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语天蓝的头像

海语天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9
分享

玩泥巴

久居城市,远离生长庄稼的土地,泥巴也少见了,偶尔侍弄一下花草,还是搭配的营养土,与我所说的泥巴相差太多,总也找不回童年的感觉。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城里人看着脏兮兮的泥土情有独钟。

也可能从小就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习惯了泥土的味道,喜欢那种柔性的感觉。

反正我是看到新鲜的泥土,就有一种亲切感,就如同见到了久别的好友,儿时的玩伴。

即使没有泥土,某一刻突然风起云涌,雨来的急,一下子溅起地上的土气,飘起了土腥味,就这也能激起我藏在心里的喜欢。

我从小就喜欢玩泥,哪怕弄得土头土脸,满身是泥,也要去玩。

也并不是随时能玩,多数是夏天,雨季水多,大雨哗哗从天上落下来,从屋檐的瓦口流下来,从大树的枝叶上飘下来,汇聚到一起。

流到院子里,流到大街上,顺着大街流到村头的大坑里。

这坑是村里人盖房子垫宅基地,和泥垒砖起土留下的。

村里的房子越盖越多,这土坑就越来越大,下雨的时候,就给过多的雨水找到了落脚的地方,也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大江大海,甚至小河沟都很少见的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水灌满了大坑,坑边就有的是泥,我们就在坑边挖泥玩。

玩法多种多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一起玩,比着玩。

自己玩时在坑边挖一块泥,必须是稍硬的,能在手里成型的,把玩起来有形有状,不能用稀泥烂泥,和稀泥是劝架时候用的,烂泥扶不上墙,玩都玩不了。

硬泥块可以随心所欲,任你摆布,捏啥像啥,和现在小朋友玩的橡皮泥差不多,不过大坑边的泥块可不用花一分钱,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你可以拿它捏一个小鸡,捏一个小鸭,还可以照着水中的青蛙捏一个小蛤蟆。

最喜欢的是捏一个泥哨,晒干了可以装在衣兜里,随时掏出来吹着玩。

我们也捏小人,一小块泥放在手心,两只手掌心合在一起,来回旋转就成了一个圆球,这就是泥人脑袋。

搓一个短粗点的圆柱放在一边,再搓两根细一点的泥条分别截成两段,胳膊腿就有了,准备就绪,把它们找准位置,用巧劲按在一起,一个小人就成型了,再用一个小木棍划出五官,嘿,这么个小人就有了笑容,至于美不美观那另说,自己感觉好玩就行。

我们还会把捏出的小人放在一起比,我的是八路军你的是汉奸队,咋看着他捏的像个日本军官?

比完了,有时候就把它们重新团成一团,这时候就换了场地,换了玩法。

我们爬到坑边柳树,撇几根稍粗的柳条,捋下柳叶,再试试它的韧性,感觉顺手就行。

接下来在一座大房子的山墙下站定,从泥块上扣下一小块泥,在柳条梢端捏紧,高高举起,扬手至脑后,再使劲向上甩出,泥团脱离柳条,飞速奔向高墙,啪一下粘在上面。

谁甩的高,谁粘得准粘得牢,谁就是高手。

除了捏泥人,甩泥球,就是摔瓦屋了。

这个玩法是讲究技巧和手法的,会玩的把把精彩,不会的会被大伙笑话。

我还算玩的不错的一个,还是在坑边挖一块稍硬的泥,在手中团匀实了,软硬适中。

然后做成平底,在上面用大拇指挖出一个窝,平放在左手心托住,右手拇指在窝内,四指在泥团外侧,就这样向外捏,直到四周成均匀的厚边,底部菲薄的泥底,越薄越好,形状就像一个碗状,又像一个小房子,可能因此叫它瓦屋吧。

瓦屋做好了,比赛开始。把瓦屋托在手心,举过头顶,掌心快速翻转,瓦屋开口向下,腰部顺势一扭一弯,手中瓦屋使劲下砸,啪,声音脆响,碗底崩飞,一团泥扑蹋在地,赢得啧啧称赞。

嘭,一声闷响,泥碗扣在地上,但底没有崩开,小伙伴们哈哈大笑。

不过多玩几次,就会慢慢掌握瓦屋脆响的技巧,找机会翻牌再把对手嘲笑。

小时候在老家赶庙会,我们都会给父母要上几毛钱,除了买上一本自己喜欢的小画册,还会买几个印模。

就是那种用泥土烧制的,一面向外凸,另一面往里凹的圆形或者椭圆形模具。

凹进去的一面有凸起的线条纹路,或是花鸟,或是小说中的人物图案。

这可是宝贝,我们经常换着玩。没事的时候,在大坑边挖一块泥,揉好了摔结实了,拽下一块按在印模凹进去的一面,压紧压平了,再慢慢沿周边扣下泥块,一个花鸟或者人物图案就出现在了泥块上,晒干了就能拿着玩。

我记得我有孙悟空,猪八戒,还有杨七郎,我不喜欢花鸟,喜欢评书里的英雄好汉。

想想那时候捏泥人,甩泥球的情景,多像传说中的女娲造人,可我们笨手笨脚的怎么也捏不精致,更看不出灵性。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有机会接近泥巴,我还是喜欢拿一块在手里捏着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