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海林的头像

毕海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05
分享

饰灯记

灯者,照明也;灯具者,发光器具也。在中国的历史中,最早使用灯具,应追溯到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有云:“兰膏明烛,华镫错些。”另有《尔雅•释器》中曰:“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斗笾,瓦豆谓之登也。”在古代,“镫”、“登”均为“灯”的通假字。由此也可见灯的历史是何等源远流长。

其实在灯具产生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采用人工照明的方法以利于自己的生存。从广义上讲,原始社会时期的火把,大概是灯具演变而来的最早参照物。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人类的进程在原来的基础上狠狠地跨了一大步。燃烧在远古时代的第一堆火,象征了中国灯具的光明的发展前途。

延续到西周,人们开始使用“烛”来照明,也是从那时候起灯具的原始态便存在了。《周礼•司恒氏》载“凡邦之大事,供烛庭燎、烛麻烛也”,讲的正是“烛”这一照明器具。在西周使用烛的时代,还存在一些有趣的称呼。西周人的“烛”是由一种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燋”,故可以“抱燋”;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

看看这些奇妙的称呼,你就会感叹中国灯文化的伟大。

其实,人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相当神速的。自从人们将“烛”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明时,那些智者却并不满足烛这一微弱的光明,不满足这一微弱的光明所带来的微乎其微的作用以及其简单的粗糙的构造。

中国是礼仪大邦,也是文化大邦。这从灯具的发展中也可以窥见一斑。《西京杂记》有记:“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由此可见汉代时期灯具制作的鼎盛。

美妙的东西集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节日。比如:端午节为纪念屈原;中秋为团圆等。灯的展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中大放异彩,奠定了灯具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直到唐代,简单的放灯已经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是何等的美妙啊。也难怪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争相咏诵灯景,最出名莫不过辛弃疾一首《青玉案•元夕》描写的淋漓尽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再有周邦彦的《虞美人•灯前欲去仍留恋》就尽显了花灯的魅力所在:

“灯前欲去仍留恋,肠断朱扉远。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

舞腰歌板闲时按,一任傍人看。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灯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的悠久文化,一代代相传下来。悠悠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一直在延续。追古溯源,关于灯的历史并没有被埋没在时间的洪流中。

现如今,灯饰作为居家装修房子一个必不可少的物件,已被人们所逐渐重视起来。灯饰的美观大方,以及设计的新颖超前,直接与居家主人的品位和魅力相关联。时尚灯影已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文化涵养而日益被重视起来。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作为底蕴,灯饰的发展恐怕也难乎其难。那么,在装修房子的时候,灯饰的选用将会成为头等大事,因为它关乎品位和文化涵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