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柳烟花雨。莲花城小雨后的清新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青草气息。心,兀然就颤栗起来。因为这久违的青草味道,在不经意间刺激了我几近麻木的神经,唤醒了我麻木迟钝已久的写作欲望。它使我在反复咀嚼这似曾熟知又仿佛陌生得有些隔世的青草味道之后,将记忆的触角伸向三十年前那片青草地——马牧,汾河岸边那个芳草萋萋的村庄;马牧师范,那个为槐乡大地培育了一大批教师精英的摇篮;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美丽校园……
记忆,在无边的青草气息里盛开,随着时光的流转,不断向前翻飞。终于,在那个青春的广场停驻,于春的和弦里,激昂了我生命的强音。那里是我情感和命运所牵系的学生时代最后一片领土,是为我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的神圣领地,是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乐园。那里有过我青春的足迹,有过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师生情、同窗谊。那些或安静或烂漫或器宇轩昂的身影,三十年来从未远离过我逼仄狭小的心灵空间。得意时,我想到他们;失意时,依然想到他们。无论生活的空间多么辽阔,也无论流逝的岁月多么悠久,这种情感都未曾有丝毫褪色。
“汾河之畔集合着一群朝气蓬勃的优秀青年,教育事业宏伟的蓝图全靠我们自己去实现…… ”三十年来,这首《洪师之歌》无时不在心间回旋,那振奋人心的歌词,那高亢激越的旋律,总是令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拨乱反正之后的教育系统,教师队伍严重缺编,国家教育部授权各省市教育机构选拔优秀初中毕业生考入师范学校,以尽快壮大中小学教师队伍。于是,我们那些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便有幸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由初中毕业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师范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对振兴家乡教育的雄心壮志,正值舞象之年的我们,从四个不同县市(洪洞、霍州、汾西、古县)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曾经驻扎过的马牧村,踏进了“临汾师范洪洞师范班”这所师范学校的大门。
1981年,我们的母校刚过一周岁庆典,教学设施和生活环境的简陋不堪与我们的想象相距是那么遥远,但我们没有失望,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班主任高世英老师地带领下,我们很快就开展了“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拔草种树、搬砖铺路。汾河滩里的鹅卵石被我们请进了校园,泥泞的小道被我们换上了干净整洁的外衣,荒草凄凄的操场上竖起了篮球架,教室和宿舍的墙根下,我们的汗水和花儿一起说着悄悄话。我的同学所表现出的勤劳、勤奋、勤勉,至今仍令我钦佩不已。图书馆里,我们如饥似渴;运动场上,他们挥汗如雨;黑板报前,总有交口称赞;歌咏比赛,我们连连夺冠。一月一次的文艺汇演,我们自编、自导、自演;诗歌朗诵会上,我那些稚嫩的文字也能赢来掌声和桂冠。农家出身的女儿们成了唱歌弹琴的能手,五大三粗的男儿在“阿细跳月”的乐曲里一事当先。我们的希望与理想,与脚下的路弯曲而绵长地通向远方,远方的彩云又铺成了我们丰富的想象,与那些芳草般的年轮一起歌唱。我们贪婪得像大海般企图积蓄住世界上所有的水源,同时也像大地上的芳草、森林中的叶片般收集着大自然所有的阳光、空气、雨露和养分……
三年的师范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正是那段艰辛、艰难的生活增长了我们的知识,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懂得了生活,学会了关爱。而这些,正是我们今天能够取得丰硕成果的先决条件,也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财富源泉!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想当初,我们的母校,地处偏僻村庄,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即使自行车也属奢侈品。外县同学周末回家,我们就用仅有的几辆自行车一趟一趟接送,在乐此不疲中同学间的友情之花开得比春天的玫瑰还要娇艳。节假日,若是恰逢农忙,曾被父母娇生惯养的我们,便放下笔杆扛起锄头,忙碌在田间地头,在辛劳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丰富生活。三年里,我们七班的“学雷锋送温暖小组”在团支部书记张春娥和学生会主席宋国栋的带领下从未间断。我们为孤寡老人缝过衣、送过饭、梳过头、洗过脸,十九个女生分组轮流值班,人人都争先把温暖送到老人家床前。那些深厚而执着地追求,坦诚而温馨地奉献,都在那一片沃土上书写成最美丽动人的青春乐章,成为我们最甜美的可口佳肴。
生活的困顿,让我们那一代人过早地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而执着地追求,却让我们在贫瘠中播种了理想。三十年来,唯有槐乡大地泥土的清香,令我们在耕耘中陶醉,在陶醉中播撒芬芳。我们在绿叶与鲜花的甜梦里歌唱,在浪花与明月的浪漫里舞蹈。纯朴与勤奋,曾经把我们青春的岁月在苦涩中燃烧,信念与执着,更把我们记忆的画框在缤纷中装裱。今天,再次走进校园,灵魂仿佛又贴近芳草地,又听到诗一般的絮语在耳边回响。
永远也不会忘记,豁达谦和的郭俊杰书记,常常与我们促膝交谈;学富五车的郭学敏校长,朴素严谨,是无数学生学习的典范;幽默风趣的邢致富老师,总能把枯燥的心理学知识在笑声中传达得有条不紊、出深入浅;那些年唯一能使用普通话授课的宋博林老师,不苟言笑的严肃背后,始终有一副热心肠;年轻的张元明老师,在数学教法课上表现出的娴熟和沉稳,曾激发过我们多少羡慕和敬仰;才华横溢又平易近人的高旭华老师,引领我们走进了中国古典文化殿堂;对事业兢兢业业的宋茂盛老师,不仅言传身教,更用他高尚的人格教育我们书写为人师表的篇章。如今,昔日的芳草已经桃李满园,而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有的已作古,有的也已耄耋之年,但那些谆谆教导,一如既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指南。冰雪覆盖的时候,我们点燃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取暖;暗夜无边的时候,恩师的话语偕同我们寻找航线。如果说人生是一桌宴席,那么三年的师范生活便是桌上最美味的佳肴;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悠远的歌,那么三年的师范生活则是那歌曲中最美妙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山泉流到大海的一段行程,那么三年的师范生活便是那山泉叮叮咚咚汇成小溪的过程。
如果问这三年间最大的收获,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阅读,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
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低,精神生活就更加贫乏。一台嘎吱作响的脚踏风琴,往往被全班同学抢着练习;我那部自己剪贴的歌本,时常被大家抢得支离破碎。自小酷爱阅读的我,每次假期回太原总会从爸爸的书柜里拿走许多书籍和杂志带给我的同学。所幸后来学校终于拥有了一个规模不算大的图书馆,我也有幸被选去做了图书馆的管理员。也许真的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小小的图书馆还未正式开放,管理员许老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教师)看我做事认真便特许了我优先权。从师范第二年起,我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图书馆,除了帮许老师整理图书,我便埋头于书海。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几乎读遍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的书籍。那时候,正直青春年华,对于没有其他爱好的我来说,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不论古代的或是现代的,也不管看得懂或看不懂,只要拿到手里,就如获至宝。记得离开师范去中小学实习之前,我跟许老师求情,想多带几本书便于到实习所在地阅读,许老师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除了没买回来的和你已经读过的,你自己随便拿”。可事实上,小小的图书馆里已经找不出几本我未曾翻阅过的书了。现在回想起来,人的一生中,能有一方可供全身心读书的净土,能有几本唾手可得的书籍,还有一位能随时交流心得的长者,那是何等幸运而又幸福的事情。很庆幸我没有辜负那段岁月,没有浪费那个难得的良机。如果说在这几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我还算得心应手的话,就不得不感谢我所读的那些书!不得不感谢那位善良的许老师!不得不感谢那方净土!不得不感谢我的师范生活!
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花瓣,渐去渐远的是青春的纯情与浪漫。也许我们不记得有多少风响在耳畔,多少雨飘在胸前,但那些永远不会忘记的身影,那些足以影响一生的叮咛,将刻骨铭心于心间。多少次当我面对一片葱茏时,都会驻足,然后以深情之眸凝望,仿佛它们能够感知我传递的所有情感。那些沉默着的茎干、叶片、花朵,让我的一呼一吸都充满芳香和希望。
我知道,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碎片,那些时而稀疏时而稠密的青春画卷,那些无所依托的错落情感,那些至死不渝的人生信念,都将如春之斑斓、夏之绚烂。而我们,虽沧桑早已漫进了心田、爬上了脸,但我们始终与追求同行。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
人之将老,岁月沧桑,衔一枚春草,咀嚼青春的味道。
2012年4月于洪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