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富标的头像

郭富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9
分享

淳朴的诗香、纯朴的诗意 ——-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赏析

                                           作者:郭富标

不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是作者内心隐藏的情感,一旦内心这种隐藏的情感流露,犹如一朵鲜嫩的芙蓉,不顾一切,出淤泥而不染,显示出诗人那种高尚的品德与情怀。诗人王维,就具备这种高尚的品德,他的诗作就像一片片芙蓉一样,清香秀气,以淳朴的诗香,以纯朴的诗意,来展现他那美妙绝伦诗作。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是诗人王维的《山中》,他的这首诗作,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对秦岭初冬时节山中的最美丽。

诗人笔下的溪水,山路弯弯,路溪相傍,天寒流动。涓涓细流水,粼粼水中石,是那样清澈诱人,犹如小孩那清透的双眸。红叶本身是秋的伙伴,但放在这初寒的季节里,红叶就给人一种孤独与寂寞之感,一种冷落感就落在它的身上,悲就成了这一主题。但诗人王维,以敏锐的诗眼,来捕作这瞬间的镜头。在这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点缀着几片红叶,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味道,这倒反为更显眼,它是给诗人对秋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怀念。萧瑟、凋零给人的不是负面感,而是给人一种正面、美好的印象。这才是诗人王维用笔的绝妙之处。

如果说前两句诗是写秦岭某个景点,或某个场面,那么后两句诗则是对秦岭全景阐述了。在这寒冷的冬季里,雨水停滞。留下的只有松柏的苍绿,山路贯穿了整个苍绿的秦岭,在秦岭这个苍绿的世界里,这个苍绿的色彩是真实存在,也存在虚拟的。所谓“空翠”,就是这个虚拟的东西。行人挤在这苍翠的山路上,被这浓浓苍绿包裹着,身感翠雾淋淋,浓意缠身。“湿衣人,”就可见一斑。这首诗,作者运用了通感,从实变为虚,从虚变为实,使诗更美,意境更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他的这首诗作,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对春山之夜的静美描述,可谓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鸟鸣涧,涧,是山涧。是夹在两山之间长流的清溪或河流。这首诗主要是写春山夜之静美;静夜的春山里,在那片幽静的山涧旁边,桂树花开花落,静夜无比,空无一人,桂花的轻落,都能感到它的声息。月亮一出现,亮光惊动在树上栖宿的小鸟,它们不时在春涧中轻轻鸣叫几声。

这首诗有两个亮点:一个是静景:人闲、夜静、山空。用上这几个词,使夜春山静得连桂花落下的声息都能感受到,那种幽静的美,让人联想到那繁杂喧闹的都市里,没有一丁点儿的寂静,只能靠吟唱王维这首《鸟鸣涧》来感受一下那幽静的美好景象。还有一个是动景:花落、月出、鸟鸣。用上这几个词,诗人是以静衬动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这首诗写终南山,清新、幽静、恬淡、雨后优美的黄昏秋景。此诗以“空”作序,无疑最能烘托山中那种幽静,空寂美的一种表现手法。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场大雨过后,终南山的傍晚,显得幽静,闲适,清新宜人,犹如孩童的双眸,楚楚动人。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明月当空,青松掩盖岭间,郁郁葱葱,与月光打成一片,流水潺潺,磷磷水中石,清幽明净的自然景色。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联写得相当完美,是运用动感声象来描写,将横穿在山河里的竹林,浣女,莲,捕鱼,这一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张弛有度,是难得的佳句。写“竹喧”、“莲动”,因为洗衣服的女子隐藏在竹中,渔船被莲叶遮蔽。只闻竹林里女子的笑声,洗衣声。那自然的声象,贯穿整个竹林。莲叶分披,见到渔船捕鱼的动感场景,是难得的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末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写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了,随它去吧!秋天的颜色依然还是很美的。山居的人们都想留在山中不愿归去了。“王孙自可留。”也是写山居终南山的人们,也包括作者留恋山中美景,不想归去,想抛开红尘凡事,过着隐居生活。

我是个非常喜欢阅读古诗词的人,特别喜欢阅读山水诗词,它那优美的诗语,深刻的诗意,让我陶醉,令我难忘。就拿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千百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来读,就因为他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南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是那样的超凡脱俗。陶渊明这句诗也正好写出了王维此时在终南下那种悠然自得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与王维的山水诗之妙,堪称双绝。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有“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样的名句,对于我这个爱好古诗词的人来说,犹如诗雾笼罩在我整个人的身上,让我搁置在它那无边际的诗雾中,困惑了,不能返回自己正常的心路,只能过一站,认识一站,对我也收益颇丰。

经历重重,到达一个静寂春夜的地域,桂花落,鸟儿惊,鸟鸣涧。又转到另一个初冬,红叶和翠雾相映的秦岭之中,来寻找那幽静和甜蜜的欢乐。然而,我突然改变原有的思路,要到终南山,经历一场秋雨邂逅的画面,吐出清新,妩媚,莲动下渔舟的景象。

最令我不能忘怀的是,诗人以浓笔重彩描绘出终南山美丽的山水画卷,特别是对终南山雨后的秋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舒适,宁静,安逸,以动静相宜的笔法,来折射出诗人那高超驾驶文字能力。诗中还从另一个角度去反衬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仕大夫们结党营私,对忠于人民和国家利益的人,打压排挤,甚至迫害。诗人晚年被李林甫的排挤打击后,官场终不得意。“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从这句诗中,能看出诗人对官场的腐败深感痛心与无奈,他选择唯一之路只能是归隐山林,来到这宽广胸怀的终南山下,过上与世不争悠然的生活。

读诗人王维的诗,我对他的诗作触动很深,不论他的诗语,诗的意境和诗的整体布局,都令我惊羡不已,太完美了。读他的作品,我感慨良多,王维竟然有如此神笔,写出如此神篇,这也许,是王维熟读和饱揽群书,并注重现实生活点滴与诗词相结合的结果。相反,纵观我们现在的写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拿出敏锐诗眼,来捕捉和挖掘生活中最美的故事,或出现闭门造车的效应。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就觉得很了不起,就认为自己是个文人,频频出书集等等。现在民间流行一句俗语:“出书者多,阅读者少。”这究竟是何原因?是因为出书者的文采不够精辟?或太想成名,而造成过于泛滥?种种迹象,都有存在的可能。

我不否认能出书集是件好事,这也是正面的。但前提是要保证书的质量,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也肩负着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王维等一批文学精英,他们的诗词能流芳千古,而我们的作品,能到达这样的历史高度吗?也能流芳千古吗?或在全球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凡此种种,我们应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与魄力,才使我们的文学作品立于不败之地。纵观这些,都有待我们的写作者去探索,去深思,去考量。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出耀眼的光芒而照亮整个世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