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毕季青的头像

毕季青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10
分享

千岛湖哲思

       在自然界,作为自然属性,山与水的存在已经有亿万年。它们的存在,为地球增添了无尽的美景,为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如果没有了山与水的点缀,地球将会变的苍白,人类生活也不会丰富。

山与水不是孤立的存在,按照自然美学的范畴,山水相连,山水相依,就说明了山水的密切关联。因为这种关联,有了人文景观,不仅有了物格,还被人类赋予了生命的意态。比如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湖爱情的美丽传说。水因为依托山,显得厚重;山因为有了水,显得富有灵性。它们大多是以并存的方式呈现给世人。但是,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有转化,就会有哲思。这种转换,是以水为主。它可以改变自然景观的体征。它可以水滴石穿,也可以把山变成岛屿。

千岛湖就是这样。

千岛湖由人工建坝堆砌而成,南北长150km,宽10km。通过湖周边25条大小溪流、河川汇集入湖。

由于水的原因,陆地出平湖,山变成了岛。在580平方公里范围内,一湖碧水和1078个岛屿互相穿插,相映成趣,形成一派湖光“岛”色的旖旎风光。

当人们在欣赏千岛湖的自然美景时,我却在寻找它的人文景观;当人们在为那些湖光岛影,水光潋滟的绝佳景致陶醉时,我在寻觅那些淹没在数十米深的古色古香的小镇;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水的碧波,岛的逶迤时,我在思索其中的变数,寻找山的影子,思忖自然与人文转化的哲学理念。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一切都在运转,无论怎么转,是有着轨迹的。就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是有规可循的。虽然可以变轨,仍然是在轨道上运行。虽然卫星在轨道上运行可以变轨,但是历史是不会以变轨形式运转的,有时可能偏离。就像那些沉没的小镇也是循着历史与时间轨迹向前的,但是不会因为沉在水底而停止运行。

原来,千岛湖周边是山,是千“山”湖,是陆地。还有那些小镇。一切都是因为互相转化。这么人为的一“淹”, 陆地变成了湖,山变成了岛,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发生了互变。

这样的变化,源于人类的求变心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关于“变”,《周易-系辞》中早已指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已经反映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滥觞。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就像长江三峡一样,三峡大坝没有建成之前,原生态的三峡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自然风貌旖旎。自从三峡大坝建成,巫山云雨被截断,自然景观变成了高峡出平湖的人文景观。这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壮举,也是人类对于自身能力的检阅。虽然,现在看到的三峡,两边的山体被拦腰淹没,没有了山的险峻,也是如同于岛的形态。现在是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这种自然与人文的互换与转化是有裨益的。这是一种良性转换,人类和自然双赢。

千岛湖也是如此。无论是千岛湖,还是三峡,一切都是以水为本的。天不变,道亦不变。那些被淹没在水底下的城镇,没有因为它们的被淹没,而暗淡了历史的光影,它们还是依然在沉寂中续写着历史。如果人类对于自然的利用与保护不力,水退却了,他们都会回到原来的面目。城镇不会消失,山脉不会变矮。

世界上,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会被淹没,会崩塌,会消失,但是精神的东西不会。时间不会,文明不会,历史不会。非物质的虽然东西不会崩塌,但是却会失传,没有了继承,也就等同于消失。

从千岛湖的变化来看,世间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可变,互相转换的。如此才有了自然与人文的互变,有了人类可以观赏的各种美景。这种转化不是量变到质变,而是充满了思辨 。变化的程度怎样,要看人类的动机,理念。动机、目的明确,能够善待自然,正确的利用自然,那么,自然也会良性互动,与人类和谐统一。否则,自然将会呈现给人类狰狞面目。当然,这种变化,转化,还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如同千岛湖,变化适当,不仅为人类造福,而且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实现双赢。

千岛湖是这样,人世间的道理也是如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