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食品,吃法花样繁多。在天南海北众多的豆腐菜品中,有一道川菜独具特色,名扬天下,它就是以麻辣鲜香著称的名菜——陈麻婆豆腐。
一
在中国,提起豆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西汉时期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资料记载推定,发明者是淮南王刘长之子、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豆腐食材普通,在中国素有“白菜豆腐保平安”之说。
白白嫩嫩的豆腐,价廉物美,营养丰富,极易被人体吸收,是绝佳的养生食品。它富含优质蛋白和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素有“植物肉”之称。如此完美的食材,全国各地关于豆腐的吃法数不胜数。擅长川菜制作的川人,也对豆腐情有独钟。受地域影响,川菜本就以麻辣口味著称,自然把豆腐的川味制作方法也发挥到了极致,做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麻辣味道,鲜香可口,风味俱佳,独一无二。
中餐是世界上的三大菜(中、法、土耳其)之一,川菜是国内有名的八大菜系之一,麻婆豆腐又是川菜中的十大名菜之一。麻婆豆腐作为中国菜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国内赫赫有名,还漂洋过海传到了美、英、法、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等众多国家,传遍世界,变身为国际名菜,深受各国人们喜爱。
只是麻婆豆腐这菜名不太好翻译,英语无法准确形象的翻译出“麻婆”这个词语,所以外国人干脆原封不动:“麻婆豆腐,以花椒、肉糜为佐料的辣豆腐。Mapo Tofu , Spicy Tofu With Beef and Sichuan Peppercorn。”外国人就叫“Mapo Tofu”,听着和汉语的发音一模一样,只是没有汉语发音的那种抑扬顿挫感,听起来有些生硬之感,不过没关系,反正全世界对麻婆豆腐的发音都一致。
作为一名中国人,当听到这样的发音时,是不是有点激动?相信心里的感受绝非一般,能立刻升起一股民族自豪感。我们的中国菜保留着自己的原音,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华饮食的骄傲吗?甚至远超出饮食文化这部分,上升到了国家民族的层面。在国外,麻婆豆腐几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你用四川话或者普通话喊上一句“麻婆豆腐”,老外基本上都能听懂。
多年以来,麻婆豆腐获得过的荣誉表彰之多,随便数一数就有1989年的“金鼎奖”,1990年的成都名小吃奖,1992年的四川著名商标,1995年的国内贸易部“中华老字号”认定,1999年的巴蜀名菜和中国名菜入选,2000年的“蜀香豆腐宴”金奖,2002年的“中国国宴”入选,2011年的四川省级“非遗”名录入选,2018年的首届世界川菜大会“首批十个川菜经典菜肴”入选,2021年的“味美四川”川派餐饮汇100道“天府名菜”入选。一长串的荣誉称号,足以说明麻婆豆腐实至名归。
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麻婆豆腐制作技艺,形成了七代传承人,得到较好的传承发扬。作为悠久的民间技艺与食俗文化代表,陈麻婆豆腐为弘扬中国传统民间饮食文化,贡献不小。
二
说起麻婆豆腐的前世今生,实际上在成都的创立时间并不太久,1862年,即清同治元年始创,距离现在也就一百六十年。
最初,在成都北门府河上的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叫做“陈兴盛饭铺”的店,店主姓陈叫陈春富,他去世的早,饭店后来一直由老板娘陈刘氏打理。那老板娘脸上长有少许麻子,因而大家便喊她“陈麻婆”。
当时属于成都北郊的万福桥,是一座横跨在府河之上的木桥,不算长却很宽,桥两旁栏杆高,还有个绘有彩画的桥亭。经常有卖苦力的人从桥上经过,推车夫,抬轿夫,给油商挑油的脚夫等,来来往往,去去回回,大家常在这一片歇歇脚,吃个饭。起初他们会自己买些便宜豆腐或者牛肉等食材,挑油的脚夫还会从篓子里捞出点菜油,请饭铺代为加工这些自带食材用来打尖。老板娘陈麻婆很善于烹制豆腐,做出来的豆腐油光红润,味道麻辣,热热乎乎,香气扑鼻,一看就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因此颇受大家欢迎。尤其是在大冬天,吃上一碗麻辣烫鲜的豆腐,浑身热乎,暖和舒服。
时间一久,陈家人萌生了在店中也做豆腐菜品的想法,配上店里的辣椒、花椒等食材加以烹制,豆腐麻麻辣辣开胃下饭,一经推出,大受欢迎。从此这家主打豆腐的店铺名声在外,甚至有不少人远道慕名而来,就为品尝陈家店铺的招牌豆腐。
陈麻婆为人善良,她的做法其实朴素无华,给这道菜品赋予了灵性,主要体现在加入的牛肉沫上。牛肉虽然不多,但却整体提升了豆腐的档次。本来豆腐再怎么做也属于素菜行列,可加入牛肉后就不同了,身价陡然得以提升,一道纯素菜变成了俏荤,即素中带荤。
陈麻婆真心诚意的做菜态度,也让食客吃出了如同自家母亲做饭般的用心,不过只是普通的家常味道,简单但很下饭。她那时候的大概做法是:起锅烧热菜油,把红辣椒沫炸香,炒出好看的红色,再放入牛肉沫炒至焦香,放入豆豉炒香,加清水煮开,倒入豆腐,大火炖煮,焖干收汁后,放入蒜苗,出锅装盘,撒点花椒面即成。
在过去那个旧年代,老百姓生活困苦,做菜根本舍不得多放一点油,陈麻婆加水后做成的油汤,看着油汪汪红通通的很有食欲。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油多不坏菜”,意思是说油多炒菜好吃,多放油是一种增加营养和调味的好方法。那是由于过去经济困难,物资匮乏,人们生活水平低,食用油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资源。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观念已经落伍。现代人更加注重饮食健康,吃油多不再算好事,反而担心摄入过多油脂会增加肥胖,引发健康问题,人们开始减少食用油的摄入量,这种说法现在已不实用。
陈麻婆店铺从此名声在外,豆腐菜品被广为流传,大家称之为“陈麻婆豆腐”。这个名字被口口相传,名气越来越大,店铺干脆改名就叫“陈麻婆豆腐店”。不过,即使在今天的陈麻婆豆腐店里,“陈兴盛饭铺”的老名字也一直在店里悬挂保留着,曾经的本名不能忘,这是一段励志的发家史。
三
麻婆豆腐变得越来越有名气,其实跟最初的人文传承密切相关。环境造就人,也造就了一道知名的川菜,从而享誉天下。
当初,随着万福桥麻婆豆腐店铺的名声越来越大,麻辣鲜香的豆腐美味逐渐被附近老百姓熟知和接受,倍受好评。与此同时,也被在成都设立的黄埔军校分校学生们熟知。那时候,军校为了方便学生们在野外搞训练和演习,就在成都原北门和老西门这一段的古城墙上,又特意开凿出了一个专用的城门,名叫“存正门”。
陈麻婆豆腐店在北郊府河之上的万福桥附近,其位置正好也处于北门和老西门之间。新城门开通之后,进出城门的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对陈麻婆豆腐店的营业极为有利。地段好,人流量大,乃必经之地,到店吃饭的食客自然就更多。
军校的学生们,成为当时陈麻婆豆腐店里的主要固定食客群。这些军校学生也只是通过同乡或者同学口口相传,将这好吃的麻婆豆腐之名,由北较场传到西较场,后来便逐渐传遍了整个成都城,口碑树立起来。这些军官们,后来从成都又将麻婆豆腐这道美食传播到了海外,被广为人知,陈麻婆豆腐的知名度得以不断扩大。不起眼的豆腐,作为记忆中的一种美食味道,随着漂泊异乡的人儿漂洋过海,承载着多少人的乡愁记忆。特别是那些在外的川籍人士,故乡的味道记忆永不磨灭,也许魂牵梦绕了一辈子。
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店从北门开到成都市区,有更多的食客不需走太远,能就近吃到美味的豆腐。后来陈麻婆豆腐逐渐成为成都有名的美食,来品尝豆腐的人络绎不绝,生意爆好。
清朝诗人周询在《芙蓉话旧录》中详细记录了陈麻婆豆腐店的这段历史。《成都通览》是清末学者傅崇矩写得一本书,也有记载。另有一位名叫冯家吉的诗人,也在他写得《锦城竹枝词》曾有记录:“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对陈麻婆豆腐推崇备至。
四
麻婆豆腐看起来普通,其实制作方法并不简单,正宗的“陈麻婆豆腐”选料非常精细,烹制起来比较繁琐,颇有讲究。
首先豆腐要选嫩香的石膏豆腐,牛肉要选去筋的精黄牛肉。辣椒粉用成都双流牧马山的二荆条辣椒,要把干红辣椒炒出辣香,焙干后再舂细。花椒必选汉源出产的“清溪花椒”,麻味纯正,沁人心脾。烹制用油,亦选本地纯菜籽油。传统制作方法大致过程是先将牛肉剁成碎粒,大火热油将牛肉炒成肉酥。豆腐改刀成小方块,加盐高汤煨着保鲜。炒豆瓣酱、辣椒粉、豆豉、蒜茸、姜沫,加高汤做成油汤,再加入肉沫和豆腐丁烧。最后加青蒜苗段,用湿淀粉勾芡,撒上花椒面即可。此菜特点有麻、辣、鲜、香、烫、嫩、酥、整八字箴言,突出的是川菜的麻辣味。
家常版的麻婆豆腐容易学,做起来没那么繁琐,在家做不必像饭店那样精细,都能做出个大概,不会轻易翻车。我回山东时给家人做过,平时自己在家也做着吃。如果按照那些注意事项稍加耐心一点,不怕麻烦,做出来的味道还是很巴适的。
看起来简单的一道豆腐菜,其实做起来不简单。就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麻婆豆腐也一样,需要事先做好一些繁琐的准备工作,慢工出细活。相信花费心力精力认真以待做出来的食物,一定差不到哪去。从用不用心做一道菜上,也能总结出一些生活中的法则,让人有所了悟。很多事道理相通,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花费心力就能随随便便的成功,付出与得到成正比。
麻婆豆腐味道好,食用疗效高,菜品富含动植物蛋白质、铁质、钙质、磷、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能温中益气,生津止渴健脾,解毒润燥、补精添髓诸多有益功效,适合燥热体质之人,热病后进行调养最佳。也是一些特殊病患如高血压患者,血脂和胆固醇高,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患者可放心食用的美味佳肴。
麻婆豆腐,一道简单的美食,普通又不平凡,美味好吃且益处多多,历来深受各个人群喜爱。
五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其实也吃不了过麻过辣,辣好像还好一点,太麻了委实难受。
曾经在陈麻婆豆腐店吃过几次饭,菜单上有些菜品标注有几度辣,用画有几个红辣椒作为标示,以供食客们选择,只是这麻不好确定。食客慕名而来到店里,既想品尝名菜的正宗味道,又因受不了过于麻辣,品尝之后有点受不了,我就很有感触。
成都本地有个名吃叫“红星兔丁”,系凉拌兔丁菜,大老板姓邹,他跟我大表哥是多年的老朋友。有一次他带着自家招牌菜红星兔丁和一些卤菜,到我大表哥家吃饭,刚好我也在,席间他还给我夹菜,让我尝尝他家的招牌。其实之前我早就吃过,便心直口快的说:“红星兔丁好吃是好吃,就是太麻了,也包括麻婆豆腐在内,麻得让我有点受不了。”在陈麻婆豆腐店里的菜单上,亦有各种成都的其他名菜名吃,其中也有红星兔丁这道凉拌菜。
当着一桌子人的面,当时邹哥只是宽厚的笑了笑,对我这非正宗成都人的吐槽,也不太好说什么,只是谦逊的附和着,并不与我做一时的口舌之争。后来我一想,跟麻婆豆腐一样,红星兔丁也是经营了多年的老字号,生意做得也很成功,很受人欢迎,成都人爱吃兔子那是全国出了名的。其菜品肯定自有可取之处,我仅代表个人感受,并不具普遍性。
这就是川菜独有的特色,不管是麻婆豆腐还是红星兔丁,不管是炖煮还是凉拌,川味重油重辣重麻,让人吃得酣畅淋漓,就是自带一股豪爽的江湖气、市井气、烟火气,要得就是够味。吃不了麻辣只是我们个人的问题,地道川菜就是这样的秉性,祖祖辈辈一直传承下来的特色,经过多年多方验证过的味道,经久不衰。
“食客未入堂,早闻扑鼻香”,就是陈麻婆豆腐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蜀地特色传统名菜之一,吸引着各地众多食客光临。很多人到成都旅游,地道的川味菜品不能不尝,否则就有些遗憾。就像我们去外地旅游,也不会放过当地美食,至于好不好吃和吃不吃得惯是另外一回事,总要品尝过才好。毕竟那是不一样的感受,除了人文历史风景,饮食也是文化的一方面,从而更好的了解一个地域的方方面面。
中华饮食博大精深,各地的食物能传承至今,都有其独到之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文化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才构成了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还有诸多小分支和众多美味小食,数不胜数,无法尽述。
早些年,在成都青羊宫马路斜对面,有家陈麻婆豆腐老店。有段时间,爱人就在离此不远的省医院住院,他的病情倒并不影响其胃口。有一次我问他想吃什么,他说想吃陈麻婆豆腐店里的烧什锦和麻婆豆腐,我们便溜达着走了过去,进店点餐。要了一份烧什锦,也叫全家福,因为里面内容丰富,有鱿鱼、丸子、酥肉、肚条、鹌鹑蛋、玉兰片、青笋等,白味清淡,汁鲜味美。再来一份麻婆豆腐,红油靓丽,麻辣鲜香,两个菜量都不小,足够两个人吃。特别是麻婆豆腐最为下饭,挖几勺嫩豆腐倒入米饭里拌起来吃很过瘾。那家老店的菜品味道很正宗,一白一红,一淡一辣,两个菜都很好吃,成都话叫:“巴适得板,安逸惨了。”
还记得整个店铺是木制结构的老楼房,很有些年代感,古色古香,让人恍惚之间,仿佛回到了很久以前的陈麻婆老店,品尝起正宗的老成都味道,烟火气十足,意味深长。可惜的是后来因为一场突发意外火灾,这家店铺被烧没了,从此再也没了昔日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高楼大厦,让偶尔经过那里的我,回忆起来还有点怅惘若失。
我们曾在这里吃过饭,好味道犹在记忆里保存,店铺却已经荡然无存。老店铺、老味道、老感觉,随着岁月飘散,都消失在茫茫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
六
陈麻婆豆腐店在成都市内还有许多家分店,位于西御龙街的陈麻婆豆腐总店,我们也去吃过多次。
那一年我妈妈、姐姐他们一行人来成都,我招待他们去总店吃。麻婆豆腐乃招牌必点菜,因姐夫擅长厨艺,对各地菜系菜品颇感兴趣,总喜欢研究上一番,他一直想见识一下正宗的川菜。差不多只要他看一看,尝一尝,估计就能做出个大概来。
外甥女则因平时喜欢吃螃蟹,对店里豆腐系列中的蟹黄豆腐更感兴趣。事实证明她没点错,对于不太擅长吃辣的人来说,这道菜品绝对是最佳推荐,味道非常鲜美,嘴巴根本不想停下来。店里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豆腐系列菜品,以及各种成都名小吃、川菜等,品种繁多。多年以后外甥女还提起过,再来成都时要去陈麻婆豆腐店,再吃这道菜,我姐姐和外甥女,她们都是川味爱好者。
在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公园马路对面,还有家陈麻婆豆腐旗舰店,我们较熟,也去吃过。这边游客多一些,游完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和博物馆,就可以就近去品尝一下著名的陈麻婆豆腐。因距离景区较近,这家店生意兴隆,上座率较高,有时候到了饭点需要排队,可以事先在网上预约排号订座。酒楼装修风格传统大气,古色古香,典雅喜庆温馨,二楼设有雅座,很有老成都的韵味。
作为一座最具人间烟火气的美食之都,成都各种好吃的食物多的不得了,无处不在,随处可见,满大街飘香。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好吃的川味也是如此,也许就在某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就存在着一家让味蕾难忘的美食,那些好吃嘴们总能闻着味找过来。
说不尽的美食,道不尽的豆腐,豆腐里还包含着悠悠的乡愁,让远在他乡的人儿惦记着这一口,有着最中国的口味和最中国的意味。自古以来,豆腐便被赋予了诸多的文化内涵,制作豆腐的技艺和关于豆腐的吃法,被世代传承至今,还会继续传承下去。麻婆豆腐,就是豆腐菜品中的杰出代表。
百年传承陈麻婆,万里飘香豆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