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不是鱼,不会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但我知道自己,只要看见鱼,总是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
一
最初,对于鱼这种水生物的印象,大约是在刚记事的年纪,也就三岁左右。从小到大,关于鱼儿的诸多相关趣事,回想起来还真不少。
爸爸的老家,在五岳之首泰山东麓的一个山村,距离泰安城区大约二十公里。山脚下原本有个大水湾,几经扩建后蓄水,形成一座大水库,叫黄前水库。当初为了扩建这座水库,曾经进行了多年大规模的移民,最终建成的水域面积近三百平方公里,总库容量达八千多万立方米。从位于山上的我奶奶家往下看,水面碧波荡漾,烟波浩渺,犹如天地之间镶嵌的一颗巨大夜明珠,熠熠生辉,被群山围绕,风景优美。
爸爸年少时在水库干过活,划过船,打过鱼。年轻的他后来走出山村,在外参加了工作,并与家住莱芜城西关(现济南莱芜区)的妈妈相识结婚。不会务农的妈妈曾在山上老家,和我爷爷奶奶一起住过四五年,这才逐渐学会了干农活。
每当爸爸回家休班时,他就爱去水库里捕鱼,在我幼时模糊的记忆里,有一次爸爸拿回家两条大鱼,就扔在屋子里的地下,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对鱼有初始印象。由于人小,记忆里觉得那两条鱼好大,胖乎乎的身子,鱼鳞闪闪发亮,互相挤在一起扭动着,鱼尾偶尔会拍打一下。鱼还活着,它们张着大嘴巴,一张一合,努力的呼吸。
现在想来,离开了水世界的鱼儿有些可怜,只能任由摆布,再也不能像在水里那样自由自在。由此还联想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鱼儿呀鱼儿,你为何是鱼?其实即便生而为人,也和生而为鱼没两样,本质上没两样,在这世界上都很渺小。鱼也好,人也罢,在广袤无垠的自然界中,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一切生物都只不过是一粒尘埃,最终也都会烟消云散。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活着,在于体验人生,所以一定要珍惜生命和自由,尽量活得有意思一点。
当然,那时候小小的我,脑瓜里不会想到这些,只是单纯的对鱼儿充满好奇。鱼身上的鳞片晶莹透亮,浑身湿漉漉,滑唧唧。忍不住想去触摸,小手刚一接触到鱼鳞,立即感觉到冰凉湿滑粘液,一种未知的不适感袭来,吓得我赶紧缩回手。与此同时,大概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胆怯,又强装镇定给自己壮胆,发出有些尴尬的干笑声。妈妈说我胆小,爸爸则用宠溺的眼神看着我,然后发出爽朗的大笑声。
至今,我都还能想象的到,那时候自己的样子和感觉,场景在脑子里清晰可见。看见大鱼,只感到新奇、有趣、兴奋、开心,儿时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纯粹,平生第一次,建立了对鱼的深刻印象。同时,家中温馨的场景,爸妈慈爱的表情,阖家欢乐的气氛,都让我难忘。
不止爸爸爱打鱼,他的大哥、我的大爷,是老家山村的村支书,听妈妈说,大爷也曾经组织村民,在大水库里打过好多鱼,分给各家各户。有一次,他们意外捕获了一条特别巨大的鱼,具体有多大、多重,时隔多年,妈妈也记不清楚。只是说那条大鱼,就像是过去闸草喂牛的大闸刀一般大小,又长又粗又宽。我无法得知具体有多沉,但我见过闸刀,按照印象中的闸刀重量,估算着怎么得有四五十斤重。询问了一下别人得到肯定,跟我猜测的闸刀重量差不多。
如此罕见的大鱼,不知在水库里存活了多少年,已活成鱼儿们的老祖宗。后来大鱼被分配给村民们,将那鱼切割成一块块,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一块,拿回家去自己烹饪,想怎么吃随意,可见这鱼真不小。在那物质匮乏的过去实属难得,平时连肉都不太容易吃到的年代,还能吃到鲜美异常的鱼肉,属于意外之喜,村民们美美地打了顿牙祭。
水库里的鱼确实特别好吃,听妈妈回忆道,鱼没有一点土腥味,味道相当鲜美,时隔多年,她似乎还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妈妈说是因为水库周遭全都是山,扩建之后的水库淹没了曾经的山石,水底下只有沙石并没有泥土。地质条件决定了环境特征,水下通体白色的岩石,使水库里的水更加干净,清澈透明。水库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水质极佳,鱼儿自然也长得好。
多年以后,老家的黄前水库被改名为天龙湖,因其水质优良还被作为泰安市的饮用水源,供给泰城居民饮用,水库周边受到环境特别保护。水库里的鱼也是重点保护对象,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命名为“黄鲴鱼种质资源保护区”,后来还被列为国家级的种质资源保护区。
如今,老家的山山水水,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美好,绽放出炫目的光彩,村民们也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山村巨变,非昔日可比,也让我们为之自豪。
二
说起来,就是因为当年要大力修建水库,我们一家人后来才从爷爷奶奶居住的山上老家,作为移民大军中的一户人家,搬迁到了平原地带,一个陌生的新村庄定居。新家那里也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河沟、水渠、池塘,我在逐渐长大中,像个男孩子一样狂野,在小河沟里玩水,跟小伙伴们一起捕鱼捉虾是常有的事,有我童年里最快乐的回忆。
在田间地头数不清的小沟坎里,引进来的河水像是大地的毛细血管,在地里行间蜿蜒流淌,人们用河水浇灌土地上的农作物。流水里总会带有一些小鱼小虾之类,我们就弄个网兜埋在泥巴里,把流淌的河水给过滤一遍,能逮到不少活蹦乱跳的小虾米、小鱼仔儿。然后拿回家让妈妈裹上面糊油炸,又香又酥好吃极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特别解馋。
村头有个大水塘围着场院,池塘边有一棵古老的大柳树,柳叶青青,随风摇摆,飘飘洒洒,到了夏天蝉儿趴在枝条上叫个不停。一场大雨过后,池塘溢满了水,水平面抬高了。池塘里的荷叶越发青翠碧绿,雨后落在荷叶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在圆圆的叶子之间来回滚动,有的一倾斜,失去了平衡,随即滚落到水塘里。鼓着眼睛、浑身花花绿绿的青蛙,露着雪白的肚皮,眨眼功夫,用力一蹬健美的双腿,一下子跳出水面,跃上荷叶,再从这片跳到另一片上,呱呱呱的鸣叫,兴高采烈,呼朋唤友。
那次我和小伙伴在池塘逮鱼,我们先把池塘的一角落用泥巴围了起来,跟大池塘的水隔断,然后拿着家里捞饺子的旧笊篱在水里捞来捞去。随着一次次试探性的打捞,我听到有鱼在拍打水花,听动静那鱼应该不小,试着在浑水里摸摸索索却没有摸到,但我能断定这里面有一条大鱼已被困住。
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狂喜、紧张,有些心浮气躁,越发沉不住气。谁知先就自乱了阵脚,一不小心,踉里踉跄,脚下一滑失去了重心,人一头栽在泥巴水里,把围起来的泥巴堆给踩了个稀巴烂,狼狈不堪。眼见快要到手的大鱼,估计趁这机会溜出了泥牢,重返大池塘深水处,获得了自由。
这次捕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后来再想想,从中似乎得到了一点感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越是看起来手握胜券,越要心平气和,稳扎稳打,不急不躁。本来那鱼铁定逃不出去,我们已经在小范围内筑好了泥巴围墙,只需耐心把水往外泼减少蓄水量,最终就能让鱼儿搁浅,暴露,垂手可得。而不是先就手忙脚乱,一番乱摸,胡乱折腾,最终毁于一旦,“竭泽而渔”在此并不算坏事而是十分适用。可是那时候的我太小,还不具备这个知识点,也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并不懂得应用此策,可见掌握和储备知识多么重要。
从三岁时最初看见的鱼,到童年逮鱼玩,以后的我一如既往的喜欢看鱼,对鱼很感兴趣,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要看到鱼就觉得很开心。后来我离开农村的家去到城里读书,再也没有可以玩水和逮鱼的环境,城市不像农村那般天地广阔,自由自在。不过大人们都知道我的喜好,只要电视里播放有鱼的影像,他们都会喊我:“快来看呀,有好多好多鱼呢”,不能逮鱼,能看见鱼的影像也挺开心。
一直弄不清楚自己,为何这么喜欢看鱼,后来想了想,是不是就是因为刚记事的时候,我第一次看见爸爸打回来的鱼,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从此鱼就成了我心中最难忘的第一形象,印象极好,皆因它们跟爸爸扯上了关联。爸爸在我十岁那年不幸因公去世,正因为没了他,为减轻家庭负担我才被迫离开故乡农村,远走他乡城市被寄养。
在农村旧家时,爸爸就常年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和家人聚少离多。听妈妈说起过,爸爸爱我们所有人,每当他休完班要返回单位上班,大清早临出门前,他都会逐一亲吻熟睡中的每个孩子的额头,才会恋恋不舍的离开家。在童年的回忆里,我能想到自己与爸爸相关的记忆,产生的交集少得可怜。而三岁那年的我,清楚记得爸爸那次打回来的鱼,那些开心快乐的场景和温馨幸福的感觉,让我非常难忘,无形中成了一个念想,或者算是一个媒介,只因都与爸爸有关,是我脑海里少有的记忆影像。
后来每当看到鱼,就会自然而然的联想起爸爸曾经捕过鱼,爸爸和蔼可亲的笑容,对我们十分宠爱的模样,都涌上心头,怎么都忘不了。这一生中我最爱戴的爸爸的形象,永远铭记于心,成为我情感上的烙印,放不下的执念……
三
多年以后,成年的我也曾亲手钓过鱼,体验过鱼儿上钩时的快乐。
在我居住的城市成都,有一次我们去某个农家乐玩,那里是一大片枇杷林,满山坡的枇杷树,一棵挨着一棵密集存在,树不算高,挂满了黄橙橙的枇杷果,触手可及,为了保护它们,果农还在每一簇果子上面包上一个大黄纸袋罩着。在枇杷园,游客可以从树上随意直接摘枇杷吃。
就在那一片枇杷树的包围下,还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养了很多鱼儿,供客人们垂钓。等我吃够了枇杷,便拿了一根鱼竿,兴致勃勃的在池塘边钓鱼玩,没想到钓鱼完全不费什么劲,简直轻而易举,刚下鱼钩不久就钓到一条鱼,这也太快了。后来接二连三,一条接着一条的上钩,让我有些应接不暇。我心兴奋,倍感愉悦,终于又体验到久违的、捕到鱼的那种快乐感,获得感,成就感。
后来想到可能是老板刻意为之,他平时并不给鱼儿们投食,那些鱼儿饥饿难当,一发现有鱼食就奋不顾身的去咬钩。凡是钓上来的鱼儿,最后都会按价卖给客人带走,可我并不想要这些钓上来的鱼,我只是喜欢看见钓到鱼的那情景,享受当时那种鱼儿上钩的快感。
在钓鱼过程中需要沉着冷静,专注认真,全神贯注,不急不躁,稳稳当当,一举拿下,整个过程让人很享受,是无法言说的快乐,也很磨练人。人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如姜太公用直钩钓鱼一般,我也是钓者之意不在鱼。我总是在钓起鱼儿之后,马上就把鱼儿取下放回水中,享受的是钓鱼的过程,并不在意那些鱼获。
钓鱼时的情形,总让我感觉有些唯美之意,浪漫之感。尤其是从那句“独钓寒江雪”的古诗中有所体会,很喜欢那种意境。在茫茫的江雪之中,一位老渔翁独自在垂钓,让人感觉到人的孤独和渺小。寒冷的白雪,白茫茫广阔无垠的世界,越发衬托出老渔翁的孤寂感,清冷感。多么具有诗意的画面感,画风静谧、清冷、孤单,世界如此空灵剔透,四周寂静无声,仿佛能听见心跳,让人遐思不断,浮想联翩……
关于鱼,说来惭愧,多年以前还曾发生过一件糗事。有一次吃鱼时,我竟然被一根鲈鱼的大刺卡在喉咙,紧张之余靠己自救,奋力咳出了大鱼刺。此次受到惊吓,自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吃刺多的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连鲈鱼这样没啥小刺的鱼我都能被卡住,可见自己是多么的不适合吃鱼。为身体营养考虑,后来吃得最多的河鱼一般是鳜鱼,它比鲈鱼似乎要好一些,还有那些没有鱼刺的海鱼和虾贝之类的海鲜,总起来说吃的不太多,还是不太喜欢鱼腥味。
一个如此喜欢看鱼的人,却并不太擅长和热爱吃鱼,似乎有点不合情理。有时候喜欢一件事,也许并不见得会体现在表面上,而在内心,或许另有他意。人本来就是矛盾综合体,其实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咋回事。
四
有个爱好其实挺好的,像所有喜爱其他类的爱好者一样,真正喜爱钓鱼的人往往会自得其乐,只有他们才懂得其中的妙处,乐在其中,我大约能理解。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钓鱼迷,比如我的小弟就是一个深度钓鱼爱好者,与钓鱼相关的各种专业渔具装备就有一大堆,塞满了他的汽车后备箱。从小他就酷爱抓鱼捕鱼钓鱼,跟我小时候一样,在池塘、河沟玩过水抓过鱼。他后来长大参了军,再参加工作,具备了经济条件,更是酷爱钓鱼,且爱好越发升级,这个爱好有点烧钱。虽然身在外省工作,每月定期回到山东的家休假,他就开着车到处找地方钓鱼,他的钓鱼技术不错,出去一次总能一钓半桶,吃不完就送人。
还有我大姨家的大表哥也是钓鱼迷,虽是同辈,但他的年纪却比我们大一代,家在我姥娘家的济南市莱芜区。听说他还是他们那儿钓鱼协会的会长,经常开着车和钓友们去远处,寻找有水的地方钓鱼。
前不久妈妈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一个视频,大表哥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鲤鱼,让我震撼。那鱼脊背上凸出凹陷,起起伏伏,脊刺根根粗壮分明,如龙脊一般。浑身均匀有序的覆盖着,厚实的暗白混色大鱼鳞,鱼身子肚皮部位以及鱼鳍、鱼尾都是金黄色的,金光闪闪。嘴巴周遭一圈也是黄色的,张着大嘴一开一合,在呼吸或者喘气,嘴角旁边还有不长的口须,像是大鲤鱼的“胡子”。
这是一条野生的黄河大鲤鱼,他们在磅秤上过了秤,足有二十多斤重。听见视频里大表哥在说,鲤鱼的肚子圆鼓鼓,有很多鱼籽,他让人把大鱼放生。只见那人双手托起鱼身子,冲着鱼儿说:“老爷子把你放生了,你好好的哈。”他把大鱼放进水里,那鱼居然好一阵都不游走。他们担心鱼儿是否受了伤,但大表哥说全程并没有伤着它,大概鱼儿累了需要缓缓,或者也许是鱼儿需要重新适应一下水域环境。
我看见那大鱼浮在水面,觉得那个样子倒不像是累了在缓缓,更像给人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它并不急于游走或者马上下沉入水,而是浮在水面上像是在表达感恩之心,感谢表哥放生了它和肚子里未来的小鱼儿,感激善良的好心人不杀生,故而久久不肯离去。最后表哥他们对它说:“走吧,走吧,安心的走吧”。那鱼儿就像是听懂人的话一般,这才缓缓游走,逐渐沉入深水里再也看不见。
如果不是有视频为证,眼见为实,我真的不敢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简直像是个神话故事。怀着美好的意愿,我愿意相信鱼儿也懂人的意思,懂得感恩,万物皆有情,也皆有灵性。这绝不是编得故事,是真实事件,表哥他们用手机把整个过程都录了下来,视频至今保存着。
这种情景让我惊讶,好生感动,不禁为我表哥和钓友的善良心地和善行点赞,也为这条懂得感恩的大鱼获得新生替它开心,为这些有情有义的生物们,为这和谐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欣慰,这样真好。钓鱼者的乐趣,不仅在于钓鱼技术的成就感,还在于人的心地品行和善良善行,在乎乐技、乐鱼、乐人、乐己,其乐无穷。
五
由此,因与鱼儿有关,还让我漫想无边,思绪纷飞,想起在《庄子•秋水》里有过这样一个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说的是庄子与老乡惠子在一起,庄子在濠水桥上看见水里的那些鱼,就觉得它们似乎很快乐。而惠子则质疑庄子,你又不是鱼,不可能知道鱼到底是否快乐,毕竟两者不是相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知鱼的喜怒哀乐。意思是无论对人还是对物和事,都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思维去妄加揣测,你的认知不一定就正确无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
由鱼及人,让我对这句话很是欣赏,把它作为微信上自己的个性签名,借着同音字,替代其中的含义,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子非余,安知余之乐”,意即你不是我,怎么会知道我的快乐。我的世界我做主,我的快乐我自知,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没人理解也无所谓,并不在乎,我是为自己而活,不为别人。非要得到别人的理解,是不是反而会显得有些执拗?求同存异,随缘自在即可。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懂我的人,无需多言,不懂我的人,多说无益,还不如不说。看到网上有这样一段话:“世上有多少人,就该有多少哈姆雷特。”的确,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不求多圆满,保持自己的个性,做好自己就是。
“鱼”之乐也,即“余”之乐也,联系到自己身上,我之乐目前在于写作。重拾旧日的写作爱好已经两年,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并没有什么写作天赋,也从未经过任何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就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知,为自己而写。每个人来世间走一趟,总有些经历让你刻骨铭心,内心有过波澜起伏,引发思考产生感悟,对我来说,写作就是做人生总结和记录,自己给自己一个交代。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独一无二,不同是正常的。你之所以是你,我之所以是我,就在于我们不一样,各有特点。真要让我变成别人那样,那就不是我了,就像让你变成我,你也不是你一样,让我们都做真实的自己,正视自我,并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子非鱼(余),安知鱼(余)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