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年关将至,可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是鞭炮,是那种噼噼啪啪是连珠爆响,是那种弥漫的蓝色硝烟,是那种钻入口鼻,让人喜欢的火药味,这鞭炮一响,就有了年味,就觉得喜庆,不管男女老幼,心里都会开出花来。
糖瓜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毡帽老婆要核桃。腊月二十三,是我们这里的小年。
这一天开始就要置办年货了,平时舍不得的好吃好喝准备上,新衣服做起来。
这一天我们都会去附近镇上赶集,跟在大人后面,屁颠屁颠的跑着,好几里的坑坑洼洼的土路,也不觉得累。
不为别的,就为那一挂心仪的鞭炮,就为看一看大集上,卖炮人大声吆喝互相竞放,一争高下,用炮声吸引买家的阵仗,那种热闹那种激烈,往往引得阵阵喝彩,炮箱子里的存货也会被抢光。
回来的路上,在空旷的田野里,听着零星的炮响,看着晴空里村庄上头,二踢脚炸响过后飘散的一团蓝烟,就觉得有了年味,就感到激动,心里有的是快活,要过年了。
二十八粘纸马,贴对联粘福字,供神仙接祖宗点蜡烛,那喜庆味愈发浓了。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爆竹在每年的对联里都是必不可少的词汇,也足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喜庆。
燃爆竹是千百年来代代相承的除夕夜活动。红色的爆竹铺满地面,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彻云天,阵阵不歇的爆竹声,不仅为除夕夜增添了一丝烟火气,更是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如果没有了爆竹声声脆响,这年真不知道怎么过?
在我们乡下老家,如果不放鞭炮,那就不叫过年。
每家每户别的都可以少,唯独这鞭炮不能没有,年货中花钱最多的就数着鞭炮了。
从三十中午就开始了噼噼啪啪的炮响,每响一次,就证明有一家人吃饭了,除夕过年这两天鞭炮成了重点,那声声不绝于耳的响声里,满满的都是喜庆。
初一起五更,谁家点炮越早谁家抢的福气就越多。
于是除夕夜的炮声还没有停下,初一五更的炮响就接上了,整个夜晚,都有连绵不断的鞭炮响。
早晨起来给长辈拜年,不论走到谁家,院里都是一地的火红,那是鞭炮炸响后的纸屑,谁家的纸屑越多越厚,越是福气多多,越会被人称道。
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孩没有别的事,支楞着耳朵就听谁家炮响。
谁家点炮就跑到谁家,单等响完就跑到人家院里,在那些还冒着烟的炮皮纸屑里,找那些绝了捻,或者没有点燃掉下来的鞭炮。
把它们装在新衣服的口袋里,要么拿一盒火柴,要么点一截香,或者给大人要一支烟,就可以点炮玩了。
有捻的点着,看看谁的最响,没捻的从中间一侧掰开,摆成V状,点燃火药呲花,或者把这个断口夹住一个可以点的鞭炮的炮捻,再点燃,这叫呲花带炮。
有时候也会从家里拿几个二踢脚,到村头空旷的地方燃放。
看谁的起的更高,看谁的最响。
大胆的就用手拿着,左手拇食二指轻捏炮的上端,右手点燃炮捻,左胳膊伸展,别过头去不敢看,单等一声闷响再抬头天上,看它起得多高,听它炸的响不响,那一团蓝烟大不大,那炮皮碎不碎,这都是评判一个二踢脚好赖的标准。
闷响后高高窜起,在高空中炸雷般震响,还伴着回声余音,一团蓝烟飘走,碎炮皮雪花般洋洋洒洒飘落,这就会赢得掌声,赢得阵阵喝彩。
如果起来后二响不大,或者干脆哑火,半截炮筒落下,就会被伙伴们笑话,自己也觉得颜面无光,那就再点一个,一争高下。
这鞭炮声会从大年三十一直持续到初五,破五这一天崩完粪堆预示着一年都能发财。
到这一天鞭炮声会告一段落,但孩子们零零星星玩炮的声音还会响起。
再次炮响成河不绝于耳就到正月十五十六了,人们一般都会在这两天,把过年所有的鞭炮放完,再多也不会留存,除旧迎新过来十六,这一年就重新开始了,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喜庆的鞭炮声也安静了下来。
没有鞭炮声响,就没有了年味,就没有了过年的喜庆,就没有了新年的氛围。
今年过年我想偷偷放一挂鞭炮,找回过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