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题目,一定会有人疑惑,这讲话稿和“三线厂”两个风马牛不相及,如何能产生交集,造一篇文章呢?其实我也有点纳闷。
想写“三线厂”一些零星事件,还是源于昨天撰写的一篇讲话稿。近期,安徽建筑大学等四单位在东西溪乡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正式活动前,有个捐赠仪式,在这个捐赠仪式上领导有个讲话。构思讲话稿时,想到这个捐赠仪式在月亮湾作家村举行,而作家村的前身就是坐落于我县的一个“三线厂”淮海机械厂的旧址所在地。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点,是不是应该讲点“追忆历史,不忘初心”的事情呢?于是,我搜索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了相关历史,感觉到曾经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三线厂”的人的那种深情、那种怀念。
“三线厂”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是模糊的,在我们的上一辈应该有印象,有的或许还参与过“三线厂”的建设。所以没有历史文献的支撑,今天的我们对“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是难以理解的。
20世纪60年代,为响应国家“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大批军工企业、职工、干部等从东部一线地区迁到内地。据霍山县志记载,1964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1965年至1967年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建成一批生产步兵轻武器的工厂(小三线厂),先后在诸佛庵、与儿街等远离集镇的深山峡谷中建成9个小三线厂(淮海机械厂、皖西化工厂、江南机械厂、皖西机械厂、东风机械厂、淮河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红星机械厂、红旗木材厂),皖西医院也于同一时期入驻,至此“九厂一院”全部汇集于此。到1985年底,共有职工9861人。其中诸佛庵镇先后建起皖西机械厂、皖西化工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皖西医院,占地总面积64万平方米,成为霍山“小三线”建设之首。小三线厂是县团级建制,下设若干科、室和生产车间。深山峡谷中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的场景持续了近二十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据史料记载,“小三线厂”1980年前唯一的兵工生产任务,自1980年起,随着改革开放,各厂相继开发多种民用产品投产,由军工企业逐步向经营型企业过渡。“小三线厂”建厂以来,生产了大量军品、民品,创利近10亿元,上交税利1.1亿余元,对振兴山区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修通公路约4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近100公里,为偏辟的山区人民群众解决了交通和用电的困难,常年使用近千名农民临时工,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同时为生产、生活需要,购买当地农、林、牧、渔业和蔬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当地的农村经济。令霍山人骄傲的是,淮海机械厂在1979年8月成功研制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飞虎牌”汽车,到1985年底生产了3个型号的飞虎牌汽车6046辆。
1985年以后,“小三线厂”开始外迁合肥、蚌埠等地,一度繁华的“小三线厂”陷入颓废、空寂的状态。但凭借“三线厂”精神,伴随着新时代的号角,而今的“三线厂”已是旧貌换新颜,实现了它的华丽蝶变。
霍山县森林覆盖率达76%,平均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4200个,拥有天然氧吧之称。1992年,霍山在全国率先提出树立“林本意识”,自此霍山县逐步树立起“生态立县”理念,下定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霍山县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坚持生态发展之路,原“小三线厂”再次呈现往日的生机与发展活力。坐落于霍山县诸佛庵镇仙人冲村的仙人冲画家村、东西溪乡的月亮湾作家村以及真龙地村梧桐研学教育基地、三线俱乐部民宿、龙门客栈房车营地、三线文化展示馆等,这些曾经为我国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三线”旧址,如今成了旅游最佳地、网红打卡地,正以其蓬勃的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