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到过清华,可我的心中却藏着一个清华园。
而给我搭建这个清华园的,是季羡林的散文回忆录《清华那些人儿》。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一种缘分,但人与书的相遇难道不也是一种缘分吗?大千世界,书的数量浩如烟海,卷帙繁多,你不可能一一翻阅。哪怕只把范围缩小到一个小型图书室里,你上下搜寻的目光在不经意间也会不知不觉地错过与某本书的相遇。所以说,遇着一本好书是一种缘分,一种你与繁世里同时代、不同时代书写者的缘分。一本书的作用,有时堪比许多人的说教。毕竟人说话是啰嗦的,而书的语言却是简洁的,思想是深邃的,所以说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并不为过。
我与清华园的相遇,就源于那么一本书。往事虽然如烟,可我还得紧紧地抓住岁月的绳索。高中那时候,我常常失眠。失眠无疑是这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了。无数个黑夜里,我看着如银的月光在窗台边浮动,听着窗外夜半三更的虫鸣声与风声。可是我却没有心情欣赏优美的月夜,因为我需要睡眠,可脑袋却像打了鸡血般清醒。我想到了许多,想到了莫言的《蛙》,想到了在彻夜蛙鸣声中失眠的姑姑。同是天涯沦落人,我是多么同情她的遭遇,那些一觉睡到天亮的人永远也不会理解失眠者的痛苦。此时此刻我仿佛成了姑姑的知己,只是不能与姑姑一起呆坐到天明而已。记得苏子在《记承天诗夜游》中有那么一句话: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常常自诩“闲人”,可我痛哉此夜之闲人!没有三更梦回、书可当枕的诗意,因为明天迎接我的是一场场冷酷无情的考试!这段失眠的时光是黑暗的,多少个月夜里我在舍友的呼噜声中度过。今夜无眠,彻夜无眠,我的成绩也开始有了下滑的趋势,不过好在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没有出现。清华园就是在这时悄悄地来到我的身边。我有个习惯,每个星期天下午都去学校旁边的图书馆里走一圈,即使不为看书,心里头也觉得舒朗。我喜欢游走在书架之间,看着书架上层层叠叠的图书,就算不翻阅心情也会感到疏朗。就是在这种漫无目的地搜寻中,我抽出了季老的《清华那些人儿》,这本将给我以精神慰藉的书籍。书的封面是淡淡的蓝色,蓝色之下是清华的校门,校门旁放着季老耄耋之年的照片。照片中季老挥动着手臂,就仿佛当年在清华读书时的意气风发,可当年的清华四剑客,如今安在?想到这里,心里不禁一阵悲乎,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所有的人和事都只在时间里尘封。我与清华园的相遇,源于这轻轻地一抽,那么平常,那么普通,却没有想到会对我的后来改变了许多,或许这就是缘分吧。这种经历,就譬如马前桃花马后的雪,教人怎敢再回头?
《清华那些人儿》是季老回忆曾在清华读书的一些人和事,遥想当年清华四剑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多么意气风发的事情。而当今的大学生,缺少的正是这一份激情。感昔念今,不由地感慨现在的大学校生少了些当年的热血和激奋。记得季老在回忆陈寅恪先生的时候说过,陈寅恪先生把大学精神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这点我是非常欣喜的,但同时也是非常痛心的。喜在我看到了往昔的大学精神,忧在当今大学之精神的不存。我曾不仅一次地想穿越时空,梦回五四时期的清华、北大,还有西南联大,我渴望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份子,为了某一个学术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体会他们胸中那份求知的热情。除此之外,我更向往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一批又一批为了国家而前赴后继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惧怕枪支和炸弹,毅然决然地挺起了中国的脊梁,演绎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季老在中山大学演讲的时候把陈寅恪先生称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但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子呢?从清华园里,我接触到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批又一批具有浓烈家国情怀和气节的中国人,我的心彻彻底底被震撼了。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内心的人文种子开始发芽,生长。每当失眠的时候,我就拿起清华园,书籍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竟然一点一点地治愈了我的失眠——这扎根于精神处的创伤。清华园给我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后来我有幸能进入大学里学习,而且还是最喜欢的中文系,莫不是冥冥之中都已经安排好了?
季羡林先生就像他养的老猫一样,生时安静,到临了也不愿麻烦别人。先生是国学大师、学术大师和东方巨子。他一生勤于治学,虽寿登耄耋,却笔耕不辍,一部又一部皇皇巨著在先生的笔下完成。曾有一件小事,说的是燕园开学时,一位新生因为有事叫一位老头看行李。可没想到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看见给自己看行李的老头居然是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季老的低调朴素可见一斑。山高水长,先生的大智大德吾辈只能望而兴叹了。记得感动中国给先生颁奖时,先生一边接过奖杯一边呜咽地着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每每回想起这段,我都不禁热泪盈眶。
智者勇,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写给先生的评语。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不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吗?留德十年,谁能懂得“去国十年,家书抵亿金”的乡愁;牛棚杂忆,“本可自相安,偏为操守狂”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先生的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杜甫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虽然我与先生素未谋面,但通过他的文字我却一直在感受他的朴质纯真,他灵魂深处绽放的思想。先生用一生去诠释对质朴的追求 ,他是我人生的老师。先生用许许多多的像清华园一样的书本给我展示了一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世界,把我和那一片清华园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使我终身受益。
清华园永远是我心中的一片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