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去哪儿的头像

去哪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03
分享

上学经历

上学经历

我记得有个外国的作家,好像是马克吐温的说过一句话:我从来不让受教育,去耽误我的学习。我感觉受教育好像是大学及其以前的学习阶段需要主要完成的任务,而围绕一个专题学习则贯彻人生的始终,研究生阶段则把这个“学习”任务单门凸现出来了。首先来说说我自己理解的什么叫研究生?我觉得研究生阶段是和中小学、大学相对而言的。只有先把中小学和大学的东西,交代清楚了,对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可能才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理解。我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我上学的那个年代,乡村地区还没有幼儿园。所以,我也没有上过幼儿园的经历,也不晓得今天的幼儿园侧重教育孩子什么。那个时侯,我所在的乡村小学,七岁孩童先上一个叫学前班的教育。绝大多数学的东西都忘记了。只有两件事,还依稀有点印象。学前班的小孩很多,密密麻麻坐满了。教师教一些3-2=?之类的启蒙数学题,教师先在黑板上演示,先画三个杠子,然后再划掉二个杠子,得出还剩下一个杠子之类的解题办法。孩童们主要是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也许还有比较简单的字词啥的,因为记不清楚了,这里主要是猜测的。似乎有个女教师,还给当时的我们上了一节钢琴课。虽然说是钢琴课,我们只是远远地看见钢琴长了什么样子,听了一下钢琴的声音,跟着老师吼了两声曲子。这算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了。今天也许会有人会问,不会在电视里面看和听吗?可惜的是,当时全村,至少我所在的村庄,我很肯定的是包括当时的小学也是没有通电的。所以,电视是无法收看的。美术课,印象中好像没有。或者我不记得了,要是有的话,也是非常单薄的。当时的铅笔也是很贵的,大约是一毛钱一根。九几年的时候,在我所在的地方,一毛钱对于大人而言,也是大钱,不是小钱。所以,用彩色的铅笔,条件也不具备。

然后就升入了一年级,小学一年级,大概是上语文、数学课之类。说是上学,其实学习的主动性和努力性都很薄弱。基本上似懂非懂地听着老师在白天的课堂上说一堆,听不懂、也记不清楚的话。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村子里办了一个村办企业,小学校舍被征用了。于是,我们游击到村民家里有闲置的房屋中上课。那个时侯的屋顶都不怎么好,总是容易漏雨。一旦遭遇下雨,必然停课。下一天的雨,停一天的课;下七天的雨,那就七天停课。不下雨的时候,有时候也上不成课。比如阴天,泥巴屋子光线很暗,也看不清,所以也是没有办法上课的,因为没有电。阴天一天,停课一天;阴天七天,停课七天。因为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室是分散在不同村庄的,所以没有统一的上课铃声。教师啥时候来,就啥时候上课。我记得当时的一个老师说,一个星期学校配备给教师七根粉笔,用完了教师就要自费去买。所以,印象中小学是很少有机会到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那个时侯,感觉上学非常艰苦,农村普遍是泥巴路,一旦下雨下雪,道路非常泥泞难行。而且当时的胶鞋的质量很差,总是容易漏水,加上每天喝点粥啥的,热量不够,一旦是冬天或者雨雪天,耳朵和脚板、手指、手背都很受罪,总是容易被冻伤。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小学是很松散的、慢悠悠的,也就是认识了几个汉字和数字,掌握的知识是非常薄弱的。

初中阶段,物质条件比小学阶段改善了很多。但是,因为自主学习能力仍然很薄弱,所以主要是课堂上学学,自己私下里主动用功去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高中和大学阶段稍微好了点,养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知识面很狭窄,所学内容主要局限于课本,会学意识谈不上。总体而言,中小学和大学阶段,学科学的很多,这种知识学一点,那种知识学一点,很分散。努力了很多年,但是知识量还是非常有限的,加上这一阶段看的电视剧、电影啥的也基本上不记得了。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低效率的学习方式是主流,效果非常有限。总的感觉是松松垮垮、淡淡薄薄。

研究生阶段,主要围绕某一个学科的某一个点,系统地收集材料,读深读透,然后写一篇有点深度和观点的议论文。这个和初高中阶段的议论文差不多,围绕一个观点,用论据去证明它。其实,研究生阶段和中小学阶段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练习读写能力。目的也是一样的,就是通过广泛的读写,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精神层次。人生有限,应该抓紧时间去读去写,不断提高自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