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闲在家里,看着窗前葳蕤的绿植,看着窗外悠远的白云,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视线失焦,思绪却清晰起来,一些往事慢慢浮上心头。想起一些事,便想起那些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他们出现时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给我带来了温暖和感动,欢乐和帮助,充实和鼓励,让我无尽地怀念美好,让我长久地感叹幸福的短暂,也让我的人生充满十足的信心。
李云峰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前几天在网上浏览新闻时,看到中国作家网公布了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新会员名单,本着看“热闹”的心态,一划到底,眼球的快速眨动中,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我停下手里的动作,将视线定格,确认了两遍,没错,山西作家名单里出现的名字,是我一直在心中挂念的久未谋面的名字:李云峰。然后,我打开百度搜索李老师的相关信息,看到李老师近来作品颇丰:《石刻的历史》《访芮胜记》《司空图传》等,在敬佩之余,关于他的往事从脑海中渐渐浮现,那些美好轻轻撞进了我的心坎。
那应该是2004年,我还在运城水校读书,因为爱好文学,就撺掇了同校几个文友一起打算做个文学网站,偶然间认识了李老师。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李老师已经是《河东文学》的主编,我是在《河东文学》的编辑部见到李老师的。初见李老师,我内心非常激动,要知道一个对写作仅仅是入门级,或者说还不到入门级的菜鸟来说,见到一个大神级别的专业作家和一家文学杂志的主编,那种感觉就像立于泰山脚下,仰望隐于云中的山之泰斗,充满了膜拜和好奇,甚至激动到无法言语。然而李老师没有丝毫严肃,他平易近人,微胖的身材,圆脸,头发微卷,说起话来笑眯眯的,语气和缓,语调温柔,言辞谦逊,让我这个文学晚辈受宠若惊。我们聊了很多关于文学方面的认识和见解,也聊了一些运城文学界的情况,我听得如痴如醉,觉得上帝又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文学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新奇、各种神秘,等待自己去探索。回想起来,那份美好的遐想是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即便现在我的写作技能日趋熟稔,见闻和阅历逐渐宽广,可是对文学的向往却没有那时候强烈,当时奇妙的感觉已不复存在。
当时的那份遐想是单纯的,是美好的,是纯净的,是一个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也是一个老朋友和新朋友的对话,当然也是一个文学大家和文学小白的对话,那份单纯美好纯净的遐想在后来多年都从未有过。
我记得自己还不自量力把自己写的一些关于描写运城名胜古迹的短诗拿给李老师看,还信誓旦旦地和李老师说,要把运城所有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风土人情都写成短诗。李老师看完我的作品后,并没有提出任何不同意见,而是看着我说,文学是严肃的事情,写作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洞察力,当然坚持最重要,首先要敢写,其次要多写,最后要认真地写,既然有这个爱好,那就一如既往地写下去。李老师还给我整理了近两年出刊的《河东文学》,让我带回去阅读学习。他拿起每一本杂志都是那样的虔诚和小心翼翼,就像是手里捧着自己的孩子(其实那就是他的孩子),然后双手递给我。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认真地将每一本书放到了自己的背包里,我将沉甸甸的背包背在背上,仿佛将整个文学都背了起来,那些文字在我的背上像是长出了翅膀,即将带我飞向梦幻般的文学殿堂。
这十几年来,为了生计,我无数次搬家迁徙,从运城到北京,从北京到太原,从太原到广州,后来又回来太原,跟随我一直行走的重要物品里都包括那些我看作珍宝的书籍,那十几本《河东文学》便也一路相随,它们现在依然完好无损地摆放在我的书架上,在我每次整理书籍时便会拿起来,小心翻阅的时候,李老师的笑容就出现在眼前。
拿了李老师送的杂志,我已经高兴得不能自已了。让我更加幸福的是,李老师非要请我这个文学小青年吃饭,还说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写好文章,而且要带我去品尝著名的闻喜炒馍花。“价格不贵,经济实惠,既能填饱肚子还可以体验运城饮食文化”,李老师的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拿了李老师的书,又要吃李老师的饭,我心里哪里过意得去,就推脱说自己有事,要回学校。可李老师拉着我的手说,有事也要吃饭,再忙也不差这一会时间。看着李老师真诚的眼神,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跟着老师去了楼下的闻喜馍花馆。坐下来之后,李老师为我倒了水,还问我想吃啥,我哪还有什么要求,我说,啥都行。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又聊了一些写作的话题,李老师让我多阅读名家作品,在《河东文学》上有王西兰老师的长篇散文《大唐蒲东》的连载,可以好好读一读,正好和你的想法一致,看看名胜古迹的书写如何进行。我正听得入迷,突然被一股浓郁的香味吸引,服务员端在桌上的炒馍花,馍花粒大小均匀,炒过的大葱味清香扑鼻,我忍不住夹了一口,咀嚼之间整个口腔被麦香和葱香塞满,那种奇异的满足感瞬间灌满全身。我迫不及待地将碗里所有的馍花一股脑塞进嘴里,我的嘴里臌胀着,说不出话来,只好拿眼睛看着面前李老师可亲的笑容,我感觉世间无限美好。那顿饭吃得很快,馍花下肚以后,我还把面前的一碗浓汤喝了下去,喝完之后,我腆着肚子满足地笑了。而李老师正用眼睛盯着我,依然是可亲的笑容,我那时候从未想过羞涩这个词,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好意思。不过说实话,那顿炒馍花治愈了我当时贫乏的胃和贫瘠的灵魂,让我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后来我吃过很多种炒馍花,都没有记忆中那种清新爽口的感觉了。
吃完饭,和李老师道别,我看到他站在路边久久不肯离去,一直朝我扇手。走在回学校的路上,我的耳边一直回荡着李老师的每一句话,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好好写作。
可是,时间和生活这对好兄弟却改变了一切。我从学校出来以后,开始参加工作,囿于生计的琐事,写作时间渐渐地减少,和李老师的联系也慢慢变少。2008年我从运城离开去往北京上班,从那以后便和李老师完全失去了联系。我的文学梦也逐渐暗淡了下去。
2021年,我在整理自己的电脑文档时,找到很多之前写的文字,点开那些稚嫩的文字,一篇接一篇阅读之后,藏在心底的火苗又燃了起来。它有着奇异的声音,“噗呲”一声,便立在了眼前。从那以后,我每天坚持阅读一个半小时,写作一个小时,从每天500字开始,坚持不懈,写到现在,大约已完成了55万字的中短篇小说。不难说,这份坚持与李老师当初的鼓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每次写作时,都会想起李老师满是鼓励的眼神和他可亲的笑容,以及那顿美味可口的炒馍花,那熟悉且诱人的葱香味不期然漫进我的味蕾,浓郁美味,让我的文字也香气四溢,让我的书写也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