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富标的头像

郭富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8
分享

大沥镇漫记(纪实)

                            郭富标

珠江三角洲有一块宝地,它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部,地处广州市和佛山市禅城区之间,享有“中国龙狮运动名镇”、“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那就是美丽而神奇的大沥镇。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墨客、游人和文化工作者的到来。

该镇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有南海粤曲、狮子会等民间盛会。特别是古祠堂、古桥等文化,保存非常完好,这是一部厚重的建筑、建桥史,对研究我国岭南历代的建筑、建桥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古桥、古祠堂等,都散落在各条村上。它那独特的造型,优美的体态,宛如一个个从古代穿越而来的青春美少女,风韵绝对是婀娜多姿。

盛夏的阳光是那样的热情,天空是那么的明朗,土地还残留着春的味道,景象十分热烈,青青的草儿,红红的花,老树重叠着它那茂密的叶子,遮挡住这灿烂的阳光,一派热闹而祥和的景象。

第一站是三眼桥。我和朋友们驱车而来,因道路不熟悉,难以找到准确的位置,后来在当地热心村民的引领下,得以一睹“三眼桥”的真实风采。

跳入我眼眸的是一座古朴优美的红色桥梁,桥中间的拱璧上横书阴刻“三眼桥”三个清秀的字体。那三个桥拱,好像是三只眼睛,注视着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变化。

三眼桥,位于大沥镇河东村委会穗盐路,是南海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桥梁之一,它的历史悠久,至今屹立不倒,仍然保持它那美丽、古朴的雄姿,是难得的一座宝物。因此它获得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三眼桥曾经是通往广佛两地的重要桥梁,现如今,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默默地站立在繁忙的现代公路旁边,静静感受城市的变化,也印证了广佛连通其间那厚重的历史。

根据《南海县志》记载,南海大沥镇盐步的三眼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在清朝年间重修过,它的走向呈西南至东北,桥的长度28.2米,宽度3.2米,四墩三孔,它是用花岗岩和红砂岩砌筑而成的。因为它的形状像三只眼睛,所以当地人把此桥命名为“三眼桥。”

三眼桥,我们欣赏它骄人的过去和平凡的现在,不管平凡与骄人,三眼桥,它那伟岸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古祠堂,是大沥镇一大特色。在旧时珠江三角洲流行过这样一句俗语:“南海祠堂,顺德庙。”从这句俗语可以体会到当时明清时期两地祠堂、庙宇非常之多,形式也多样化,工艺精湛,技法高超。

镇内至今仍保存10座古老的大宗祠,分别建于宋、明、清、民国年间。最早的有1000多年历史,最迟的也近100年历史。这些宗祠大多建于村口或村的后背。祠外古朴庄严,祠内雕梁画柱,既有北方建筑风格,又有岭南建筑文化的独特韵味。

最能代表大沥祠堂的,那就数漖表李氏祠堂。

漖表李氏祠堂,位于大沥镇黄岐村委会漖表村环村东路,是南海地区保存最完美的祠堂之一,因为它的建筑保留了清代风格,古典清雅,气势恢宏,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身,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它获得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它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建成,历时三年之久。此建筑在当时来说,工程可谓是相当浩大,在大沥镇十座祠堂中最大的一座,占地面积为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02平方米。在当时是相当豪华的了,它相距至今,还不足百年,所以保留相当完美。

祠堂,经历千百年的历史,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对祖先追思的记忆,还有一种是文化的存在。如今我们来到漖表村,就是来阅读该村的优秀文化,细品它留下历史的芬芳。

一路往漖表村驱车而去,进入该村之后,为了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我们决定步行前往李氏祠堂,一路上,被一幢幢清雅优美的古建筑、古树所吸引,那古色古香的气味,扑面而至,闻到了清代那古朴清香的味儿,感受到她那迷人的风采,我整个人都迷醉了。

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一所学校,这学校名叫漖表小学,小学旁边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祠堂,这就是我们要观赏的李氏宗祠。先跳入我眼眸的是一堵小围墙,顶部砌有蓝色琉璃瓦滴水,全是古色古香的青砖墙,旁边有一道小门,门楣上刻有“紫气东来”四个笔法苍劲有力的字体。小门旁边有一棵曲线很美的古树,它的叶子重叠着,向我投以微笑。我站在树下,那猛烈的阳光直射下来,竟然看不到一丁点光线,一缕清风袭来,清凉舒服。

我们在这里休息片刻,享受着惬意凉风,还能听其中一个朋友讲述漖表村的历史故事……

漖表村,是个乡风淳朴,风光秀丽的地方。村前有一条小河连通珠江河,河的两旁种满了樟树和棕树,小船不停地划动,那橹声、鸟声和树木相融在一起,犹如一幅动静相宜的水墨画。

说起漖表村,还是一个革命圣地,据史料记载,当时有民军领袖李福林将军(广州海珠大塘村人)与革命党人胡毅生、胡汉民等人取得联系,利用漖表村地处广州郊区多果园易隐蔽的天然屏障,在村内的“三松围”暗设小型机械作坊,修理枪械及制造子弹以供革命党人的需要。当时进步的村民都积极投身这股革命的洪流之中,这也是响应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号召,他们为推翻满清王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了民国年间,漖表村的佑泉小学(今漖表小学),李氏宗祠,村内筑高台防水灾等。这一系列善举,都得益于旅港乡民李佑泉先生捐资,使得漖表村安享生活,书香味浓。

正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朋友说故事已告一段落了。可我们还沉浸在故事当中,有点意犹未尽。

夏蝉不停在我们的头顶上鸣叫,叫醒我们不要再沉迷于故事当中,要走近那美丽的李氏宗祠,去抚摸她那沧桑的脸蛋,去欣赏她那丰腴的身姿,感受她那股傲气、微笑迷人的一面。

我们漫步从侧门进入李氏宗祠门庭,看到祠堂前面有一块宽阔的平地是用长方形花纹石板块铺设而成,与平地相连接的是一条小河,河水清澈透底,祠堂前有四棵松柏树。这是典型的“开门见塘”的布局,这样的布局不仅适合中国人的风水学原理,还蕴藏着中国园林式建筑风格,有诗般的意境。

中国人讲究突出门面的美,所以在建造祠堂的门面时,下了不少工夫,李氏宗祠就可见一斑,硬山顶结构,正脊、垂脊,瓦面都用灰垄卷草,配上各种各式的灰塑工艺,蓝色琉璃瓦滴水,前檐、檐廊、大门为砖雕、木雕、石雕等,栩栩如生,让人眼花缭乱。

正祠有两侧偏厅,正祠与偏厅有白石青云巷相隔。门口走廊厅建有四根石柱子,底部是柱墩。两边设有石地台,形成一个“凹”字状的地面,“凹”字口处设置四级石梯,人们通过石阶梯,就可直奔祠堂大门。阶梯两边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左右两边的石柱子上方有似弯刀的梁横跨,下置石质雀替,左右弯刀梁中间上方各有一只可爱的石狮子,屋檐下雕有各式各样的花纹,栩栩如生,亮丽逼人。门口两侧有副对联:“宗风传倚马,师范仰犹龙。”字体清秀、古朴。还有门楣用正楷阳刻:“李氏宗祠”五大字,落款是“关中王令书。”此人书法苍劲秀气、古朴,大家风范。丹霞山著名的石刻“丹霞”两字就出自他的手笔。

李氏宗祠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如园林、绘画、雕刻、书法等。能融入这么多元素的建筑,西方建筑文化是无法媲美的。李氏宗祠的建筑风格显然是有北方建筑文化存在,加之融入本地特色的岭南风韵,更是锦上添花,妙不可言。

祠堂内部结构分为三部分,从进门开始,依次是天井、大厅、香堂。屋宇宽敞,堂廊相接,布局有序,点线呼应,疏密有致,匾额对联,缤纷耀彩。其梁架装饰和两侧的梁柱雕刻反映出以清代的建造技艺极其精湛,使整个祠堂具有历史文化庄穆典雅气氛,使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在这精美建筑氛围的熏陶下,我已经迷醉了,仿佛回到了清代那色彩绚丽的日子,穿着清代美丽的衣服,站在那多彩的屋檐下,犹如一幅古朴的中国画,美极了……

突然,雷鸣电闪,打断了我美好的梦,看到天空下起了雨来,那雨水敲打在祠堂的瓦片上,发出柔和的声音,加上娇滴滴的风声,犹如古筝奏乐,美妙动听。此刻,又传来了隔壁那朗朗的读书声,这正如一对名联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此时,我静静地听,静静地想,久久不愿离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