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卞德高的头像

卞德高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11/04
分享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杂谈

有人说,中国文学源起于梦,那么,能够把这个梦做得最经典、最为千古流芳的,当非《红楼梦》莫属!如果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尽了杜工部人生之秋、岁月之秋的深沉和悲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道尽了天下有情人的离愁别绪、萧瑟冷落;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里摹拟唐代以“孤作力压群雄”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挥就的诗作《秋窗风雨夕》,则在骨子里渗透了那份林妹妹低首垂眉和多愁善感的柔美!她的凄戚几乎无处不在,又惹人爱怜,她为爱彻夜未眠的伤感、苦闷和颓伤,诚可谓阆苑仙葩的悲婉绝唱……

江南,一直是诗歌里永远不倒的意象。千古绝唱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致,给人一种烟雨江南朦胧迷离回眸顾盼的意境,撩人心旌,并且以明月为主体,以江面为辅助,情景交融,通过一墨一生花,一水一心语的散点透视,抒发出一种美妙的、淡淡的、若即若离、苦中带甜的离情别绪,同时阐述出富有人生哲理的慨叹;而《红楼梦》内容浩瀚、繁密博杂,却内里通透,章章皆透出率真性情,字字折射出阔大境界,其构思缜密,宏伟壮美,无论官场、官运、官命,还是人性、人情、人物,皆栩栩如生,绝对是一幅名副其实的官场众生市井图,令人拍案叫绝。再加上轻松柔美的语言,生动细致的刻画,转折有度的情节,将官场上、市井里形形色色的大人物小角色刻画得入骨三分。读罢,心疼中含着辛酸的泪水,浮世中透着深刻的反思。《红楼梦》无疑是一部具有文人性情与烟雨江南独特的文化元素的名著,其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与作者生活相适应的苏州织造府、江宁织造府所在的地域特色,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自古以来,有“伤春悲秋”之说。刘禹锡《秋词》中说人们“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卢殷的一句“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似是二百年后竟触发了柳屯田“寒蝉凄切”的灵感?……今天,我们细读《秋窗风雨夕》,感觉这首诗是有渊源的,源头沉潜在诗人的心中——因为诗本身是内心的艺术,是灵魂的昭示,是生命的感悟。作者早已融入在主人公那份虔诚而卑微中,内心似乎早已被秋的情感所缠绕,其独特细腻的视角,幽美清新的语言,令人久久回味……全诗以秋、窗、风、雨、夕(与张诗春五景自然匹配)入题,从感觉到感情,从意象到思想,充盈着空灵唯美的血脉,比起那些吟风弄月的诗词何其清新且富有弹性:先以景切入,一半凝重,一半清浅,更兼敷以悱恻的文字,因为凄恻的文字是最能打动人的!给人一种丰沛、濡染,情感不由汩汩渗透,徐徐潜进身心底层之感。诗作在客观冷静中抒情,自然抒发而流畅,丝毫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诗歌放大了风的意味和秋的况味,并留有几分空灵,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不经意间渲染了秋的萧杀与凄婉,并以敏锐细腻的笔锋冷静地卸掉尘俗和锁链,每一行的诗都能感受林妹妹她一阵阵的情感涌动,真实而起伏,被她诗句驱赶,使人从世俗的层面潜伏,分不清是身里身外还是戏里戏外了……此情此景,语言已成为囚笼,主人公变得深沉而又感性:婉约中娓娓道出黛玉心底绵绵不绝的悲苦,从炙热甜美到冷静孤寂,蕴含其无尽的无助和悲凉!诗作反复吟叹又铺排、跌宕,景为情生,情因景促!目之所至,我以为曹公会顺着秋景、秋风、秋雨写下去,层层推进铺设,一气呵成融入诗行,然而诗歌很快从秋的景、境中脱离开来,很轻巧地滑到情绪里将内心揉碎,除了有些空落冷清的感觉之外,更有种“言近旨远”的意味!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墨花飞扬,紫陌生烟,轻描淡写借景转换抒情,结构上把握得相当精妙,感情的抒发又极讲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直抒胸臆的尖锐和深刻都是对主流情感的理解与呼应。我们仿佛看到不娇媚、不张扬,带着纤尘不染的灵秀,有一双似怨非怨的含泪眼眸,不染而翠的柳叶眉,手持一柄花描绢扇,文静瘦弱,冰肌玉骨,眉目入画,“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的林妹妹。这里曹公抛开那淡淡的忧伤,抑或幽幽的叹喟,他敢于剖析,敢于讽谏,他用理性的思维燃烧,让你觉得深刻又不突兀,冷峻又不失内涵……

千帆过尽,蓦然回首。一句“牵愁照恨动离情”,清微淡远,闲愁几许,字字句句弥漫开来的,是幽怨,是恻隐之痛,还略带一种凄美,融入风里淋在雨中;将青春的姿容,今世情缘刻在西窗上,和秋的萧瑟里;含蓄隽永的诗歌给人雅而不晦,丽而不靡之感,给人一种撕心裂肺刻骨铭心的咀嚼!……面对封建礼教纲常伦理,少男少女有太多的无奈,不能轻易打破,不可掌控,更不想放弃,尽管这是一份没有未来的念想,尽管这是一种永无结果的虚无!不能言语的情感,只能借助秋风秋雨笼罩下的悲伤意象,远离尘俗、融入自然、聆听天籁,眼界和胸襟都变得纯粹。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幽幽惋叹,都是黛玉情到深处、无怨无悔的真情流露!她以独特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情感升华却不能突围,执着地期待一个只能想念而不能相守的梦,而这又无不暗合其忧伤愁苦的心境……这亦为宝黛二人被迫分离,黛玉终因愁怨难解、一病不起,郁郁而终埋下伏笔……

漫漫长夜,秋雨淅沥,全诗并连用了十五个“秋”字,丰富的想象力和立体感,惊异的暗藏逻辑思维;逐波涌动的文笔,荡气回肠,真的是“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这些个“秋”有了自己的灵魂与灵性,给人一个全新的情感空间,一半令人血液沸腾,一半给人感性光焰,融合千里,交汇如一。我们的意念不由自主坠入一种虚惑的境域:吶喊、悲鸣如泣如诉,不断敲打着窗棂,为主人公伤断肝肠、痛彻肌肤!……“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诗歌至此,已达高潮,心界早已到了文字不能抵达的彼岸,主人公似乎完成了自我救赎,超越于世俗,沉浸在自己的心结中!……屏住呼吸一行行读下去,一种由内及外释放的情感开始漫延开来,一种疼痛,一种痊愈以及一种期待从诗歌的天空斜射而出,像水,又如火!……面对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听到穿越时空的叹息,再坚硬的心也会被融化、咯痛!这里当隐匿了一些释怀与落寞的放松情结,有一种平淡标刻奇崛,清心熬制浓稠,俗气中凸显高雅的境界!当然,这刺破秋窗秋梦的秋雨,无不预示着黛玉从梦幻中渐渐醒来,芳华渐渐逝去……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当我触摸这些文字细细品味、思索时,我的内心不由得丝丝颤动,这是最简单最自然的真性情的流露,根本不用巧词丽句,却字字含情句句动心!陡然间,一眸清泪迷离中,打动你久违的坚强和思念,把人直接送进原点!这样自然又转到《秋窗风雨夕》上,既回应了题目,又意蕴深藏,令人击节不已!……我们当然不能用平常的审美姿态去囚禁诗人灵魂的寄语,只见曹公灵动的手笔,笔墨淋漓,他将社会、情爱和生命中的破碎,用一支笔精准剖开,进行切割、缝制,表达其对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爱情的渴望,对现实生活的无助!

想来黛玉该是曹公最为心仪女性精神的化身,他让最富感染力、最美妙最具文采的诗词大多出乎黛玉之手,可见其用心之良苦。他像一个抽象与印象大师,尽管他内敛,谦逊,但文字还是泄漏了他藏了又藏,收了又收的情感。你可以感受到曹公对黛玉情有独钟的挚爱,一点一滴,细致入微,感人肺腑!读罢,心疼中含着辛酸的泪水,浮世中透着深刻的反思。动情而不煽情,不难看出,曹公他具备一颗滚烫真诚的心,对世事万象的洞若观火,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对人性本真的倾心崇尚,以激情、豪情、深情、真情抒写着他眼里的红尘世界,以冷峻、深思、哲辨,理性描绘着世间百态。心间驻有一份感慨、一份洒脱和一份怡然直指社会阴暗。带着人类原始情感特点,用笔表现出人类本能的情欲,也能把人性滋养得纯粹和朴素,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愁、多情、傲气、心存大爱的文人,内心充满了期待但又很无奈;他于不知不觉或不经意间给人一种哲思的存在和智慧的思考。

红雨隔窗相望冷,乱世凌光,繁华虚无。“没有悲壮,只有苍凉”!《秋窗风雨夕》妙笔生花,将内心的情绪与外在的景物揉为一体,水乳交融,不知者为言情,以为无病呻吟,知者为言志,以为慷慨悲凉的挽歌,每一个文字都有一缕挥之不去的悲怆,如同被阳光所照耀,通透、明亮。那种意境让你默想,不仅仅拥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还充满了智慧哲理。诗一如人生带着爱而来,带着爱而去,让人体味到诗独有的神韵和魅力,读者触碰到纸上的并不是一行行简单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不小心触动了我们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并且它以不可抗拒的力量,猝不及防地挫败了我们表面上所谓的坚强,不由心生唏嘘,无语泪流!

正如古罗马著名诗人、批评家贺拉斯在《诗艺》里所阐述的,诗歌就像图画:有的要近看才看出它的美,有的要远看;有的放在暗处看最好,有的应放在明处看,不怕鉴赏家敏锐的挑剔;有的只能看一遍,有的百看不厌。——《秋窗风雨夕》的美,无疑属于那种无论远看近看、明处暗处都令人百看不厌的“图画”!……这样的“图画”之美,源于“代别离”所体现的《红楼梦》突破我们民族传统的“花好月圆”的“套路”抑或“永恒主题”与审美情趣,独辟蹊径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结局——并且这样的悲剧意识比起《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是显得最为完全、最为彻底的!——“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曹公倾心展示的不仅仅是个体人物的悲情,而是写出了人物整体人生的悲哀际遇、整个天道轮回的无限悲悯!另一方面,也源于《秋窗风雨夕》呈现的的“音乐之美”,她用飘逸柔美舞姿般的语言诠释着人世的坎坷与不幸,将人物心灵深处的苦痛演绎成天籁般的韵律意趣,深深触动了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并内在地成为了这首诗的灵魂的归宿!也正如本文前述,镶嵌在《秋窗风雨夕》这首诗中的,如同璀璨明珠般的十五个“秋”字——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院、秋凉、秋梦、秋情、秋屏、秋风、秋雨……这些个以“秋”为核心的悲凉凄婉的意象扑面而来,每一个意象,又无不沾濡着诗人内心的深沉律动,如同在乐曲中驾着阵阵春风跳动的音符,把诗人内心的情愫吹拂到我们的心头、击打着我们的心灵!又如盛夏山涧的涓涓细流缓缓流淌进了我们的身体,浸润我们的血管,洗刷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末梢……

纵观《秋窗风雨夕》及其姐妹篇《葬花吟》,前者伤秋、后者伤春,虽然前者已没有了后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矜持、愤慨与高傲;虽然二者场景不同,但其中的离愁别绪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至于黛玉的另一首诗《桃花行》,无不令人感受到黛玉的诗词和林妹妹这个人物形象的“精气神”已经牢牢熔铸在一起,成为主人公生命与灵魂的一部分!紧紧的将黛玉的人物性格与诗歌融合在一起,成为二百多年来中外无数读者为之悲喜、为之癫狂、为之痴迷、为之惋叹的动人形象!

掩卷长思:《秋窗风雨夕》《葬花吟》及《桃花行》等黛玉诗作,不仅集中体现了《红楼梦》诗化小说的特征,而且我们透过诗作亦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男女平等的孜孜追求和个体生命的真情关注,显然这是非常契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国人的审美情趣的,而这可能也是小说经久不衰的魔力密码吧?

繁华已逝,萦绕千载。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有毒的,这种毒能攻读者心中的毒,涤荡我们这些俗人的大脑和灵魂。爱恨情仇在具有较深洞察力诗人的笔下,敏锐的眼光如何拨动心弦的源泉,点亮一个精彩绝伦的文学世界,只有诗人自己知晓吧!

文学本是有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作为幼失双亲而又多愁善感的颦儿(黛玉),如此纯洁无暇、正值豆蔻年华的柔弱少女,本该奔向幸福美好的爱情,然而,寄人篱下的残酷的现实世界是“风刀霜剑严相逼”,我们只能听到这个弱女子哭诉“代别离”,这个“离人”,正是黛玉和亲人的别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颦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夜静谧,依窗叫风。低眉,仿佛看见身着绿萝裙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林妹妹自曹公笔下走来,风中,满是你泪眼朦胧的浅吟低唱……我相信,余生我将注定与《红楼梦》缠绵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