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秋天,秋高气爽,天高云阔,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每次我返回山东老家,大都选在金秋十月。
天空明净如洗,高远悠长,倍感舒心,心胸开阔。沿着木栈道拾级而上,登高望远,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枫叶似火,色彩斑斓。山下远处的城市,高楼林立,朝气蓬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是那年秋天,我跟姐姐爬上城边的一座小山远眺的情景。感叹于城市发生的巨变,老城被崛起的新城取代,旧貌换新颜。
一
那次回家之后,我和妈妈去姐姐家住了一些日子,自从姐姐换了新房,我还是第一次上门。
新家在城东,新楼由当地一家有名的集体企业投资兴建。他们资金实力雄厚,在这一大片区域开发了很多房地产项目,规模宏大,社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起初姐姐打算在东边买房时,还感觉离市中心较远,有些偏僻,那里属于城郊农村地带。后来随着市政府往东迁,城东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变化之大,日新月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许多建设项目,开发了不少新楼盘,那片区域逐渐成为热点,成熟宜居。
姐家所在的府邸,社区范围内和周边有大型商超、药店、食品加工店、大型综合性市场、健身休闲广场、花园、湿地公园等。道路宽阔,交通发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
在姐姐家楼房的对面,隔着一条很宽的马路,建有一座大型的休闲广场,一眼望去,视野相当开阔。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场地南边,有一座毛主席的古铜色站立巨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他老人家面容慈祥,正在向人们挥手致意,让人不由肃然起敬,心中充满对伟人的爱戴之情。当年,没有毛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就没有后来的新中国,也就不会有今天我们如此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其实在国内许多地方,都有毛主席的塑像,包括我所在的城市成都。在市中心天府广场,就有一座毛主席的全身站立塑像,背对着四川科技馆。他高大伟岸,形象逼真,是全国唯一的一尊,全用汉白玉材料制成的巨型塑像,成为蓉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许多去过天府广场的人,印象深刻。
姐姐家附近的这座广场,是一个大型的生活娱乐场所,根据功能又分为不同区域。北段建有亭台走廊,水榭花台,小桥流水,种植着各种好看的花花草草,争奇斗艳,纷纷繁繁。常年绿色的松树做陪衬,是个驻足休憩的公共花园。南段部分很宽敞,到了黄昏和晚上,就变得热闹起来,总有一大群女人们聚集于此,在欢快而有节奏的音乐声中,尽情跳广场舞。东边有一部分区域,可供小孩子们玩耍,滑旱冰,坐电动小车转圈圈等。广场西边包括临街行道内,建有各种类型的体育器材,可用于运动健身,大家可以随时来做做运动,活动筋骨。
广场绿化面积不小,周围栽种着各种树木。有物业人员打理,修剪花草,打扫公共卫生,保持干净整洁,为附近住户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经常看见不少人在这里活动身体,累了就坐在木椅子上休憩。
我们也常来这里闲逛,玩常规的运动器械,锻炼活动,还陪老妈坐跷跷板玩。妈妈体重比我重不少,有几次她还在脚落地后故意停住,腿不离地,死死压制住她那头的跷跷板。于是我便被半悬着,无能为力,怎么都压不下去,落不了地。她见状便哈哈大笑起来,像个搞恶作剧的顽皮孩子。都说老还小,那一刻,童心未泯的她就是一个返老还童的老顽童,玩得不亦乐乎,开心不已。
可爱的老妈,过去她曾吃过无数苦,受尽生活的磨难,所幸依然保持坚强乐观,跌跌撞撞走到今天。看到她如今这般快乐模样,我心欣慰,发自内心的替她高兴,能让她开心我也觉得好开心。
二
有一天,我们散着步去广场南边,那里有家大型综合超市,各类商品应有尽有。
穿过广场,进入了另外一个独特的区域,一个独立的大园子。里面花草树木打整的很有型,有海棠、石榴、桃树、柿树等。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摆放在路的右侧。
那个大家伙我认识,是过去旧年代里常用的拖拉机,这还是一辆能开动起来的真拖拉机。过去在农村,常用它来耕地、播种、拉重物等,是常见的农业器械。眼前的实物被作为展品,如同模型一般,摆放在园子里供人参观。这个拖拉机挺霸气,漆着绿色的油漆,底盘很高,高大威武。四个轮胎又高又大,想爬上高高的车座位,都颇费些力气。一旦坐在上面,居高临下,威风凛凛,并不像我小时候见过的简陋拖拉机,那个可没眼前这个酷炫拉风,气势不凡。
真实的拖拉机,让我很是惊喜,顿觉好亲切。多少年都没机会见过这种老旧物了,不禁浮想联翩,年少时的往事,又历历再现。估计不少跟我一样,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对过去农村常见的拖拉机并不陌生,甚至远比我熟悉的多。
之所以印象深刻,大概更多的是记忆里,中国人民银行曾经发行过一套红色的一元面额纸币。那上面就印着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坐在高高的座位上,满脸喜悦之情,精神抖擞地握着方向盘,在驾驶着一辆高大的拖拉机。那个形象深入人心,拖拉机都印在了人民币上面,可见非同一般,让人过目不忘。
说起来,那是因为在过去的旧年代,广大人民对拖拉机这样的新鲜事物还知之甚少,了解度不够。所以当时国家为了广泛宣传拖拉机的使用功能,将后来大名鼎鼎的“东方红”牌拖拉机,专门制钞印在人民币上。结果就是“东方红”牌拖拉机从此红遍全国,而拖拉机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时代宠儿。毕竟没谁不使用人民币,而且还是一元钱小额纸币,在过去普遍收入不高的年代,它被频繁使用,流通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可想而知。
十岁之前我在农村旧家时,见过一种简易版的手扶拖拉机,底盘不高,因年龄不大,有点记不太清楚。似乎车头就是一个柴油缸和发动机,皮带都裸露在外面,没有被铁皮外罩给罩住。发动时还需要司机自己动手,摇动转盘才能启动。车子开起来速度也不快,就像个老爷车,踢里哐啷,歪歪扭扭,慢慢腾腾。从老远开过来时,车还没到,就先听见“突突突”的噪音声响,看到车身上的烟筒里,冒出来的一溜黑色浓烟。很快就能闻见一股熏人的油烟味,黑烟随着车子的移动,沿途飘洒了一路的烟尘,有点污染空气环境。
拖拉机一般用于耕地、运输重物,作为老物件的拖拉机,是过去旧时代的特色产物,几代人的回忆。记得在我们山东省,就听说过一个有名的企业叫山东拖拉机厂,简称山拖。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目前拖拉机依然被广泛使用,它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机械器具。
三
尚沉浸在发现拖拉机的喜悦和回想中,继续往前走,才发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小型农具展览馆。
露天展出的大部分物品,都是过去使用过的旧物件,按一比一的比例,被做成实物大小模型。有的干脆直接就是原始大小的真实老物件,移到这里展出。我惊喜的仔细一件件观看,充满了新鲜感。除了少数的不知是啥,有啥用途,其他大部分都认识。有的还很熟悉,曾经使用过,甚至在自己过去的农村老家也有过,至今在妈妈的家中也还存在,还能使用。这些老物件,勾起了我许多的相关回忆,百感交集,逝去的日子里,与它们相关的一幕一幕,浮上心头。
先看到的是一个大石磨,大石头做成的石碾子很重,用来碾碎颗粒粮食,或者其他硬物 ,需要通过推动石碾反复重压成碎末。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我看见过它,妈妈曾经用它压过玉米粒,我们那时还太小,推不动,帮不上忙。而且没过多久,村上很快就有了电磨的机器,大家都去大队的磨坊,用机器磨玉米面、小麦粉之类。我曾经跟着妈妈去过,她用车子推着一袋小麦,去磨坊磨面粉。还能记起磨坊里轰隆隆的电机声响,白色的面粉满屋飞扬,人的脸上、头发上、眉毛上、衣服上全沾满白面粉,需得戴口罩才行。里面的电灯泡发出黄色的光亮,光线昏暗,视线不明。用机器磨面粉,自然比那石磨省事多了,不用那么劳累,也更精细卫生。
比大石碾小许多的是另外一种小磨子,它不是通过碾压,而是通过上下两层石缝间隙挤压研磨。在我泰安老家,一般用来挤压泡好的湿豆子,让它磨成浆糊状,以便后续用来做豆腐。或者磨其他粮食颗粒,比如玉米,一边磨一边往孔眼里加水,把它磨成稀糊状,冲刷出来。糊糊后续经过发酵之后,用来摊煎饼,做玉米窝头,曾经是我们小时候的主食,天天都在吃的食物。
磨子不大,这种家伙什,村子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在我家厢房的窗户跟前,就有这样的小磨子。小时候,到了我能推动石磨的年龄时,曾和姐姐一起推过磨,帮妈妈干活分担家务。
提到这些事时,姐姐还清楚的记得,那时候的我只顾着一边推磨一边看书,老是忘记推磨,所以她很嫌弃我,让我走开,说还不如她一个人干。这些事如果她不说,我都不记得。我对姐姐说了,我可不是故意想偷懒啊,那时候我是个小书呆子,只要找到一本书就没命的看,很容易迷进去,所以一切便浑然不觉,估计她说的这种情况是有的。后来我和姐姐又推了磨,
想重温小时候的感觉,非常轻松,毕竟,如今的我们都长大了,跟以前比不可同日而语。
地上还摆放着一个爆米花用的机器,也算比较熟悉。黑乎乎、圆鼓鼓的铁肚子里,只需倒入玉米粒、糖,通过炉火不断加温,高温终将玉米颗粒膨化成熟。
小时候,我们村里就常有人带着这套工具来爆米花。只要听到吆喝声,我们就从装粮食的大瓮里,挖上一碗玉米粒,飞快地跑出去,交给那人。然后就坐等那“砰”的一声巨响,像是玩魔术一般,一股浓浓的白烟散尽过后,金黄的玉米粒摇身一变,神奇的变成了白花花的玉米花。总是急不可待的赶紧抓上一把,一古脑填进嘴巴大嚼起来,热乎乎,甜滋滋,香喷喷,就是我们最爱的零食,吃得津津有味,心里美极了。
爆米花机,曾带给我们多少开心时分。欢乐童年,纯真年代,虽然只是一些爆米花,物质匮乏也能带给我们简单的快乐,很容易得到满足。
四
在一处空地上,摆放着一辆显眼的农用车。它只有两个轱轮,车身长,中间部位左右两边,各有一道短护栏,从车身上伸出两根长长的木柄做抓手。在北方叫它地排车,是农村的一种运输工具,用来载物,粮食、麻袋、秸秆等。
对此我也不陌生,小时候还坐过这种车子,轱轮发出吱呀呀的响声,在土路上有点颠簸。不过当时年纪小不太清楚,印象模糊,多年以后我曾问过妈妈:“咱家当时有地排车吗?我怎么记得是坐过的呀,你拉着车子,从地里把玉米秸秆运回家。”
妈妈告诉我:“不是咱一家人的,那是生产队给分的。两户人家分一辆,共同使用,一家拿一个车轱辘。”啊?还有这样的稀奇事。两家人分摊一辆地排车,一家拿一个车轱辘,需得凑齐了才能用,我是闻所未闻。不过,估计这就很不错了,应该知足,还能有农具车可使用,已是大好事,能省多少力气。否则,我妈一个人背那些做柴火烧的玉米秸秆,不知道能背到什么时候。记忆里,天都快黑了,妈妈还在一趟趟从地里来回往家里背。她累得满头大汗,头发散乱,直不起腰,更没时间吃晚饭……
一想到这些难忘的旧日情景,心里顿时觉得堵得慌,喉咙便有些哽咽,直想掉眼泪。妈妈曾经吃过太多的苦,受过太多的难为,她这一辈子太不容易。特别是爸爸去世以后,全靠她一个人拉扯大我们姐弟四个孩子,她所经历的苦难我们无法想象,她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母亲。
旁边还有一个小推车,是个独轮车,车身中间只有一个车轱辘,左右两边各固定一个筐子用来装东西。这车应该不太好掌握平衡,一般人推不了,反正我肯定不行,这得有力气,还得掌握一点窍门,毕竟只有一个轮子。以前见妈妈推过,不管是运土,还是运粮食之类,似乎都离不了这样的农具小推车,很常见,使用方便。记忆里,见人们大都用的挺顺手,也见过因承载的货物过重,或是新手掌握不好平衡,独轮车一下子歪倒在地的情景,有些狼狈。
但是绝不要小看这种小推车,在解放战争中,尤其是淮海战役时,它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就连陈毅元帅都感慨的说过:“淮海战役是沂蒙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他还深情的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充分表达了他对沂蒙人民的感激之情,肯定了人民推着小推车,在战争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历史当然也不会忘记这毫不起眼的小推车,它功不可没。
在所有的展览品中,我唯一最熟悉,使用过并能熟练掌握的,大概就只有压水井了,能轻松驾驭。地上就摆放着一个浅灰色的压水井,周边用石块砌成四方形,牢牢地把一根插入地下的粗圆铁管,包围起来。井心中间是块引水皮,就是要靠这块引水皮和井心的作用力,通过和井心连在一块的压手柄,将深处的地下水引上来,再从旁边的细管流出水来。地下有一个大石槽接水,旁边亦放着两个大水缸用来蓄水,这就是过去人们常使用的压水井,很常见。
这物件现在也还有,就在我老妈目前居住的一楼院子里,多年以前打下过一口压水井。只需轻松的压动手柄,就能抽出地下水来,随时随地可抽水用。老妈的院子里、院门外,有大大小小的香椿树,各种花花草草,种的丝瓜、南瓜、苦瓜、辣椒等,都靠这就近取水的压水井浇水,实在方便。在家时我帮妈妈压过水,看着哗啦啦的白水花不断翻滚着涌上来,汩汩流淌,感觉还挺好玩。后来听说,我妈家周围的几个一楼邻居也打了压水井,但人家不用费劲手压,而是更先进的电动机压井。我还没机会见识过,以后再回老家时看一看。
除了这些农具,还有一个老古董,难得一见,也让我开了眼。那是个斜竖的大圆石板,上面刻着许多字符,中心立着一根细细的石柱,像是一根定海神针。这东西平时不太常见,它就是古代用来计时用的计时器。应用天文原理,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是用来计时的日晷。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古人创制的、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它们习惯出没的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再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前人聪明睿智,祖先发明的计时器,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真没想到,居然还能在这里看见这古老宝物。看到的这些老物件,都让我长了见识,温故而知新,给我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历史大课,深受感染。这些默默无闻的老物件,代表着昔日的艰辛和辉煌。历史就是这样在不断发展进程中,迈向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终于迎来了今天堪称史上最好的时代。
何其有幸,我们所有人幸福的活在当代。
五
所有这些堆放在空地上的老物件,其意图不言而喻,是想让现代的后人们,了解过去的艰难生活,也让经历过的人,不忘曾经的苦日子,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是呀,不能忘了旧日的模样,那些走过的艰难困苦岁月,那些使用过的老旧物件和农业器械,都起到一定的教育警示作用。忆苦思甜,不忘根本,通过新旧鲜明的对比,也反衬出时代变迁,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发展,从而让人更加珍视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应该说很有现实教育意义。
我还了解到,开发这片楼盘以及打造周边一切的这个集体企业,过去是靠近城市的村庄。多年来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他们村的带头人又能干,据说是一位退伍军人,中共党员,带领村民们,不怕吃苦,勤劳致富,把村庄建设的如此美好,集体经济搞得有声有色。除了房地产建筑业,还有酒店服务业,敬老项目康养院,大型商超商业,各种实体经济,诸多行业都有涉及,是这个城市赫赫有名的模范集体。其带头人还去北京参会,被中宣部授予荣誉称号,不胜荣光。
他们致富之后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依旧保持着朴素传统的道德思想观念,拥有深厚纯朴的家乡情怀,饮水思源,回报社会,建设起这个大型的孝善文化传承教育广场,铸造了据说是全国最高的这座毛主席铜质站立像。
另还投资亿元,建立了一座毛泽东像章艺术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文物近四千件,六百多位将军的书画作品。收集到毛主席在各个时期的像章近五十万枚,大小半身塑像、全身站立像等。毛泽东像章的材质较为丰富,有银、铜、铝、铁、瓷、竹、塑料等制成,免费开放供人参观,成为一个党的思想教育基地。之前我刚来姐家时,就已跟姐姐进到博物馆参观过,当时心里就大为震动,开了眼界。我还从没看见过那么多的毛主席像章,深受感染。
村庄民风很正,村民朴实。农民本就是最热爱毛主席的群体之一,因为是毛主席带领穷人闹革命,让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农民有了土地可耕种,有了饭吃,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我深深地感到,这个村集体很了不起。
他们的领导班子,每逢周一或者是重大节日,都在办公楼下照例举行庄严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我姐家就住在楼头,离集体高大的办公楼相对较近,在有些个清早,总能听到窗外传来激情昂扬的国歌声。我第一次听见时还觉得有点新奇,姐姐家则早已听惯,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样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这样的荣誉集体点赞!
抚今追昔,看着那些展示品无声无息静默着,作为旧时代的代表,像是过去的缩影,历经沧桑岁月,见证时代进步。每一件老旧物件背后,都有着讲也讲不完的故事;每一个老旧物件上面,都承载着永远难忘的回忆。如同岁月刻下的痕迹,虽有些黯淡,但不会消失,永不磨灭。激励后人,不忘过去,继承传扬,勉力前行。
走出园子时,看见路边果树的枝头上,挂满了圆鼓鼓的石榴,像是一个个小红灯笼,罩着眼下的美好生活,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