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惠风的头像

惠风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8/25
分享

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

包焕新

序章 山村的夜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首歌被毛阿敏、孙国庆唱的火红,歌词的第一段唱的是: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

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哟

爹是爹来娘是娘,麻油灯呵还吱吱地响

点的还是那么丁点亮……

可是今夜的贾山村,已经是歌词的第二段:

星星咋不象那颗星星哟,月亮也不象那个月亮

河也不是那条河哟,房也不是那座房……

骡子下了个小马驹哟,乌鸡变成了彩凤凰

麻油灯呵断了油,山村的夜晚咋就这么亮……

当夕阳在西山头还露着半个笑脸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席应贤老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屋里,刚在饭桌前坐下,老婆已将四菜一汤,还有雪白的馒头端放在眼前,正要打开胃口,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一看是隔沟邻居养蜂大户杨光耀的电话,他赶紧接通。

“喂,老席,在家吗?”

“在呢,正准备吃饭呢!”

“那就赶紧吃,吃了到我家来,有个重要事商量!”

“什么事……”没等到回答,对方已经挂断了电话。

随后,接到杨光耀电话的还有70岁的老人范登科,82岁的老人罗凤山。

大约1个小时后,范登科、罗凤山陆续坐到了杨光耀家里柔软的沙发上。席应贤住的稍远一些还未到,现在是标准的“三缺一”了。

这是2020年6月6日傍晚,发生在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的一幕。

什么事使他们几位老人连夜相聚呢?

好奇的人们,以为他们绝对有一桌带刺激的麻将等待着,连范登科、罗凤山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是的,这个村里以前曾有这样的陋习,每到农闲时节,尤其是夜幕降临,村里的男人闲的无聊,尤其是那些光混汉,更是闷得心慌,于是三个一攒,五个一堆,打扑克,掀牛九,或搓个小麻将,玩个通宵,为了带点刺激,搞个一块两块的,一夜输赢一二十元都不在话下,权当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了。杨光耀、席应贤、范登科、罗凤山他们四人也不例外。

可是这样的例外早在前些年就销声匿迹了,尤其是自精准扶贫开始,帮扶工作队驻村后,全村6个自然村再也没有一个闲人,甭说打麻将,连个说闲话聊天的都没有,况且现在正是农忙时节。

那他们今晚相约,到底有什么重要事情呢?

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席应贤老人进了院子,人还没进屋,洪钟般的声音敲响了:

“老杨,啥事啊?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想倒几个铜?”

“谁想倒铜,哪有时间,想的到美,先进来再说!”

席应贤三步并着两步,进了屋,一看屋里还真的支了一张麻将桌,却不见麻将,看样子当饭桌用着。

席应贤屁股还没坐稳,杨光耀开口了。

“老席,我三就等你呢,我们琢磨着,给省农科院的领导写一封信呢,咱们商量一下看咋写?现在就写!”

没有人反驳,因为这封信,他们早就想写了。

于是,他们分别坐在麻将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你一言,我一语,由杨光耀执笔,写成了一封感谢信。

信不长,只有两页信纸,内容是这样:

甘肃省农科院各位领导及帮扶工作人员:

您们好!

陈书记、吕军峰、刘明军几位领导来我们镇原县方山乡贾山行政村帮扶广大农民致富脱贫已几年,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巨大的贡献。

一、在优良品种供应上,如玉米、小麦、高粱、胡麻、饲草等籽种,年年发放及时,优良品种使农民粮食产量大大上升,取得了粮食几年大丰收。

二、在蜜蜂养殖上,投资金,讲技术等,我们4户人家,共养蜂120多箱,去年大部分都得了烂仔病,我无处下手,无法救治,80%的蜜蜂都已死亡,经我和农科院领导吕军峰交谈后,他们亲自买来了《中囊抗体》和《巢清》等药,以及养蜂的技术资料,送货上门,不收费用,还给我们几户人家讲了养蜜蜂的技术和经验。蜜蜂的生命才得到了挽救。之后,蜜蜂繁殖快,产量高,仅我们4户人家挽回的蜜蜂产糖收入达10万多元,使我们几户人家致了富,脱了贫,我们几户人家衷心地感谢党的英明领导和农科院的各位领导以及帮扶的工作人员的大力帮扶和支持。

此致

感谢人:席应贤 杨光耀

罗凤山 范登科

2020年6月6日

写成后,他们反反复复修改了两遍,又认真抄写了一遍,最后分别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席应贤、杨光耀、罗凤山、范登科。

这时候,时针已指向晚上11点,被夜幕完全笼罩着的山村一片沉寂,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天上已经布满了星星,月亮也早已躲到山梁背后去了,唯有水泥路旁的太阳能路灯还使劲地亮着。

可他们四人毫无睡意,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又敲响了村支书杨明金的大门。

“杨支书,门开一下,我们有事商量!”

“啥事猴急的?明天再说吧,我都睡哈了!”

“不行,明天我们忙,没时间!”

一会儿,随着院里路灯一亮,吱呀一声门开了,杨支书披着衣服走出来训道:“你们几个疯了吗,半夜三更的,是不是打麻将输精光了来借钱,看我不叫派出所抓你们关几天!”

“不是的,我们几个撮合了一下,给省农科院领导写了一封感谢信,想请你给把个关,如果没啥意见,还烦劳你开车送我们去方山街道!”

杨支书接过信来,借着路灯看了看,连声说:“好好好!”

二话没说,发动了汽车,赶着夜路来到方山邮政所,把信投进了邮箱里。

几个人藏在心底的愿望完成了,满足地舒了一口气。

山村的夜晚,更加寂静,他们的生活也回归了平静。

他们就是想向省农科院的领导表达一下心意,仅此而已。

但我所采写的故事,终于从这里找到了开头。

第一章 远山的呼唤

晚上临睡前,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打开手机,浏览当天的新闻。

2020年11月21日晚11时,在省城兰州为儿子的婚事忙碌了一天的我,刚把乏困的身子扔上床上,照例打开手机,突然,一条耀眼的新闻抢入眼球——镇原县摘帽退出!庆阳8县(区)实现全部脱贫摘帽!

我来不及眨眼,竟然放出声来读下去:

“今天上午,甘肃省召开新闻发布会,经过对甘肃尚未摘帽退出的8个县,进行了省级行业部门单项验收核查、第三方评估检查等程序后,宣布甘肃全省75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退出,镇原县作为甘肃尚未摘帽退出的8个县之一,今天宣布摘帽退出!”

后面配有一幅彩色画面,画面上又是42个醒目黑体字:

“镇原县下足‘绣花’功夫,补齐短板弱项,做好精准文章,坚持尽锐出战,全力决战脱贫攻坚,脱贫梦如愿如尝。”

看到我的家乡镇原县终于摘掉了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当了多年扶贫干部的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知道,这42个字,虽然字数不多,却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这42个字,它包含着全县干部群众如何群策群力、如何扶贫攻坚、如何精准脱贫、如何决战决胜小康社会的艰难曲折和历程。

我知道,总人口拥有53.15万人的镇原县,早在2014年,被精准识别的贫困村就有12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80个,贫困村占比高达55.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6.21%。这些数字犹如一座座横亘在镇原干部群众面前的大山,是全面小康路途上的天堑壕沟。

我知道,“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良好政策机遇,让穷怕了、苦怕了的干部群众欢呼雀跃,他们纷纷立下军令状,签订承诺书,认领“穷亲戚”,悬挂“作战图”,扎根扶贫一线,讲政策,谋产业,办实事。春促备耕,夏帮麦收,秋藏硕果,冬送温暖,山川原野,院落炕头,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和绵长的话语。随之带来的是群众生活的日新月异。

一纸承诺,七载奋战。庄严的承诺一步步变成了群众期盼的现实。2014至2019年,镇原县稳定脱贫39119户159474人,贫困村退出107个。但在2020年,镇原县还是被国务院列为挂牌督战的全国52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其中包括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贾山村和12个省级挂牌督战村、85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庆阳市最后一个未摘掉“穷帽子”的贫困县。直至我看到这条喜人的消息。

一串串数据,一桩桩事实,诠释的是我党伟大事业的又一次胜利及镇原人民群众伟大精神的又一次胜利!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各级帮扶干部用有力的双足踩出了坚实的小康之路,用辛勤和汗水浇灌出了遍地的产业之花,用真诚与热心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纯朴的友谊。脱贫路上,他们用精神和意志兑现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一群群致富带头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托起了明天的太阳,带动群众圆了致富梦。

作为一名以反映现实,紧贴时代为己任的记者,我深深被家乡人民顽强拼搏,奋勇参战的精神所感动。

这一夜,我彻夜无眠,于是索性起来打开电脑,浏览了好多网页,怀着崇敬和探究的心情,搜寻一切与家乡脱贫摘帽有关的人和事,而我最关心的被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贾山村究竟是如何脱贫的,却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我想着,我一定要择机去采访,去探寻,去大山深处,找到“平地不过三丈,望远不到五里”的贾山村旧貌变新颜的传奇。

当我真正有时间的时候,已经是农历腊月二十四了。

此时,正是黄土高原的深冬季节,当天山里最高温度零下一度,最低气温零下八度,滴水成冰,呵气成霜,如此天气,在山区是很正常的。不过立春已过两天,尽管寒风吹的仔细,却压抑不住春天的味道,昔日秃芜的山岭上如同长着浓密长发的各种林木,虽然已经落叶凋零,却孕育着脚下的一层层梯田,蕴藏着一片旺盛的生机,伺机勃发。

我是7年以前来过这里的,47公里的山路,蜿蜒而漫长。

从县城沿柏山路到席沟圈,转向孟坝镇,经过西壕、王地庄两村,进入县道006线拐入方山方向,下坡转过十几个弯子,再走3公里即到村部。路程虽然没有变,可今非昔比,从山口进入贾山村再也不是羊肠小道,而是一条宽阔的盘山水泥路。

公路旁,不时有“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耕读传家,勤劳致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大红字标语。

支书杨明金知道我要来,早在村口远远地等着,我的车子还没停稳,他就热情地走上前来,寒暄几句后,我们边走边看边聊,他熟练地给我介绍着村情,他那浓厚的方言,听着格外亲切:

“贾山村有302户1324口人,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5户705人,这165户人家分散在大山的各个角落里挖窑而居,贫困发生率53.25%。脱贫攻坚以来,扶贫惠民政策叠加而至,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019年底的11.93%。2020年收官交帐,国务院挂牌督战,政策支持力度更是空前之大,干部群众斗志昂扬,帮扶单位倾力相助,经国家、省、市、县层层考核验收,没有到年底我们贾山村就摘掉了穷帽子。”

也许是多次的汇报,这段话尤其是数字已经记得滚瓜烂熟了。

接着他兴高采烈地讲述了第一书记陈文杰和他的驻村队员如何帮助村民优选良种,旱地耕作,种植马铃薯,提高粮油产量;如何为蜂农联系购药治“烂仔病”;如何指导发展养殖、种植产业。言谈话语间,杨支书充满了欣喜、满足和自豪。就是唯独没有说自己。

原计划是要去农户家里走走看看的,可杨支书说:“快过年了,很多人还在地里忙着,杨光耀在三岔街道卖鸡;席应贤在方山街道卖蜂蜜;杨光善在庙渠街道卖猪肉;杨延星去王地庄榨胡麻油去了,其他人也都在忙着杀鸡宰羊办年货”。一开口一溜串,看来他这个村支书没白当,对村民的情况一本底账。

为了不干扰村民过一个祥和的春节,我的目光还是移到眼前这个脸色黑里透红,中等个子,浑身上下透着山里人气质的杨明金身上,好不容易遇见他,岂能放过!因为他比全村的人都忙。

第二章 羊倌与村官

在中国乡村当一名基层干部,或许要比在某些机关当个处长科长的要难很多。你的头脑要装满各种政策法规;你的手要触摸大地,要知道种一亩谷子该施多少农家肥,要知道母羊生产的时候蹄子先出来怎么办,要知道一棵山杏树能打下多少杏仁……你的心胸要像草原一样开阔,容得下万马奔腾;你还要善解人意——老实巴脚的庄稼汉子,精明的牲畜贩子,还有那些躺在病床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贫困户,好吃懒做的光棍汉,他们为人做事的方法你都要懂……

你的所有工作对上要通得过考核检查,对下要赢得百姓的口碑,还要做好挨上级批评,受百姓唾骂的准备。

谁能意想到,一个放羊人竟然当上了村官。

杨明金的名字,我还是在《陇东报》上看到的,记得当初有一篇报道——题目是:《大山深处好当家,养羊路上巧致富》

内容如下:

杨明金,男,汉族,生于1972年1月,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石桥自然村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2014年任贾山村委会副主任,2017年1月任贾山村党支部书记至今。镇原县万兴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杨明金自幼就生长在方山乡贾山村这个贫穷的村子,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社会上打拼。在砖厂、建筑工地打过工,吃了不少苦头,当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2010年返乡开始经营贩羊生意,由于是在家乡做生意,欠账、赊账和便宜卖的情况时有发生,生意很不景气,仅仅够一家人糊口,但却让他和乡亲们的距离拉近了,也得到了群众对他的一致好评。2014年他被推选为贾山村委会副主任。他看准时机,大胆开拓,在贾山村率先创办了第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镇原县万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质小尾寒羊100只,开始发展养殖业,经过一番拼搏努力,他的养殖合作社现在已是初具规模,羊只存栏量达到520只,建成永久青贮窖2个,青贮饲草650吨。年养羊效益15万元以上。

作为村委会副主任,杨明金致富不忘众乡邻。一心想着为百姓办实事,将自己远赴千里从辽宁、山东等地学习的养殖技术和饲草配方传授给养殖大户,让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免费为群众提供科学的养殖技术和农业信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全村100多个农户全部接受了养殖方面的科技培训,可是真正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却只有5户。杨明金开始了解村民们大多都有发展养羊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技术、没资金和害怕市场风险。思考着如何才能消除群众的这种顾虑,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心中萌生出来,决定为一部分养殖积极性高的群众免费提供种羊,组织村民一起发展养殖业,想了就定,定了就干,他立即和方庄等邻村的几个新建的养殖合作社商讨,探索出“一帮二免三统一”的发展模式。“一帮”:即以帮助贫困户发展致富为主,在方山乡养羊富民科技推广协会的组织下,以昌丰、鸿全、万兴等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积极开展对全乡贫困户的养殖帮扶工作,特别是对有能力有意愿贫困户优先帮扶,按照贫困户申请-协会审查-双方签约的工作流程,目前已与全乡175户有意愿却无资金无技术的户签订了养殖协议。“二免”:即免费投放基础母羊,免费提供种羊。在农户向协会递交书面申请后,协会审查养殖基础设备,在签订合同的基础上,免费为符合条件的30个贫困户(其中包括10个残疾户)免费投放母羊150只,并负责提供和轮换种羊,解决了贫困户购卖羊只困难的问题。“三统一”:即统一提供药物和疫苗、统一技术培训服务、统一收购羔羊。一是统一免费为贫困养殖户提供药物、疫苗以及技术指导等。二是定时定期统一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服务,集中开展技术交流。三是在免费投放母羊、提供种羊的基础上,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5元优先收购贫困户生长期3-4个月的羔羊。依托养羊协会,他的合作社充分发挥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优势,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实现了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格局。大家也被他的这种热心所感动,都说他对乡亲百姓够意思,是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当选为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杨明金,更加坚定地带领贾山群众走养殖致富的路子,在继续扩大合作社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帮扶周边的规模养殖户,扩大帮扶对象,使更多的分散养殖户受益。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贾山行政村新增养殖户86户,使全村养羊农户达到147户,规模养殖户达30多户。同时,他还着力于把镇原县万兴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一流的群众学习课堂和党员教育基地。积极扩大党员队伍,着力加强群众、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示范户带动、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服务人民群众,带领人民群众真正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今年贾山村作为国家挂牌督战贫困村,杨明金以身作则,深感群众的期盼,他多次调研研究,养兔作为群众增收的“短小快”产业,在东西部协作的帮助下,建立了镇原县养殖专业合作社,购进基础母兔1000只,年出栏10000只,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带动群众养兔31户。贾山村也如期脱贫,群众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就这么寥寥数笔一段文字,已使我对他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可以看出,在他任村支书期间,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也是他最忙的时期,看是村官,但羊倌并没有卸任。

他领我进了村委会院子。

准确的说,现在的村委会,实际就是党群服务中心。

走近党群服务中心,一眼就能看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几个大字高高地耸立在党群服务中心上方。我想,这正是老百姓多年来想说的心里话。

杨支书说:“我们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是2020年6月13日落成并启用的。建筑风格和功能规划是乡上高亚丽书记带我们从天津静海区学来的。”

我发现,这个党群服务中心是个仿古式四合院建筑,没有围墙,没有大门,仿佛是母亲在敞开怀抱迎接归来的游子。

“以前,我们村信息闭塞,大家办事先要用电话联系村干部,往往要拖很长时间才能把事情办好。村上去年新建成党群服务中心,不论是信息传达还是去村上办事,都方便多了。”在村卫生所,乡村医生王新智高兴地对我说。

“我今年58岁,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就在家闲着,平常最大的爱好就是下棋、看书。村上的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一有空我就来这里看书,除了家里,就数待在这里的时间最多了。”在爱心书屋翻阅书籍的杨光雅告诉我。

“过去办事是‘电话找人’,现在是一站办理,太方便啦!”“弱势群体有需求,干部帮忙代办,服务真贴心。”

“免费理发,道德银行积分还可以换取日用品,真是暖心!”

提起村上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来村部办事的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党群服务中心带来的便利。

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前,村上的办公点集中在旧村部,杨支书指着那一排旧窑洞说:“以前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办事效率低。从去年起,方山乡以贾山村为试点,开始推行党群服务中心发展模式,组织村干部到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开展‘一站式’服务,以党群服务中心为纽带,从此搭建起了党员干部与村民群众的‘连心桥’。”

坐上杨支书的汽车,顺着盘山油路一路下去,就是蒲河川里,今年冬季的蒲河水并没有冰封,仍然唱着欢快的歌曲向前奔流着,贾山村蒲河缘果蔬专业合作社的15塑料大棚就坐落在河水旁边,因与蒲河结缘,故以“蒲河缘”命名。

现在已不是蔬菜瓜果生长的季节,但从起菜摘果留下的痕迹来看,这里曾经收获过希望,收获过丰收。

又沿原路返回,参观了杨支书家门前存栏有200多只的羊舍后,径直来到了杨支书家里。

没想到羊舍旁边的一排简易彩钢房,就是他的家。

一进屋,杨支书妻子早已端上来香气扑鼻、热气腾腾的饭菜在饭桌上等着,原来吃饭时间到了。

这是一个七口之家,也是一个幸福之家,利用吃饭的时间,我才有机会了解他的家庭。

他的两个老人已年逾古稀,父亲因患脑梗瘫痪在床已两年有余,母亲在形影不离的照顾,老人还住在老庄的窑洞里。

妻子张丽,是25年前他收羊贩羊时认识的,戴着一幅近视镜,文质彬彬,穿着入时,估计没有谁相信,25年前的她也是个羊倌,直至现在。

听着他们的故事,我突然想起《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神秘美丽的可可托海,王琪笔下的音乐,牧羊人与养蜂女的故事让人凝望神怡,凄楚而唯美。

但杨明金放羊的地方却不是可可托海,而是一个山梁沟峁相互交错,贫瘠的再也不能贫瘠的山区,高中毕业后,家里拿不出一分钱来供他上大学,于是他逼迫重操孩童时的旧业,投笔放羊,那一年他刚20岁。

自古以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贾山村,有一个高中文化程度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正因为如此,他的眼界与一般的放羊人早已不同,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早出暮归,他想把羊群赶出大山,寻着另一个世界,闯出另一片天地。

于是在放羊的同时,他大胆地尝试着收羊贩羊,没有汽车拉,没有火车运,不论路程多远,都靠一双手两条腿吆着赶着。

收羊贩羊虽然是件很辛苦的事,风险也很大,但他用自己的知识和诚信,终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那时候,全乡10个行政村贫困面貌都不相上下,在另一个村,有一位初中毕业无钱上高中的姑娘也在放羊,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距家15公里的方庄村收羊,遇见了这位漂亮的放羊妹,山里姑娘的美丽和纯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红娘出面,天公作美,成就了这一段美好的姻缘。

一年四季,妻子在家放羊喂羊,他常年在外收羊贩羊,他的“羊财”事业终于有了志同道合、夫唱妇随的好搭档。

他的婚姻爱情虽然没有什么浪漫色彩,却比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和养蜂女更加纯真和成功,他的“羊财”事业也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远远没有的。

可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2000年,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各地退耕还林(草),到处封山禁牧,那时候,习惯了散养的山里人还接受不了舍饲圈养的科学性,他的“羊财”断了出路,羊价大幅度下跌,贱卖都没人要,他不但贴了本,还欠了一屁股债,一夜回到了解放前。用他妻子的话说:“要钱人都快要把门槛踏断了!”

为了还帐,在妻子的鼓励下,他背上行李,步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

这一去就是十年。

这十年,他浪迹天涯,流离失所,风餐露宿,节衣缩食,转过十几个城市,在砖厂烧过砖,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在养殖场喂过牛羊,凡是工价高的苦活累活他都干过。

也许,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打工十年,他不但还清了欠账,攒下了20万元存款,还练就了钢铁一般的意志,那就是不服输,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

2010年腊月,他开着一辆小货车回到了村里,这可是全村的第一辆车,惹得大人小孩都来看。

驾着这辆车,他结束了打工,开启了“羊财”新模式,也开始了他人生又一新的征程。

妻子在家搞舍饲圈养,他则驾车长途跋涉,把本地的羊贩到陕西,或者把宁夏的羊贩到山西,这一切,都得益于打工期间结识的朋友圈。

2014年,他被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羊倌升为村官,他的羊产业也走上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路子。

我问他:“当村官这些年,感觉怎么样?”

他说;“当副主任的时候,精准扶贫已经开始了,那时候,我认为贾山村要实现全村脱贫,是不可能的事,一是全年干旱少雨,靠天吃饭;二是没有像样的路走,出村的路仅有一条砂石土路,自然村之间都是羊肠小道,村里的山货运不出去,想要的东西拉不回来,吃水要去深沟里肩挑驴驮;三是年轻人都走光了,村里就剩一些孤寡老人、孩子和老弱病残,加之村里光棍太多,村民思想僵化,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我也没有信心,好的一点是村里的工作还有支书和主任罩着,我多数时间在合作社忙,同时重点发动有养羊意愿的村民养羊,帮他们选种,养殖及饲料上指导,联系销路,虽然发展了十几户,但还是太少了。”

“党的十九大后,我被村民推选为支书,这时候,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决战决胜时期,我突然感到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压力更大了,怎么办?心里还是没有底,一片茫然,欣喜的是上面派来了第一书记,还有两位队员来驻村,他们都是农业专家,给我们村上解决了不少问题,村民非常高兴,工作也好做多了!”

“那你是怎么做的?”我问。

“农村工作,说难也不难,说复杂也不复杂,一个公,一个严,事情就好办了;村民要干部有什么用,我们村上没有理由修不出路,就是用手刨也要刨出一条路;群众选你为了啥?你当支书为了谁?不就是为了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吗?如果农民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当干部的没本事!不管谁当干部,都要让群众有水吃、有路走、有电用、否则要干部有啥用?村风好了,群众富了,自己累点也无所谓。”

真没有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杨支书政策水平还蛮高的,不佩服都不行。

杨支书最后说:“总之一句话,就是累!昨天给客户过羊,在羊称上试了一下,光去年一年体重就少了20斤。”

“现在我们村的养羊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农民的家庭纯收入平均已达到了4000元。可是养牛、养兔才发展起来,明年还要扩大蔬菜大棚,种植万寿菊,可村里的劳力还是缺,这几天,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已经陆续回来了,我打算春节前赶紧上门做工作,叫他们留在家里发展产业,挣哈钱把新修的房子装修一下,再置办些家电家俱,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

我问:“听说你们村里小伙娶媳妇难,是不是姑娘不愿意嫁到你村里?还有,现在还是高价彩礼吗?”

杨支书笑了笑说:“我们村里的彩礼从十年前的10万一路飙升到五年前的20万,光棍汉也从50名增加到100多名,现在村里条件改善了,村民富裕了,彩礼又恢复到十年前的水平,一下子杜绝暂时还做不到,光棍汉也少了很多,老光棍吧,好多已经去世了,小光棍也多数娶上了媳妇。”

说到这里,杨支书又显出很难过的样子继续说:“村里的五保户、老弱病残、光棍汉,虽然公益性岗位安排了一批,政府兜底了一批,但他们随时都有返贫的危险,巩固难,提高更难,是个大难题!”

第三章先富与后富

先富起来的人,是要带动后富的呢!

然而,问题恰恰也出在这里。

政策性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倒也不难,难的是让先富起来的人,心甘情愿,无私无畏地带动后边的人富起来。这把杨支书一班人难住了,因为他们看的非常明白,造成这样的结果,还不能怪先富起来的人,他们是富裕了,但其经验和走过的路并不是后富的人可以借鉴,或者应用的。譬如动员他们学仿杨支书买车贩羊,首先得有资金购买车辆呀!即使七拼八凑,筹措一大笔钱把车辆买回来,还得会有人驾驶呀!再就是贾山村种植的五谷杂粮倒是能买个好价钱,但靠天吃饭,产量低下,旱涝不保收,靠种粮食只能越种越穷,越来越没人去种,最终导致更多的田地荒芜,年轻人外流。

作为村支部书记的杨明金,和村委会一班人,没少开会讨论。他们因此还请来了方山乡和县直部门的相关领导,参加他们的会议进行指导,就这个问题反反复复讨论,总结既有的经验教训,那就是大胆解放思想,克服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增强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寻找到适合贾山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导向,结合村情民情,决心全力扭转贾山村的贫困面貌。

方向和路线确定下来了,可是谁来做呢?靠他们现有的村干部吗?这样的人太难找了,别人还没说什么,他们自己就先摇头了。

他们摇头,不是否定他们思想情感,也不是否定他们的热情干劲,而是意识到,除寄希望于省农科院驻村帮扶工作队外,他们的班子急需补充新鲜血液。那就是让那些对市场有感觉,对村民有感情,对脱贫有梦想的人进入到村级班子里来,让他们担任自然村村长,不如此,就不能实现他们想要的发展。

“先富带后富”,不管有多难,政策是这样!

杨明金,作为全村的当家人,既没三心,也无二意,大势所趋,他必须把选择培养自然村村长的目光,集中放在先富起来的人里边。

先富起来的人,是他们发展培养的第一条标准,再就是公道、正派、能干。

于是,像贾文章、张军、段世友、何维峰、杨光佑、刘志银这些致富带头人或致富能人,纷纷走上了村长岗位,事实证明,他们身先士卒,无私奉献,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充分发挥了表率和能动作用。(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道来)

第四章繁忙的腊月

农历一进入腊月,是家家户户最闲的时节,又是最忙的时节。说闲,是因为地里的农活已全部结束,农民可以彻底给自己放假休息了;说忙,农民又得趁此闲时间,把鸡呀蛋呀肉呀、杏干、黄花菜等销售出去,把需要的年货办回来。尤其是腊月二十五一过,更是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办年”期,各乡镇的集市热闹非凡,大街小巷挤满了人。

这是我记忆中以前腊月的农村景象。

贾山村今年的腊月,已经没有忙闲之分了,没头没尾的农活永远结束不了,趁着一冬无雪,很多人还在地里抓紧剁玉米杆,有的在门前打秸秆,有的院子里打玉米,准备牛羊饲料,还要运送开春地里用的肥料,忙的根本停不下来,可是也不影响办年货,现在路好了,车快了,他们多数都有摩托车,出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多数兴高采烈地开回来小汽车,去方山乡或孟坝镇街道置办年货,来回最多一个小时,甚至还有去更远一些的县城或市上购置年货的,来回有半天时间也就足够了,加之村上还有便民超市,商贩的大小车辆都能开到村民门前,快递也能送货到村里,更是方便快捷多了。可杨支书还忙的焦头烂额,明天还要去乡上开会,不知啥时候才能挤出时间办年货。

听着杨支书侃侃道来,看着他忙忙碌碌的样子,我突然想起在村里乍没有看见驻村第一书记陈文杰和他的队友们,于是我问:

“现在脱贫摘帽了,驻村工作队是不是再不需要来了?”

杨支书说:“习总书记不是说了四个不摘吗?贫困县摘帽后,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其中就有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所以他们还在,吕军峰和刘明军去西峰联系订购塑料大棚的蔬菜种苗去了,开春就要移苗,如果年前不订,年后就订不上了;陈书记前天回省城农科院述职去了,走之前说,他要赶春节前回来看望一下村里的孤寡老人、老党员和困难学生。

不过他们驻村三年的期限已经满了,省上也许会调整的,能来不能来还不一定。”

不知道陈书记还会回来吗?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他……

第五章挥汗黄土情

有位诗人写道:“黄土悠悠百万年,西风凌凌无绝期。碧水蓝天古有之,草木郁郁牧牛羊。过度开垦俞千年,水土流失不可挡。成就千沟万壑貌,贫瘠一片加荒凉。”

黄土高原的形成经历了数百万年之久,历史上曾经是水草繁茂,树木丛生的景象。曾经牛羊成群,骏马奔腾。然而随着人口增加,不断开垦,加上本身生态环境脆弱,造成了不断的水土流失。使得原来秀美的山川,变成了沟壑纵横,满目荒凉与贫瘠。尽管如此,这里的人们仍然世代在此繁衍生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黄土地养活着纯朴的陇原人。生活再艰辛,也阻挡不了对生活的希望。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虽然艰苦,依然坚守在这里。姑娘勤劳善良,小伙精悍强壮,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活脱脱就像刘文西笔下的人物,虽然皱纹纵横,灰头土脸,却身坯硕大,声音洪亮。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好政策像阳光一样普照神州大地,洒向千家万户,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的黄土高原悄悄披上了绿装,正在恢复着千年前的景象。

千年一梦黄土地,历经沧桑换新颜。此地自有高原人,辛勤耕耘奔小康。

有一种高原叫黄土高原,

有一种地叫黄土地,

有一种人叫黄土人

有一种情叫黄土情。

贾山村具有黄土高原最典型的地貌特征,山川梁峁、沟壑河流交错纵横,耕地面积仅有7100亩,但绝大部分是山旱地,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品种老化,结构单一。

蒲河边的100多亩土地是村内仅有一块平地,灌溉条件便利。

让我们把时光转回到2017年7月的一天。

这一天,省农科院以蔬菜所书记、研究员侯栋为队长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帮扶。

对于初来乍到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来说,驻村帮扶怎么帮、帮什么、从哪里入手等,是摆在面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驻村帮扶工作队一到村里,就着手开展调研工作。他们走遍了6个自然村,并和村干部、自然村长、致富能手召开座谈会,全面掌握村里的农牧业生产情况、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看到庄稼全长在山旱地里,他们明白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产业比较单一,再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造成这个村子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

他们发现邻近小城镇均无成规模种植大棚蔬菜的情况,于是,他们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科技、人才优势,决心挖掘利用这一块土地的资源优势,在省农科院经费支持下,修建了7座塑料大棚,建立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塑料大棚的建立,一方面引导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另一方面引进“春提早、秋延后”以及露地一年两茬种植技术,不仅提早了和延后了上市时间,而且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因为塑料大棚在当地是新事物,2018年,春提早种植了薄皮甜瓜5棚、白黄瓜1棚、陇椒11号1棚,秋延后种植了西芹、白菜、香菜,试验了适宜当地的种植品种、定植时间和延迟采收的时间等栽培技术。

这是这项“春提早秋延后”先进技术首次运用到当地农的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地、水、肥的利用效率。

这一年里,尽管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同志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毕竟这是第一次在当地种植蔬菜,效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观,基本没有盈利。

2018年7月,陈文杰、吕军峰、刘明军三人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接替上一届驻村工作队到村开展帮扶工作。年底,乡政府又投资15万元修建了8座塑料大棚。

为了提高塑料大棚的效益,提升塑料大棚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作用,陈文杰他们三人在深刻总结这一年种植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2019年“改变管理方式、调整种植结构、强化市场培育”的管理措施。

针对“怎么管理?谁来经营?怎么为全村脱贫发挥作用?”这一系列问题,他们将15座塑料大棚作为村集体资产,承租给蒲河缘果蔬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大棚的经营管理,由省农科院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作技术指导,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交纳承租费5000元。既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又创造了就近务工岗位,为村民就近务工提供了方便。合作社创造常年就近务工岗位20-30个,年务工6个月,人均收入18000元;临时务工岗位20多个,平均一个岗位劳动时间累计30天,人均收入3000多元。

针对销售问题,他们根据当地群众的饮食消费习惯,扩大了辣椒的种植面积,2019年春提早种植辣椒11棚、西红柿2棚、长茄1棚、黄瓜1棚。

为了打开市场,陈文杰、刘明军、吕军峰和村支书一起到附近几十公里外的孟坝镇、太平镇、屯子镇、临泾镇等地,一家超市一家超市的推销,由于这些超市已经有固定的供货渠道,要打破他们原来的供货渠道,难度可想而知。

他们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被冷落,但为了打开市场,他们一次次的坚持,终于“人人乐”超市接受了他们的蔬菜产品,并且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当年供应辣椒、黄瓜、西红柿、茄子等各类蔬菜近4万斤。

由于受地理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塑料大棚的规模再难以扩大,但这里已经成了科技燎原的星星之火,村里的群众通过打工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村民马立仁因患有心脏病时常需要有人照顾,他的老伴不敢走远处去,时常来这里打工,她说:“这个棚建起来好,我这一天就不出外了,在这里打打零工,既能挣点零花钱,还能照看家里的病人和小孩。”

“相比起来,我们自己家里种的辣椒比这小的多。为啥呢?咱们没有科学!现在这都是高科技,人家这要打杈,我们自己家里种的都不打杈,不打杈养分都到那个杈杈上面走了。”

她不但知道怎么做,还知道这么做的原理。她还说:“现在这都是科学么,我们都没学过,今年跟着学上了。我把自己的也都打了杈!”

这一年里驻村工作队员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在队长陈文杰的带领下,队员刘明军、吕军峰实干苦干。移苗、起垄、覆膜、整枝、吊蔓、灌水等各个技术环节,都亲力亲为,不是站在那里动动嘴皮子指挥农民干,而是从日出到日落亲自干给农民看。在移苗的关键时期,早上太阳还没升起,他们就开着自己的车从村部把务工的村民拉到大棚上,带着村民一起干,手把手给村民教栽植技术,村民干啥他们干啥。这样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没有带来太多的换洗衣服,脏了就自己动手洗洗再穿,没处洗澡就自己烧点热水用毛巾擦擦身子,生活的和农民没有两样。

队员刘明军是蔬菜种植的专家,他在这方面的付出就更多了。从移苗到出苗的关键时期,2个多月没有回过一次家。期间,队长让他回家休息一下,换个衣服洗个澡,他愣是没敢回,唯恐一时疏忽给将来的产量造成损失。有些村民在干活的时候偷奸耍滑,不按他要求干,把他气的嘴唇都上了火。有一天下午快要收工的时候要给棚里灌水,他当时手头有其他的活,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一个村民,并详细叮嘱了浇灌方法,也是由于他太累了,在浇灌的过程中再没去查看。等浇完2个棚再看的时候,因为没有按要求的方法浇水,一些苗子被淹了,把他气的脸都青了。第二天,他亲自灌完了剩下的苗。到了稍微能回家的时候,队长让他在家多休息几天,他总是过个三五天换洗个衣服就又回到了村上。他说:“我们是驻村帮扶的,院里投钱投物,不能因为我们工作大意让这么大的投入打了水漂,也不能因此给农科院丢了脸”。

付出就有回报。经过驻村帮扶工作队这一年的努力,大棚喜获丰收。全年共采收辣椒27260斤、黄瓜2460斤、西红柿3025斤、茄子800斤,马铃薯30000斤,年收入64000元。通过塑料大棚的种植,今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000元,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

驻村工作队还为塑料大棚示范基地总结了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挖掘利用了当地有限的水地资源。贾山村绝大多数耕地是山地梯田,河滩地是这里仅有的一块川地、平地,并且毗邻蒲河,有很好的灌溉条件。塑料大棚的建设,提高了这一方水和地的利用率,提升了这一方地和水在贾山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个特点是另辟奚径育产业。贾山村传统的种植业是小麦、玉米、黄花菜和小杂粮,发展塑料大棚蔬菜产业是一个全新的探索。第三个特点就是强化了科技因素。塑料大棚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并且我们还利用塑料大棚第一次把“春提早、秋延后”这项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第四个特点是这里成了让科技燎原的星星之火。此前,这里的种植方式是粗放的,下种之后就是自由的生长。通过塑料大棚的示范,这里的老百姓知道了起垄、整枝、促花坐果等技术要点,让科技从这里传播给了老百姓。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文杰和他的队友吕军峰、刘明军,为了贾山村真正富起来,从此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始了挥汗如雨的真情帮扶。

第六章 哭与笑之间

“在我们亲爱的土地上,有多少默默的花朵开放在荒山野地里。”

记得路遥在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说过这句话。随着陈文杰在我的笔下出现,仿佛流水似的涌进了我的脑海,让我不得不说,陈文杰和他的队友们,不就是开放在荒山野地里的花儿吗?

承认他们都是花儿就好了。

荒山又怎么样?野地又怎么样?也许偏远,也许荒芜,但一点都不影响花儿的鲜艳和盛开。

我是从方山乡报来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申报表》中看到了陈文杰,于是,又一次把目光移到了他身上。

陈文杰,男,甘肃高台人,生于1978年11月,中共党员;

1997.09--2001.07 甘肃农业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1.07--2005.05 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干部;

2005.05--2007.06 省农科院人事处劳资科干部;

2007.06--2012.03 省农科院人事处劳资科副科长;

2012.03--2013.01 省农科院人事处劳资科科长;

2013.01--2015.06 省农科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院工会副主席;

2015.06--2020.11 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副所长;

2020.11--今 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

2018年8月至今 受组织委派从事脱贫攻坚工作,担

任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接着,我从庆阳广播电视台历时半年时间倾情摄制的《一个也不能少》这部脱贫攻坚纪录片里,看到了曾哽咽了好几次的陈文杰。

屏幕里一个高大结实的男人出现这样的表情,我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难过起来。

他之所以哭,源于一个问题。

有人问他,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已到,现在脱贫还没通过验收,换人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如果时间延长,你是想继续待在这里还是回兰州?

“贾山村的老百姓很热情,我挺留恋这个地方的。但我也有家,有孩子,我也想让她有个美好的未来……”陈文杰张了张嘴,话没说完,眼圈却红了。

他又嘿嘿笑起来:“不好意思,刚才丢人了。你问的这是个两难的问题,我不好回答。”

哭和笑之间,系着一位扶贫干部的所有牵挂。

全市唯一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未脱贫村,就是贾山。

两年前,陈文杰来到贾山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他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自然条件太差。他把村里的地形总结为四句话:“平地不到三丈,望远不过五里,邻里遥望不相知,陌客初到路难寻。”

产业发展由此受到严重影响。

到处都是山旱地,农业机械化实现不了,只能人背马驮驴驮,并且产业结构单一,基础非常薄弱。“这是村子致贫的一个突出原因。”陈文杰说。

贾山村山大沟深,一度成为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2019年六七月份,镇原的雨水特别多,连着下五六天,大棚里的辣椒长得非常旺盛。

“当时超市着急要辣椒,天天给我们打电话,快把你们的辣椒送来!而我们的辣椒长在大棚里,因为都是60度倾角的烂泥路,一时间运不出去。等天晴了再往出送,价钱已经降半了。”

陈文杰至今想起还一个劲地摇头:“基础设施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

更让他忧心的是当地百姓的精神面貌。老乡文化水平都不高,重重大山阻挡了他们的视野,更困惾了他们的思路。大多数人满足现状,乐在当下。

陈文杰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

要想富,先修路。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积极向县乡政府汇报,申请政策支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2020年前半年的时间里,实施危房改造11户,更换老旧自来水供水管线10.1公里,新建配电变压器5台,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最让乡亲们犯愁的路,也得到了彻底医治:硬化村主干道13.8公里、砂化3.5公里,6个自然村264户群众今年告别“出行难”。

陈文杰和农科院另两名扶贫队员吕军峰、刘明军,牢记初心。这两年,他们主要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帮助贾山村发展产业。

首先是围绕“铁杆庄稼”,解决吃的问题。

陈文杰和其他的队友们来到贾山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村民们引进了抗寒抗旱的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08和胡麻新品种陇亚10号。陈文杰他们的想法很明确,就是通过种庄稼让农民不愁吃、不愁穿。三年来,他们通过省农科院支持,共投资16.047万元,引进冬小麦良1600亩22500公斤、胡麻良种415亩1690公斤,使贾山村的良种率达到95%以上。并通过他们的技术指导,冬小麦平均亩产量由176kg提高到了239.5kg,最高亩产量达到255kg。

“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不但增加了农民收益,而且为减少小麦种植面积、推动粮改饲、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陈文杰介绍道。

其次是提升壮大养殖业,解决收入难的问题。

贾山村素有养羊的传统,但一直处于低水平粗放养殖阶段,经济效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尤其是封山禁牧后,饲草料匮乏、饲草品质不高成了难题。背靠农科院这棵“大树”,陈文杰给老乡引进了粮饲兼用玉米、饲用甜高粱、小黑麦等饲草品种,改变过去单纯种植粮食作物的传统,提高饲草品质,从而提高羊的品质,以种促养,以养带种,把种植养殖结合起来,提高综合效益。

2018年,省农科院送了100亩地的玉米良种粮饲兼用玉米陇单339号400公斤、200亩地的饲用甜高粱225公斤,2019年又为全村送来500亩地的粮饲兼用玉米陇单339号1000公斤、500亩地饲用甜高粱750公斤和10亩地的小黑麦良种。

看着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老百姓甭提有多高兴了。还没到收获期,在蜡熟期就有150亩地的玉米被邻村金岔羊厂整穗承包了,对种植户来说,既提高了收入,还节省了收获的劳力。有老百姓指着玉米棒子说:“你们的玉米棒子有胳膊那么粗,来年给我也给点种子,行吗?”还有村民说:“有省农科院的帮扶,我们沾光了,种的饲用甜高粱喂羊好的很。”

看着长在地里绿油油的小黑麦,杨光耀说:“这长的和小麦一模一样,羊肯定爱吃”。眼下,正是收割小黑麦的时期,他收割了一半留了一半,他说:“我要留下一半来收种子,明年继续种。”驻村工作队员告诉他,小黑麦收了之后还能复种饲用甜高粱,杨光耀听了嘿嘿地笑着说:“这东西真好”。

杨光耀是村里第一批种植新品种小麦和粮饲兼用玉米、饲用甜高粱的村民之一,对于渴望改变生活现状的杨光耀而言,他认准了这是改变自己家境的好路子。

“老品种的玉米亩产也就八九百斤,新品种玉米亩产1300斤到1400斤左右,2018第一年种玉米我就收入2万多元,甜玉米秸秆还是非常好的饲料!”第一年种植,杨光耀就尝到了甜头。

日子有奔头了。

2020年,在总结前两年的帮扶成效的基础上,陈文杰带领驻村工作队积极谋划,向省农科院争取帮扶资金60万元,不仅为全村提供了1000亩地的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陇单339和300亩地的饲用甜高粱,还购置一套了颗粒饲料加工设备和4000个青贮塑料袋,示范推广了颗粒饲料加工技术和秸秆青贮技术。

“通过颗粒饲料的加工和秸秆青贮技术的推广,我们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衔接起来了,以种促养,以养带种。产业链一延长,农业综合效益就提高了。同时,提高了饲料的品质和适口性,还将以前乱堆乱放的秸秆有效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的利率用,增加了收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镜头里的陈文杰说。

解决了饲料的问题后,陈书记他们又争取到省农科院10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10户贫困户建起了标准化圈舍,向他们推广清洁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发展养殖业。

姜虎林家里3口人,他本人智力残疾,母亲近80岁,年老体弱,女儿姜玉玉2019年考到了兰州城市学院,家里养着15只羊,家庭情况比较窘迫。姜虎林有一个继父叫杨延星,73岁,和姜虎林分户另过,但家里的大小事情和农活都是在继父操持下进行的。

“给姜虎林修个羊舍吧?”有队员提出。

“帮他修建圈舍倒是好事,只是姜虎林智力残疾,母亲又年纪大了,圈舍怎么修?”因为别人家的圈舍都是自己修建,所以有的队员不无担忧的说道。

“我们帮扶就要帮困难户,越困难的越要帮。姜虎林一家劳动能力比较差,又有一个上大学的孩子,需要我们帮扶,并且他有养羊的基础,帮他修建圈舍,即可以提高他的养殖能力,增加收入,还能起到鼓舞他的信心的作用。”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文杰说道。

说干就干。他们来到姜虎林家说明来意。

他的继父杨延星听了,用苍老的声音幽幽的说道:“事情是个好事情,感谢你们的帮助,只是我年纪大了,那个(指姜虎林)又啥也干不了,怎么修啊?”

“只要你想把羊养好,修圈的事我们帮你想办法。”陈文杰说道。

从姜虎林家里出来,他们就去找工程队。

这时候,正是全乡各村工程建设最忙时期,工程队很难找。几经打听,他们找到邻村的一个包工头。包工头嫌钱少,起初不想接这个活,经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就看在他们也是在帮扶贫困户的份上,答应了下来。

姜虎林的羊圈已经修好后,陈文杰他们三人及时联系,帮助他选择品种,一下养了20多只羊,望着每隔一两天就来指导的工作队员,不大说话的姜虎林眼里发出的尽是感激的目光。他的继父杨延星说:“现在共产党好的,过去祖祖辈辈要缴皇粮国税,现在啥都不用缴,还要给我们修房盖羊棚,再要好,就差个喂饭机了!”

正当姜虎林致富有望的时候,熟料一场意外突然袭来,姜虎林得了脑梗,尽管经过医院医生的奋力抢救,还是没有挽留住生命,撇下了80岁的老母亲和正在上大学的养女。陈文杰得知消息后,送去了300元的慰问金。看到其养女姜玉玉正在为学费发愁,他又给资助了1000元钱。

还有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张伟,2019年考上了大学,全家人为学费一筹莫展。在了解情况后陈文杰拿了1000元,悄悄塞到张伟手里。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克服困难,无论如何要完成学业,勇敢、乐观面对生活。

“以前家里用钱,就靠地里种的那点粮食换钱,有吃的就没有卖的,有卖的就没有吃的。现在不一样了,我家现在搞起了养殖,啥时需要用钱,随便拉出个羊卖了就是钱!”镜头里的杨光耀说

老百姓想种什么,我们帮他们种,想养什么,我们帮他们养,驻村帮扶工作队最怕的就是好东西卖不出去。好在天津市静海区对贾山村进行消费扶贫,今年“消化”了一半的马铃薯。

“这就圆满了!”陈文杰笑道。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要改变村民的思想意识确实太难。陈文杰拿安置房搬迁举例。

有位叫巫正喜的老人,儿子入赘他乡,家里只剩下他一人。两年前,村里就给他把安置房建好,可他说自己住窑洞习惯了,一直不搬。催得紧了,他撂下一句话:“我哪怕死在窑洞里,那是我自己的事,和你们没关系!”

一次开会,陈文杰很生气:“我们党把房子修起来,为的啥?为的就是你们的安全!但是你们不搬,这是没有把党的情义领会到心里。你们如果真正领悟这份恩情了,就应该搬到新房去住!”

开完会,陈文杰又一次来到巫正喜家里,巫正喜又说新房的窗户漏风,电也没接进去,搬进去住哈不舒服不方便。陈文杰心头一喜:“老大哥,那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就搬,行不行?”巫正喜同意了。

陈文杰开车到镇上买了发泡胶,和同事一起,给弥了窗缝子。又买来电线、开关等物品,从100米外的崖畔上给拉上了电。

巫正喜开心地笑了。他连声说:“说心里话,他们在自己家都不会自己干这些事,却跑来给我干,再不搬就太对不起陈书记了!”

陈文杰也笑。他拍拍巫正喜的肩膀:“是对不起党!我们用小小的付出能让你把党的政策享受好,再苦再累心里也愿意。”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愿意”,家在兰州的他,两年来基本都是一个多月回家一次。随着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倒计时,他将频次改为两个多月回一次家。

“记得刚来的时候,老百姓对我感情没这么深。但现在,一入户他们就拉着我,喊着让吃点喝点。”陈文杰又有些哽咽,“接下来我会继续按照党的要求,把扶贫工作干好。”

纪录片里,又是一组画面。

那是2020年8月的一天,碧空万里,艳阳高照。一辆半挂车停放在贾山村合作社贮藏间的门口,七八个工人正在忙碌地把车间里装满东西的编织袋搬运到半挂车上。背着编织袋的工人看起来走得有点吃劲。显然,编织袋里装的东西并不轻。

“正往车上装的是我们销售到天津市静海区的早熟马铃薯,这已经是第二车了。”贾山村支部书记、蒲河缘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明金高兴地介绍到。

走进贮藏间,400多平方米的地面上,码满了编织袋。

“总共挖了将近2000袋,每袋80斤,现在还剩下1100多袋。有天津市静海区金仓互联网有限公司帮我们销售,我们不怕卖不掉。”杨明金继续介绍到。

看着运往天津的早熟马铃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文杰禁不住想起了这两年帮种马铃薯的往事,这些往事里仍然是汗水和泪水。

记得他们当初进村入户,通过调研走访,在完全了解了当地的生产情况后,结合在其他地区指导农业生产的经验,果断提出了帮助村民种植早熟马铃薯的帮扶方案。

2019年春,他们向省农科院申请经费,引进了20亩地的冀张薯12号早熟马铃薯品种,在蒲河缘果蔬专业合作进行小面积示范。

“3月中下旬就种植?太早了吧!我们种洋芋都到4月中旬了,这么早会不会冻掉?”合作社里有人问道。

虽然这里的老百姓也种植马铃薯,但种植早熟马铃薯还是头一回,他们有这样的疑问,太正常了。尤其是从来没想过依靠种植马铃薯来挣钱。

要把种植马铃薯当作一个产业来培育,必然要从种植技术上进行改造和提升,吕军峰是这方面的专家,在技术指导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切种时,老百姓切下的种块很小。吕军峰看到后,马上纠正,要求他们不但要留下芽眼,还要把种块切大些。

“没有芽眼的部分切下来还能喂猪、喂羊,都留下不是糟蹋了吗?”老百姓疑惑地问道。

“带芽眼的这一块马铃薯叫种块,马铃薯发芽要靠种块提供营养,种块大,芽苗获得的营养就多,长得就壮实。”面对疑惑,吕军峰这样解释道。

种块切好了,他们又指导对种块进行晾晒、拌种。

“这样样多的,能长出金子啊?”有老百姓说到。

他们就耐心地解释其中的道理:“晾晒能让切口尽快地愈合,拌种能起到消毒作用,防止将来生病,也能防止虫吃”。

种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当地老百姓一直采用的是陈旧的平地坑种法,对起垄种植的技术一点都不懂。“垄宽是70厘米,垄高是15-20厘米,沟宽是40厘米,种植深度是10-12厘米,株距是25-30厘米。”他们手把手地教他们进行科学种植。

出苗期,他们每天检查出苗的情况,种植孔结了痂,他们及时除痂。

初花期和盛花期,他们密切关注着病虫害地发生,特别是早晚疫病地发生。由于防控及时,马铃薯长得很旺盛。看着茁壮成长的枝叶和大紫的马铃薯花,他们满脸洋溢着笑容。

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7月下旬,马铃薯收获了。

“这一个洋芋有我们自己种的两三个大”,看着又大又圆的马铃薯,老百姓惊呆了。

“一亩地4000多斤,比自家种的提早上市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一斤卖一块钱,一亩地就能卖4000多块钱,比种植玉米要好得多,还真种出了‘金蛋蛋’啊。”有人这样算了一笔帐。

试验成功了。2020年,方山乡政府将早熟马铃薯确定为全乡重点发展的一项脱贫增收产业,在全乡种植了1000亩。贾山村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示范种植了200亩。

这一年,陈文杰、吕军峰、刘明军他们又着眼于青壮年外出打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向省农科院申请经费支持,为村上配套了起垄覆膜播种一体机和收获机,并结合蒲河缘果蔬专业合作社已有的马铃薯种植机械,进行组装配套,研究提出了早熟型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在合作社进行集中示范。

在马铃薯收获期,他们在贾山村适时举办了“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观摩活动”。参加活动的省农科院的领导专家和庆阳市县乡各级领导对他们指导种植的马铃薯和总结提出的早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给予了高度肯定,也获得了种植户和贫困户的认可。周边村的村干部、农户还通过亲戚朋友向他们打听种植早熟马铃薯的技术呢。听到这些的时候,陈文杰他们由衷地露出了笑容。

看着眼前装满马铃薯的大卡车,陈文杰想起他曾在多个场合说过的话:“老百姓想种什么,我们都能帮他种出来,想养什么,我们也能帮他养起来,但难就难在销售上。”

如今,有了天津市静海区的对口帮扶,有天津市静海区金仓互联网有限公司帮助销售,他们再也不担心种出来的东西卖不掉了。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帮着种,天津市静海区金仓互联网有限公司帮着销,产销两旺,圆满了!”陈文杰激动地说道。

2020年5月,村上养殖蜜蜂大面积出现烂仔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养蜂人看着一窝窝死去的蜜蜂,心疼的要死。养蜂人席应贤在第一时间把这一情况反应给了工作队。

席应贤从19岁开始养蜂,如今已年逾70,有40多年的养蜂历史了,现在有20多窝蜂。对他来说养蜂已不仅仅是一份收入的来源,更多的是种情感的寄托。他说,10年前也得过一次“烂仔病”,但当时消息闭塞,技术不发达,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多年养育的蜜蜂一窝窝死掉,没有任何解决办法,最后只能承担重大损失,重新投入资金和精力养蜂。

吕军峰听了这一棘手的情况,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急他人之急,尽快找到解决办法,减少蜂农损失成为最紧要的事情。前前后后多次进入养蜂农户家,了解具体情况,凭他以往经验,先后不断尝试用了炎琥宁、大蒜汁水等消菌杀毒,但都收效甚微,不能及时高效的解决问题。就又开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案例,希望能从中得到其他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法。

经过几天的查询,他终于确定了治疗这种病的两个药品“中囊抗体”和“巢清”。找到了具体解决方法后,他喜出望外,并告诉了陈文杰和刘明军。因当地没有这种药,他们当即从淘宝上下单买来了这两种药。并及时投入到蜂巢,随后“烂仔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且治疗效果显著,蜂农的蜜蜂保住了,席应贤、罗凤山等养蜂人十分欣喜激动,是工作队帮他们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的难题,挽回了不可避免的损失。

席应贤算了一笔帐。一窝峰一年产十几斤蜂糖,就按10斤算,一斤糖卖100元,一窝蜂的收入是1000元,100窝蜂就是10万元。仅我们杨山四户人家养的蜂就超过100窝了,算上全村的蜂,挽回的损失就更多了。

为表诚挚谢意,他们四人特意给省农科院驻村工作队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言“用药后,繁殖快、产量高,仅我们几乎人家挽回的蜜蜂产糖收入达10万多元,使我们几户人家致了富、脱了贫”。这正是本文开头的一幕。

专题纪录片最后的结语是:“近年来,贾山村在脱贫攻坚大好政策的引领下,走出了省农科院提供好品种好技术,贾山村提供具有优质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绿色食品生产地,天津静海区企业帮助开拓市场,贾山人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同时,把绿色无污染的优质农产品送到了千里之外的天津人民的餐桌上,贾山人民期待着把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送到更多人的餐桌上。”

看着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听着一句句深情的解说,我终于明白了,他的哭是为了换来村民的笑,为了全村人的“两不愁,三保障”。

再小的草都会开花,陈文杰和他的队友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开放着多姿多彩的花,我真想立马见到他。

第七章 浓浓的年味

一转眼已经到了腊月二十八,牛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新春佳节马上就要到了。听说陈书记今天要从省城专程来村里看望那些令他朝夕牵挂的老人和孩子,我欣喜万分。

天刚蒙蒙亮,伴随着一路的渺渺云烟和蒙蒙薄雾,我又一次驱车来到了贾山,和杨支书焦急地等待着。

突然,杨支书的电话响了起来,原来是陈书记的电话,说他车子刚到静宁,家里来电话说老母亲不慎摔倒站不起来了,实在对不起,他又得赶回去,只能等年后再来。

计划不如变化,失望大于希望。

虽然没有见到陈书记,我却看到了村里浓浓的年味,腰里鼓鼓的钱袋子,使他们的年味更有了底气。

“鼠报平安归洞去,牛唱凯歌踏春来”,50岁的建档立卡户祁淑娟,专门给牛棚门上贴了一幅大红春联。我数了一下,棚里有4头膘肥体壮的大黄牛,她乐呵呵地说:“今年是我脱贫后的第一年,给牛也过个年,它可是我们全家人的财神爷,价值6万多元呢!”

“这些是为年夜饭准备的鸡、鱼、猪肉,羊肉,还有油饼,鱼肉是在集市上买哈的,油饼是用自家的蜂糖兑的面,用自家的胡麻油炸的,鸡肉、猪肉、羊肉都是自己喂哈宰杀的,”48岁的杨光耀高兴地告诉我,以前过年都是简单的准备一下,今年不同了,这是他家脱贫后过的第一个春节,在天津上大学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两个女儿,听说还要带着男朋友回来,堂前还有82岁的老母亲,一家7口人,必须得充分准备,把春节过得更加热热闹闹的。

我数了一下,他门前养了18箱土蜜蜂,圈里有60只黑山羊,笼里有十几只兔,还有30多只鸡,他说开春还打算建个新羊棚,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00只。再流转30亩地,陈书记将指导他发展家庭农场,怪不得他把年夜饭准备的这么丰盛。

“以前家里用钱,就靠地里种的那点粮食换钱,有吃的就没有卖的,有卖的就没有吃的。现在不一样了,我家现在搞起了养殖,啥时需要用钱,随便拉出个羊卖了就是钱!”

回想起以前的穷日子,杨光耀心有余悸,他说:“那些年也想努力把日子过好,但没办法,有劲儿使不上!路不行,两米宽的土路只能走个架子车;没有动力电,买个铡草机都没法带起来,啥也干不成……”“路、电,这些问题不是我个人努力能解决的!”说起几年前村里的状况,杨光耀直摇头,当年的贾山村是个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地方。

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让杨光耀一家看到了希望。

说起目前自家的生活状况,杨光耀充满信心。

杨光耀给我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家种了25亩玉米,5亩甜高粱,29亩小麦。一年种25亩玉米,卖掉15亩地的籽粒,收入1.2万元。10亩地的籽粒用来做精饲料,一年能养60只羊,收入3.2万元,多余的草料还能卖个四五千元,仅种草、养羊这两项收入就近5万元,这还不算他家种植小麦、高粱、养蜂、养兔子等的收入。

“现在村里电的问题解决了,以前只能走架子车的土路都硬化了,拓宽到了6米多,再也不愁田里的东西拉不出去了。”

老杨一家已经成了贾山村反映产业发展、反映脱贫攻坚成效的一面镜子,省市县各级领导到贾山村调研脱贫攻坚都必定要到他的家里去看看。他的帮扶责任人、省农科院副院长宗瑞谦来到他家开展帮扶工作的时候,曾经拉着他的手开玩笑道:“你现在可是明星了”。

70多岁的席应贤老人和妻子热情地端出一碗香甜的蜂蜜让我品尝,说这是自家养的土蜂蜜。去年蜂蜜收入了两万多元,都是陈书记联系销给了天津客户,说着说着,还从窑掌里拿出了一桶黄酒,硬是塞到我手里,说是用小米和蜂蜜酿造的,经不住香气扑鼻的诱惑,我还是收下了,可给他100元钱怎么也不要。

59岁的养牛大户姚彩琴,丈夫多年瘫痪在床,她骑摩托车给丈夫买药时意外摔伤了腿,去年给牛打草又伤了两个手指头,这太多的不幸突然降临,使她一家又返了贫,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生活非常困难,她说,“多亏陈书记和村委会及时伸出帮扶之手,帮她联系扶贫贷款3万元,修了牛棚,购买3头基础母牛,两年就出栏了5头牛,不但还清了贷款,还增加了收入,现在棚里还有3大1小4头牛,纯粹是干落,还有一头母牛下的是3月牛娃!” 

同时她还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孟坝镇街道怡心小区分到一套60㎡的住房,刚装修完,置办了家俱家电,准备留给儿子结婚用。

“政策只能保障基本生活,要脱贫还得要靠自己,我家就是靠养殖蜜蜂脱贫的。”82岁的罗凤山老人说。

因为孙子智障,妻子多病,他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春节后,他听陈书记说蜂蜜市场前景广阔,销价很高,且投入少,很适合干不了重活的他,鼓励他养蜂,正好他曾有过十几年的养蜂经历和经验,于是就发展起养蜜蜂产业,谁料想刚养起来的蜜蜂却大面积死亡,又是陈书记和他的队友们及时咨询联系,对症下药,为他和其他几位养蜂大户治好了“烂仔病”,终于起死回生,挽回了损失,2020年,他的蜂蜜收入了4万元。

“通过这几年的创业,终于脱离了贫困,虽然过年是一样的,但心态完全不一样了,感觉今年春节心情更好。”正在打草的杨大杰见我和杨支书走过来,停下了手中的活,笑着说。

杨支书介绍说,杨大杰是贾山村的一名党员,他经常开着自家的农用三轮车,为全村人居环境整治、造林绿化义务拉运,还主动帮助村民清扫门前卫生。

“过去农村条件太差了,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条件改善了,日子也有奔头了!”杨光善夫妇发自内心地说。

曾是特困供养户的范登科,去年养羊收入2万元,蜂蜜收入1万元,一家人更是沉浸在新年的喜庆之中。还有两天是除夕,他就提前给各个房间都贴上了对联,院外的俩根杆子上也挂上了红灯笼,到处弥漫着喜庆的气氛。

村民杨光雅的年夜饭早已备好,就等着儿子孙子回来团圆,他呢?则一头钻进爱心书屋看书去了。

浓浓的年味浓浓的情,贾山村今年的年味确实太浓了!

自脱贫攻坚以来,贾山村为174户农户修建了安全住房,为181户接通了自来水,为121户打了小电井,安装动力电变压器19台,6个自然村全部通上了动力电,解决了302户的生产用电问题。同时,硬化村主干道13.8公里,砂化其他道路3.5公里,解决了6个自然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在硬件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贾山村还广泛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第八章 女将军出征

乡镇书记一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责任最大,压力最大。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千条线来穿一根针,哪一条线穿不过去都不行。

“经过几年努力,贾山村现在发展起了牛、羊、肉兔、饲草玉米、万寿菊、早熟马铃薯等种植养殖产业,加上外出务工,村民们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020年人均收入都达到了4000元以上。”方山乡党委书记高亚丽在电话里高兴地对我说。

说起高亚丽,记得七年前还和我一同在县政府大楼上班,没想到她到乡镇经过短短几年的锻炼和农村工作磨炼,虽然憔悴了不少,却成熟稳健了许多,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她的带领下,方山乡整乡脱贫,被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贾山村也如期摘帽。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绝对是她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他的身后肯定有很多的故事。既然见不到省农科院的陈书记,我断然决定,将下一个采访目标锁定在她身上。

我加了她的微信,说明了采访的意图,可被她婉然谢绝了,她说:“我只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您还是采访别人去吧!”

随着春节的来临,我的一切采访只能暂停。春节过后又是走亲访友,又是琐事烦扰,不觉已到了上班时间,当我再次电话联系她的时候,她已经在进京的路上,原来她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参加表彰大会领奖去了。

我知道,她回来后,正是开春农村的各项工作启动之时,也是乡村振兴开始之时,肯定又有千头万绪的工作等着她,她还是没有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我也无法探寻她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发生的那些感人的故事,只能摘录《甘肃日报》一篇通讯报道,为自己的这篇文章交差,内容如下:

誓用“青春”换“富颜”

——记甘肃省镇原县方山乡党委书记高亚丽

镇原县方山乡,穷乡僻壤,国务院挂牌督战贫困村贾山村就归属该乡。曾几何时,贫困就是这里群众难以摆脱的梦魇。而这个魔咒竟因一个年轻瘦弱的女干部而打破,贫困群众也因这名女带头人在短短几年内踏上了日思夜盼的小康生活快车道。这个让贫困群众念念不忘的女干部就是方山乡党委书记高亚丽。

2018年,在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高亚丽被组织派往方山乡“啃”这根最硬的“骨头”。几年来,人人望而却步的山川梁峁成了这里群众脱贫致富的摇篮、奔向新生活的起点。在这里,高亚丽忘记性别,扑下身子,以乡政府为家,以贫困群众为亲人,用青春的容颜和党员的担当换取了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她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甘肃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宣传报道,是脱贫战线上社会公认的标兵。

夯基固本 一线战斗“挑”担子

时值严冬,寒气逼人。进入镇原县方山乡,但见一条条硬化道路平坦通达,一处处小康农宅温暖宜人,一座座养殖棚舍生机勃勃。这些巨大的变化无不凝聚着高亚丽的心血和汗水。

在方山乡这个最贫困的乡担任党委书记,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考验和挑战。但高亚丽毫无畏惧,以新时代年轻干部的豪气和担当,带着让群众如期脱贫的誓言和信念,定下心,扑下身,尽好责。几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乡10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1629户贫困群众家中她调研过多少次,已经无法确数,只有几大本记满各式各样问题的民情日记记录着她扎根一线、与民同战的峥嵘岁月。

“群众的心气顺,全乡的发展才能顺。”这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论群众的饮水住房,还是道路电网,她总是想在前、冲在前、做在前。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题,有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要走访30多户农户,把饮水困难户全部记在自己的民情日记中,然后逐一解决。目前,全乡10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76个自然村全部通砂石路;累计加固窑洞862户,新建住房1083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8户;实施自来水到户852户,新打小电井1908眼,安装净水机42户;76个自然村及386户养殖大户实现了动力电全覆盖。

贾山村是2020年国务院挂牌督战的下剩贫困村,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高亚丽集结各方作战力量,用坚韧和毅力创造了脱贫攻坚“贾山模式”。近一年来,她几乎每天都要去贾山村,一户一户地抠指标算细账,强弱项补短板。在她的努力下,贾山村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后劲十足,群众幸福指数提升,昔日的深度贫困村一跃为全县“样板村”。

为了乡亲们按期脱贫,她长期加班熬夜,作息没有规律,严重的胃病时常折磨着她,她的兜里、车上最常备的就是各种药品和干粮。山里干燥的气候和满山的尘土,侵蚀了她青春靓丽的容颜,让她彻底成为了山里人,但艰辛的付出换来的是却百姓的支持爱戴。一次会后群众把她团团围住,用方言说着感谢的话语,让人倍感亲切和感动。这样的好口碑,是她用心用情干出来的,也是她用忠诚担当和为民情怀换取的。

拓产兴业 因地制宜“找”路子

脱贫攻坚的根本在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带着这份对贫困群众的深情和责任,高亚丽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破解贫困的有效路子。她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依托“331+”产业扶贫模式,精心谋划“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增收基础,用产业托起了群众致富梦,筑牢了脱贫攻坚硬动力。

山区土地资源富集、养殖传统悠久、群众勤劳肯干。高亚丽因势利导,着眼做好种养两大产业“文章”,按照宜药则药、宜草则草、宜羊则羊、宜牛则牛的原则,大力推行“山地种草自给、川地种药栽菊、家家种养兼有、户户劳务输转”的产业模式,把方山乡打造成天然产业“矿区”和群众增收“宝库”,走出了一条主导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紧密联结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在她的精心谋划和思路创新下,群众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

高亚丽是一个善于谋事的人,更是一个善于干事的人。2018年上半年全乡没有一家带贫规模合作社,她到任后把建办规模养殖合作社作为履新的第一件大事,千方百计联系投资商,在全乡范围选择最适合的地块。为了流转王湾村30亩土地,她白天上地头,夜晚入农户,不厌其烦地上门疏导群众思想,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让王湾村久鼎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从纸上变为了现实,打破了全乡多年来没有规模合作社的历史。为了给贾山村养兔合作社选址,她白天抽不出时间,就晚上开车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她亲自参与、亲自安排、现场指导,确保项目在时间节点内保质保量完成。

为了引导群众发展“薯芋类”致富产业,她时常吃住在村上,上午给村干部做工作,下午带领村干部上门给群众做工作。在她的算账对比下,群众竟相发展马铃薯产业,家家有了来钱路子,人人心里乐开了花。目前,方山乡累计推广种植早熟马铃薯3000亩,亩均毛收入4000元以上。建成规模型养殖合作社20个,建成王湾、关山2个养殖专业村,牛(驴)存栏9600头,羊存栏8万只,鸡存栏18万只;累计栽植中药材15000亩、万寿菊12000亩、黄花菜6800亩;种植小杂粮11000亩、饲草10000亩……

情系乡亲 除难纾困“谋”幸福

在高亚丽的心里,没有什么事比得上群众脱贫的事大,没有什么问题比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重要,贫困户的大事小情、柴米油盐之事时刻牵动着她的心。

谁家没有过冬的火炉、煤炭,谁家没有御寒的棉被、棉衣,在她心里都有一本账,再忙她也会抽出时间嘘寒问暖、送去关怀。金岔村民吴志成全家8口人,四个子女都在读书,全家生活就靠老吴外出务零工的收入。2020年大女儿考上华中师范大学以后,学费成了一家人最头疼的问题。高亚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民政局对接,亲自上门察看,安排会议评定低保,衔接产业落实,帮助吴志成解决了燃眉之急。为了解决山区群众冬季生活困难,她协调企业老板捐赠棉衣、棉鞋、书包等物资10000多件,每次下乡都带在车后备箱里,走到谁家看到老人、孩子,就发给他们。所有贫困户和其他困难家庭都收到过她送去的物资。

山区群众卫生习惯较差,人居环境整治和消除视觉贫困始终让她惦记。她亲自带领干部群众挨家挨户走访宣传,亲自动手示范。推行庄前屋后“三包六净”责任制,以“日清除打扫,月检查评分,季定星奖惩”的方法,在全乡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挂牌亮星”活动,取得明显成果。

贾山村贫困户杨光耀,家里养殖60只羊,种植50亩地,勤劳肯干,但门前“三堆”现象严重,圈舍破旧不堪。她带领村干部与老杨一起动手整理。一天后,曾经的养殖大棚变脏为净,柴堆变乱为景,蜜蜂窝成了景观,老杨家一下子变成了美丽庭院。在她强有力的带动下,全乡建成集扶志扶智、忆苦思甜、乡风民俗、鲜明地标于一体的微景观35处,卫生干净样板示范路10条,五星级美丽庭院420户,今年两次被评为“全市全域无垃圾卫生先进乡镇”。

整洁的村容村貌带给群众视觉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今年6月的一天,蒲河村70多岁的孙贵华老人,专程到乡政府找高亚丽,就是为了见她一面。他说他在方山乡生活了60多年,第一次见人把街区环境治理得如此整洁,听说是个女书记干的,想看看这个女干部长啥样,这么能干。高亚丽并不喜欢听奉承之语,但难得亲耳听到老百姓发自内心地去肯定一件事、称赞一个人。那一刻她内心暖融融的,所有的付出与坚持都是值得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高亚丽时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共产党人对老百姓的铿锵承诺,在脱贫攻坚一线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初心使命。她用弱小的身躯撑起了国之重任、民之安康。她把信念、坚毅和担当镌刻了在了山梁之上!

但愿她进京回来,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带领群众走的更高更远。

第九章迟到的采访

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又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佳节。

今年的元宵节由于防控疫情,县上没有安排聚集性的群众文化游乐活动,白天的街道因为没有往年的秧歌队、社火队载歌载舞和锣鼓喧天,所以也就没有人山人海的非凡热闹。

到了晚上,华灯初上,大街小巷才有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节日气氛,汤圆的香甜味也从千家万户飘了出来。

我和妻女吃了汤圆,正在兴致勃勃地参加网上灯谜竟猜,忽然意外地发现窗外好像有雪花飘落,打开窗户一看,果不其然,只见肆意飞舞的雪花铺天盖地而来,雪在灯光里穿梭,光在雪花里调色,五彩斑斓,如梦如幻,好一幅“瑞雪飞舞闹元宵”的盛景。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时候,喝一杯黄酒,吟一首韩愈的《春雪》,实在美妙至极!

古人云,乐极生悲,当我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之时,又为自己没有完成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方山乡党委书记高亚丽同志的采访而后悔,没想到更令我后悔的事还在后面……

因为晚上在朋友圈里突然发现,陈书记早在正月初十就回到了贾山,车内拉了几十箱礼品盒,两天之内走访慰问了十几户村民,已回省城了。

我急忙拨通杨支书的电话,责怪他为啥不提早告诉我,杨支书在电话里笑着说,他那两天去市委党校学习,恰巧不在,也是回到村里才知道的。

纷纷扬扬的雨雪一直下到正月十七下午,给干旱了一冬的黄土地注入了春天的催化剂,瑞雪兆丰年,天地生机一片。

周末,带着无比遗憾的我,再一次驱车来到贾山村,想通过这迟到的采访,继续寻访陈书记的足迹。

在兰州城市学院就读的大二学生姜玉玉告诉我,陈书记这次来又资助了她1000元学费。

杨光理夫妇告诉我,陈书记安顿他今年再种10亩药材,

再养50只兔子,还给他孙女发了压岁钱。

杨光耀告诉我,陈书记告诫他,一定要给圈舍勤消毒,按规定做好羊、鸡、兔、牛的防疫,千万不能马虎。

孤寡老人巫正喜说,陈书记千嘱咐,万叮咛,叫他一定住在新房子里,不要回到窑洞里去。

杨大杰说,陈书记叫他开春把两只毛驴卖了去,换头牛回来,争取到年底牛存栏达到三头。

席应贤和罗凤山老人告诉我,陈书记叫他们提早做好蜂室消毒和杀菌,以防“烂仔病”发生。希望陈书记今年能继续在村里帮扶他们。

我惊奇地发现,虽然已经开春,但农历还在正月,加之山峁沟梁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天气乍暖还寒,可是蜂窝里的蜜蜂已经在急速地飞出飞进,有的腿上还带着两粒花粉,不知道从那里采到的。

我猛然想起一首咏蜂的诗句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勤劳的蜜蜂,没有痛苦,是因为心有所属,情有所注。有爱不会孤独,源于心甘情愿的付出,付出是一种能动,付出是一种习惯,付出是一种品行。蜜蜂和花为伍,忙碌于花丛,不仅为了获得,更重要的是,在它的辛勤劳作里,实现了自我潜能……

忽然,我眼前一亮,兴奋不已,因为我的采访可以结束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他们,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中,这无数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帮扶工作者和挥汗如雨的致富带头人,他们不就是这些辛勤劳作的蜜蜂吗?他们在天地间实在太渺小了,让我找的好苦……

你看,那些无数个飞往蓝天,飞往远方渺小的蜜蜂,不就是正在编织着春天的梦吗?

当我沿着盘山公路离开贾山的时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虽然山沟梁峁万籁俱寂,但我知道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没有沉睡,他们在春天里无声地成长,孕育着青山绿水,继续打造着金山银山。

我渴望,我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一张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悬挂在贾山之上……

2021年3月17日于镇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