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芳的头像

北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06
分享

下丁家的水土传奇

               

                      北芳

城中读峰峦,山东龙口的风水无与伦比,南高北低的地势聚天地精华,调教出气质山水下的学养城市。自龙口市东城区向南10公里,罗山和莱山牵手,把一个叫着下丁家的小镇环抱于怀,成为将天时地利人和聚一体的风水宝地。驻足在任何一条道上读山,读水,读庄稼,读生命,都是一幅渐渐舒展开的精美山居图,心灵一番震撼一番慨叹,辉煌的盛景下垫着多少前人的层层血汗!远远的,群山逶迤的石窝窝里,响起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 胶东半岛凤凰山,下丁家就在山那边;艰苦奋斗创大业,穷山沟变成米粮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胶东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虽美,不如蓬黄。那个“黄”就是黄县,今日的龙口。龙口有一个全国著名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的农业先进单位下丁家镇下丁家村,像大寨一样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是和一个名人绑定在一起——全国劳动模范、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村党总支书记王永幸。

当时人们提起王永幸,就像知道陈永贵一样熟悉,“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在近半个世纪多灾多难的坎坷岁月里,王永幸带领下丁家人团结拼搏,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把一个山是光溜溜的和尚头,地是乱石窝子一层皮,“十年总有九年旱,庄稼见种不见收”的穷山村建设成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王永幸成为一个时代农业战线艰苦创业的精神符号,一种历史的责任,让一个时代的全体成员承载下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水土至上是农民一生的底气,把光溜溜的石山和乱石窝的薄地改造成青山平地的花果山的乐园,是下丁家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是王永幸精神彪炳千秋的力道证明。

1925年出生在下丁家圈子村的王永幸,读过小学,在龙口磨坊、盐店打过工,1945参军,先后参加战斗百余次,以二等甲级残废军人身份复员回乡。他辞去优厚的公职生活,回到生养他的家乡,号召家乡人民发挥集体的力量,唯民是瞻,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向高山要水,向石硼要地,把穷山沟改造成山清水秀的天下粮仓。从电影初创时期的黑白岁月,历经千磨万折入世的创见,王永幸带领下丁家人与穷山恶水苦斗了三十多年,一生没离开过土地,没拿国家的薪俸,倾尽毕生心血,在土地上独构了一个愚公移山的寓言,让无数走进下丁家镇的国家领导和外国友人以及记者、老师、学生们接见、采访、瞻仰,一种磅礴,一种震撼,一种幽深孤俏、一种敬仰鼓舞,搓揉着人的肝肠,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不求索取只有贡献的精神,激扬江山,批注文字,校点历史。

在这之前,我只知道龙口有很多英雄,最著名的就是任长伦,长沙铺一战,让英雄永远留在了栖霞市的英灵山上;还有丁方明、丁钊、杜深如、张益珊等等抗战英雄,却不知道和平年代里凤凰山下的农民英雄,因为我的一生闭塞在山沟,且与铁柱子王永幸战天斗地的时代差了一个不惑之年。所以在这次散文学会进百镇的采访活动中,我第一次听说下丁家镇和王永幸的故事。

登上高山,看超前半个世纪的思维建设的三级蓄水工程,看天池之水落于人间“高山平湖”,看三层楼高的大坝陡峭壁立,让我眩晕;看32华里的盘山路如飞龙绕山而行,遍布36座山头的层层梯田,21座大小水库是上苍扔入凡间的一壶冰心。品读山顶塘坝,山腰水库,山根水井的风景,是品读一种不休的智慧。把1.7万多块在乱石硼中的零碎土地整成六千多块“人造小平原”,使得1600亩土地旱涝保丰收,稳产高产。慨叹人与自然的互相报恩如同泉涌,昔日战天斗地的执著,依然触手可摸,山水城园的联袂亲吻大地是大自然的一次次动情,是一次乡土历史的盛典,是波幅绵长华丽沧桑的手卷。

这是一部县域史诗,对乡土的考察是一种精神的探亲,作家的眼目,是直入一镇、一路、一街、一巷,一山、一景的社会底层市面,贴着地面的文字才能将山的娟秀,水的晶莹,石的可人,光的柔幽缩影成眼底风景。

石板丁家用她独特的方形石板构成的村路,向外来的访客们展示着纯粹的民族风格的璀璨创意,“青山绿水,美丽石板,孝德家乡”是省级示范村的主题;休闲、采摘、观光、摄影多位一体的娱乐项目是村居农家乐的特色;霓虹灯下“乡村夜谈实践点”,一下子让我和张岱的《夜航船》联想一起,人情盈满是一种淳朴的传承,不论贫富贵贱,每个时代都有璀璨的精神产品烛照世界。

月色溶溶夜,泳汶河的流水也凝固了,霓虹灯下的石板上,坐满了有故事的乡亲,有乡村振兴战略的大主题,有天方夜谭的神话寓言,有饭后茶余的自家八卦,每个人肚里盛着一个乾坤,团结起来就是以王永幸精神为旗帜的振兴乡村的大乾坤。

常胜村处处散发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意之美,山洼洼里的和风细雨滋润着一百多户岁月静好的山中人家,依旧是石板路蜿蜒在“石头谷”的两侧,古石桥与河道水景布局婉约着宋词的幽俏;秋意腾出一块地盘给柿子树,湛蓝的天空下用橙黄的果实向你致意,柿子是留给秋天的最后念想,也是村庄一道靓丽的风景。万松浦张炜工作室就隐居在北山脚下,工作室是一栋低矮的民房,但十分整洁,散文学会的朋友们都轮流坐在作家工作的椅子上拍照留念,沾一沾文气,让自己也能写出名篇大作来。

下丁家的山水奇迹恰似一座巍峨丰碑,王永幸和下丁家的精神后来被一个叫张久深的作家写进青史,《青山不老》将是一部传世之作。王永幸的事迹也在“下丁家精神展馆”那一栋朴素的民居式建筑里传承和发扬,无声的电影纪录片再现下丁家人劈岭造地、大开膛、大过罗、削高填洼、啃硬骨头造地的火热场面,墙壁上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对王永幸的接见和赞扬,柜台上当年的喇叭、梆子、镐头、抬筐、推车诉说着曾经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

凤凰山不老,泳汶河水长流。下丁家人用生命谱写的创业史将代代相传下去。

温煦的山风又送来那首经久不衰的民歌:

胶东半岛凤凰山,下丁家就在山那边,千秋业绩载史册,“铁柱子”精神代代传!

 

2019.10.16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