不管去哪,只管咔嚓咔嚓的抓拍就是。要相信,在那么多的照片里,总能找到哪怕一两张像样的照片,那就算有收获。相对较好的照片,其实就是从海量的抓拍中,找寻到最满意的那一张,没有别的途径,就是尽量多拍。如同写文,就是一个勤字,敢于多写、多练、多思、多悟。量变引起质变,撒网多了,总会有一两条落网之鱼;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些提高,总归能有所收获。其实很多事,都可以举一反三,道理相通。

那些古老的树桩,经过精心剪扎和培养,制作而成的树桩盆景,千姿百态,奇形怪状,变化多端。如同铁树开了花,枯木又逢春,尽显勃勃生机,不由得为其顽强的生命力震撼、感动、惊讶、赞叹。

走出树桩盆景园,前面就是剑池了。沿壁剑峰林立,池中绿色睡莲绽放。

粗粗游览了一番,就赶紧出了过于热闹的园子,里面游客实在太多,太过拥挤,喧哗。人挤人的场所,就没什么意思了。如果是清幽僻静的地方,哪怕坐着发呆,我都觉得舒服。不过心中已留下影记,留园之精致,在有限的空间里,变幻如此多端,营造出无穷的景致,让人眼花缭乱。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技术的精湛,构思的精巧,审美的独特,造就了经典的苏州园林,如此完美,如此和谐,叹为观止。

这次出来游逛,其实走得很匆忙,属临时起意,我甚至连旅游攻略,都没来得及做。后来则是也懒得去做,一切顺其自然吧,走哪算哪,并不想再去费心劳神。

本就是出来放松的,不想弄得再累,既来之,则安之,跟着感觉走,身随心动。就跟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闲溜达一样,随心所欲,去哪儿全看一时的心情,很自我。也不必分什么你的城市、我的城市,其实大家都是城市里的一员,最终也都会成为过客。不光是在城市,在这天地之间,谁也都是过客,没有什么是属于你的,最终啥也带不走。

那天,先去吃了个饭,出来后顺着街道,漫无目的闲逛。到了当地,就找出租车司机最好,他们满城里跑来跑去,对市区的一切了如指掌,最为熟悉。不管是好玩的还是好吃的,找他们一准没错。后来我们几个人,随便上了一辆出租车,对司机说:“帮我们介绍一下,去哪好玩。拉我们去个你们当地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想随便逛逛”。结果司机给我们推荐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名街,七里山塘古街,说那里挺热闹。还是国家4A级景区,明清时期商贸、文化极为发达,被誉为“神州第一古街”。果然,他推荐的没错。

山塘街的位置,位于苏州古城西北。下了车,从马路上步行几步左拐,进入一条较宽的街道。走进去的时候,就看到中间有条河,那是山塘河。山塘街就在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边街相连。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前门沿街,后门临河,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独特,自有一番不一样的韵味。

街口处,矗立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白色石碑,上面有一方黑底金字,写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山塘街”,是中国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批准,获得的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苏州是水乡,河道多,山塘街就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代表之地。历代文人墨客钟爱山塘街,留下过许多佳作。据说清乾隆帝对山塘街尤其青睐,直接提到山塘的诗作就有九首之多。

山塘街上有很多桥,其中,有名的古桥就有十五座,自东向西号称“横七竖八”。横跨河上的古桥有七座: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古桥有八座: 白姆桥、毛家桥、桐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万点桥。

老街并不长,只有360米,仅占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却是整个山塘的精华,被称之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再现了当年山塘的盛景。长长窄窄的老街上,两边有不少老式店铺,有的只有两层楼高,木构老屋,与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似乎在无声的叙说着,往日辉煌的历史。店肆会馆林立,有苏州的许多老字号采芝斋、五芳斋等店,也有茶庄、年画、紫檀木雕、刺绣等特色商铺。

店铺以卖丝绸、刺绣类物件的店为多,看到那些美轮美奂的刺绣绣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姐就走不动道了。她人本就很漂亮,也很爱美,自然也钟爱那些美好的事物。她拉着我进了其中一间店铺,经过精心挑选,最终买下了一副,绣着美女西施的刺绣绣品,精致华美,爱不释手。作为装饰品,后来摆放在她家中的柜子上,显眼的位置。工艺确实精湛,美轮美奂,完美无瑕,无可挑剔。

关于刺绣,略有了解。苏绣和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其中苏绣以苏州为中心,明代时,苏州便已“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清代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在当时有“绣市”之誉称。清代中后期,绣制技术又进一步,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

我在成都生活多年,对蜀绣也略知一二。它以成都为中心,早在汉代已相当出名,为此,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来管理,所以成都又称锦官城。杜甫就曾有诗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宋代蜀绣处于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上、销量上和精美度上,独步天下。苏绣和蜀绣,都是祖国的传统瑰宝,四大名绣,各有特色。蜀绣形象生动,富于变化,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苏绣淡雅清秀、简洁明快、耐磨不蚀、色不易褪,非常利于收藏。

一番游逛,因为店铺里的这些刺绣绣品,还让苏州和成都,无形中紧密的关联起来,毕竟都是刺绣之都。两个城市还非同一般,苏州号称人间天堂,成都号称天府之国,让我这来自锦官城和天府之国的游客,不由得对人间天堂、绣市苏州,又增加了双份的好感和亲切感。

街上有很多小吃食店,生意兴隆,著名的大品牌五芳斋,几间门面,在小街上颇为显眼。街道上人来不断,熙熙攘攘,在人流中穿梭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消磨掉了不少时光。

古老的山塘街,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仿佛回到古苏州城,穿越回到了过去。在古镇万千风情里,慢慢感受、回味,寻觅那些逝去的旧时光。她深含江南水乡的精髓,散发着浓浓的水乡气息。古老的建筑,悠久的文化,朴素的民居,幽幽的街巷,无不展现了昔日的辉煌,见证过的历史,让我们流连忘返。

到了苏州,肯定少不了要去周庄古镇一游。周庄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三地交界处,是最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着小桥、流水、小舟、树木、民舍、人家,和谐并存,完美融合。自古以来,这里河流密布,四面环水,相互联系往来,都只能乘坐一叶小舟。水路是江南人家,与外界交流最常见、最便捷的交通方式。

古镇因著名画家陈逸飞的一幅油画《双桥》而名扬天下,从此游客慕名纷至沓来,台湾经纬杂志盛赞周庄是“中国第一水乡”。从此就在古镇入口处,赫然写在招牌上。周庄可谓“无处不可入画,无时不能吟诗”,人说,在天堂和苏杭之间,有一个周庄,可见其美是排得上名次的。

悠闲地行走在古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小店小铺,售卖各类旅游工艺品,如刺绣、雕刻、编织、字画、食品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其实全国好多古镇的小街小巷,大同小异,都差不多。只是因所处地域不同,便另有一种地方的韵味,别样的风情,代表了各地不同的人文特色。

在静谧的小巷子里穿行,在沿河的街边漫步。沿河柳树,依依成荫,飘洒入水,轻抚水面。那柔软的细柳,宛如一位美女的纤纤玉手,撩拨着平静的水流,荡起一波波涟漪。河中拱桥,弯着腰身,连接河两岸,供小巷两边的人们,悠然过河。桥下流水缓慢,颜色幽幽绿绿,有种沉静之美。

随便走到任意一处,无不唯美,各自独成一景。要想拍照,几乎不需要刻意选景,每一处风景皆可入镜,每一个角度都完美无瑕,无可挑剔,张张精彩。即便不懂摄影技术的人,也不用发愁,来了这里,几乎不用选角度,随手一拍,就是一张大片美照。如果想写生作画,也不需要费神,处处皆可入画,都一样唯美。

经过一处河岸,也不记得具体位置了,在街边看见有一棵大垂柳,正在随风飘荡,摆来摆去,洋洋洒洒。让人很容易便联想起唐朝贺知章的《咏柳》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形象之至,令人瞩目,引人遐思。

上了一座小桥,站在桥上,眼见那近旁,白墙青瓦成倒影,柳树成荫轻抚水。一副淡然之美,宁静之美,美的好温柔,好心醉,好纯粹,好娴静。那会儿,直想穿越回去,变成古代的人,似乎才能与这周边的风景和谐搭配。或者穿一身古装也行,衣衫飘飘,最好打一把黄油纸伞,更有韵味。那样,景物与人物,浑然一体,光是这么想一想,都觉得美的不行,让人好神往。古代题材的那些电影电视里,就常有这样的情景,古人的装扮,配上这些古建筑,最是协调不过,一切都回到了从前……

后来,继续漫无目的行走,也分不清哪,时至今日,也记不住了。逛到了一处长长的拱桥,在桥边拍下一张完美的照片,堪称得意之作。近处,有绿树枝条作衬托,远处,水面风平浪静,纹丝不动。像面光滑的镜子,把横跨水面、长长的拱桥倒影,反射在镜面上,桥体与水里的倒影连成一体,相互映衬。画面美的让人窒息,仿佛某位大师一气呵成的一幅天然水墨画,跃然于画卷之上,绝了!

此行已颇有收获,我已经拥有几张自我感觉不错的照片,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生活中确实并不缺乏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即对美好事物敏锐的觉察。会审视美,也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美就在那里,若不懂得欣赏它的美,也是枉然。虽说美是没有标准的,但独特之美,在有的人眼里,肯定能看出它的与众不同。

白天游逛周庄,和夜晚漫步周庄,感受绝对不同,各有各的韵味。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开启了古镇最美丽的华章。在一池秋水里,上映了一场唯美的大型灯光秀。整个演出光彩华美,流光溢彩,音响效果与艳丽光彩,完美搭配,美轮美奂。

在夜色里,再次游走在周庄,四下静悄悄,如梦如幻,那梦里的水乡啊,就在眼前,自己置身其中。静谧的水乡,柔和安宁,比白天更增添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幽幽暗暗中,光照忽明忽暗,地灯、壁灯、各种灯光,打出斑斓光彩,缤缤纷纷,火树银花不夜天。衬托着这周庄古镇的静谧,平添了一份妙不可言的静与美,只想就这样与古镇一起睡去,沉浸在美梦中,不愿醒来……

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寻觅美食,必不可少。吃和玩是一体的,都很重要,机会难得,可以借机了解当地饮食文化特色。出来旅游,不光要让眼睛看够风景,也要让嘴巴和胃吃够美食,满足口腹之欲,方为圆满。

在古镇里吃饭时,点了当地的特色菜后,还专门点了一份面。据说这是国内排名前十的面,叫奥灶面,里面有大块的鸭肉,看起来很诱人,之前没吃过。尝过之后,我个人以为,面汤略显油腻。既然来了,总要尝一尝的,好不好吃、吃不吃的惯,那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已品尝过了。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有各地的口味习惯,饮食文化多样性。外地人吃不惯,并不代表它不好吃,人家本地人是吃惯了的,本来就是当地的饮食特色。

还发现周庄有不少卖特色烤猪蹄的,也是一大特色。看着那橱窗内的猪蹄,红光油亮,引人食欲,让人直流口水。产生了一种豪放的想法,想抱着那大猪蹄子,大啃大嚼上一番,感觉那样更带劲。这便是周庄的特产,叫做“万三蹄”,有不少专卖店在售卖。

受不了诱惑,我和姐姐一人来了一个,果真就像心中想往的那样,抱着大猪蹄子啃起来,大快朵颐。只有这种粗犷的吃法,似乎才过瘾,此时无需秀气,只想酣畅淋漓。万三蹄,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做工极其考究,经过好几个小时的焖蒸煨煮,添加了十几种原料,才形成这蹄色酱红,光泽诱人、外形浑圆的外表,光看着就能让人食欲大开。

不过,吃完之后,我的感觉,还是有点美中不足。在去除毛腥味方面,处理的似乎还差那么一点意思,否则应该更加美味。也许是吃腻了,反正再好的食物,也经不住吃太多。就像大鱼大肉吃多了,反而想来一碗小米稀饭,配一碟萝卜干咸菜,清淡爽口。

因预定时间紧迫,在苏州停留的时间并不长,还要继续下一段的江南之行。如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不过是浮光掠影,匆匆一瞥,但人间天堂之美,已然留在记忆里,很难忘却。我想,需换一个季节,最好是阳春三月下江南,再来一场缓慢的深度游。把此次没走过的拙政园、狮子林、寒山寺等都给补上。春游江南,更能应景,应该更美。

别了,苏州古城。再见,人间天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