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希民的头像

解希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8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故乡那条弯弯的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弯弯的小河,谨以此文致敬我的故乡,致敬我们回不去的童年。

——作者

我的故乡,鲁西南东平县一个名叫芦泉的村庄。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有条弯弯的河——那是我们的母亲河。源于东山,自东向西,穿村而过,辗转汇入东平湖。一年四季,奔流不息,流过我的童年,穿越我的少年,带走我的青春时光。我是喝着这条河里的水长大的,我的生命在这河畔孕育,并接受着她最初的哺育。这条河装点着我早年的生活与梦想,构成了我青春年少耳濡目染抑或刻骨铭心的记忆。

小河的源头是两眼紧挨着的清泉,人称“姊妹泉”。因居于芦泉山脚下,故名芦泉。水因山生,山因水名。清光绪四年(1879)《东平州志》记载:“芦泉山传为尧陵山,环列如屏,下有泉,珍珠喷涌,水尤清冽,夏不浊,冬不冰”。“芦泉喷珠”由此成为了东平古八景之一。

站在泉池边,俯视脚下,一潭清泉尽收眼底:泉水极清、极绿、极凉、极深,清如明镜、碧绿如翠、清澈冰凉、深不可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双泉涌涛,犹如鼎沸,声若雷鸣;池底水草袅袅,鱼翔浅底,绿叶红鳞,辉映其间,真可谓“翻飞千寻玉,倒泻万斛珠”。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两眼泉总是泛着甘甜而清澈的水,从未干涸。人们从田间归来或者赶集路过时,总会蹲下身子,双手鞠一捧清泉,痛快畅饮,凉悠悠、甜丝丝,沁人心脾。

关于这两眼泉的历史,至今无人知晓。从《全唐诗》的记载来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甫、高适曾来过东平。高适还曾到过我们村,驻足观赏过泉涌之美景。他在《东平路中大水》诗中就有“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这样的诗句。

泉是一个村庄的心脏,河却是一个村庄的血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也是我们全村人的乐园。因了这条河,村里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谁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找到快乐。儿时记忆中,一年四季,小河绿水长流,碧绿澄清,微波荡漾,静静流淌。

流动着的小河,才是生命的歌唱,才是美丽的渊薮。每到春天,河畔绿意盎然,微风拂面,柳条甩动,恰似少女飘逸的长发。阳光照射下,如珍珠般洒落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望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是神清气爽。

小河最快乐的季节莫过于夏季。一到夏天,这条小河简直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放学回家,扔下书包,便跑到河边,脱光衣服,“扑腾”“扑腾”跳进河里,一场狂欢悄然开场……当然,我的水性不好,且天生胆怯,只能充当看客,凑个热闹。最多躲在河边,任由小伙伴们喊我“胆小鬼”,有时还被拖去打水仗。不过,在河里摸鱼捉虾,倒是没少干过,如果运气好,偶尔还能捉到几只。抠螃蟹的活儿我是不敢触碰的,对于这类张牙舞爪的家伙,我怕极了。

小河除了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外,最关键的是,我们的饮用水,全部来自于这条河。我依稀记得,每天天刚麻麻亮,我便跟着姐姐去河里挑水。之所以起大早,便是为了讨个水净。沉寂了一夜的小河,就是想把最干净的水呈现给她的主人们。

因了这条小河,干旱之年我们村也不会受到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期,机井还没有建成的时候,正是这小河里的水,浇灌着我们整个村庄的土地。人们用手摇车、脚踏车,将河水拉到田里,确保了庄稼的收成。

就这样,小河按照她自己的节律缓缓地、静静地流动着……

不料,一次改造打破了小河的宁静。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对农村实施规划建设中,村里对这条母亲河动了“大手术”,由蜿蜒曲折、穿村而过,规划为由弯取直、环村而流。于是,在“义务工”们的日夜奋战下,新的河道很快建成了。就这样,故乡的小河被赶到新的河道里,颇有几分不情愿地缓缓流淌开来……

问题接踵而至。新河道建成不久,在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芦泉自然村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东芦泉村又一分为四,一村形成了“五权分立”的格局。也正是这次“分家”,导致了对河道管理的缺失和无序,形成了“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因了这条小河的无人问津,加之对河流生态的破坏和近乎掠夺式的开采,给了我太深太深的印象,就像是一块时常隐隐作痛的内伤。

九十年代初,我离开家乡,到南京读书,暂别了小河。不料这一别,几乎成了永别。

那些年,仿佛不经意间,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压水井,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源源不断地倒吸着河里的水。再加上周边农田耸立起来的一座座机井,使得河水流量开始减小。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村里及其周边突然间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淀粉厂。可能是穷怕了,当人们发现做淀粉来钱很快时,便蜂拥而上。于是,在不分昼夜毫无节制的排污中,河水不再那么碧绿,久而久之变成了暗红色。经过太阳的照射和高温的蒸发,发出刺鼻的臭味。那种不可复制的味道,弥漫成我的苦涩的回忆。

到最后,家乡的小河竟成了一条臭水沟,一条空洞的河,一条裸露着河床的河滩。难道流淌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母亲河就这样走向了她的穷途末路?!这还叫河么?还得叫河,或者叫无可奈何。我的心里竟涌起莫名的悲哀……

每每放假还乡,我还是禁不住来到河边,确切地说是河道边。眼看着河道内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成捆的秸秆投入其中……周而复始,积重难返,这条小河不堪重负,逐渐走向了她本不该有的淤塞与干涸。

河水无言。一年两年过去了,三年五年过去了……丧失了应有功能的小河,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条死河。小河,在呻吟着,在等待着……

我是一个怀揣泥土的人,尽管我平时回故乡的次数不多,但凡春节、清明,总得抽空回去一趟。小河边的路,是我的必经之路,即便是以车代步,到了那地段我也会惯性似地选择步行。眼前的小河,像一个沿街乞讨的老人,皱巴巴的脸、可怜怜的眼、颤微微地抖在那里,我真担心哪一天她会被人为地填埋掉。倘那时,被埋掉的恐怕还不只是一条河,还有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童年和记忆……

事实上,伴随着小河的沉寂,我们村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前几年,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我听说后自然高兴,乡亲们的饮水问题解决了,再回故乡,就能喝到干干净净的水了。

我查阅了一份资料,“十三五”期间我国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2093亿元,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已得到全面解决。我们村时来运转,赶上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趟儿。

调北京工作后,回故乡的次数屈指可数。前几年在县城工作的侄女结婚时曾经回故乡一趟,发现村里的机耕道已经变成了水泥路,沿街还盖起了不少商住两用的小洋楼。但乡村的空气已大不如从前,噪音也越来越大了,在国哥家二楼邻街的那间房内,此起彼伏的拖拉机声竟使我彻夜难眠。虽然国家早为农民取消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但年轻人外出打工不归,家乡田地出现抛荒,种田的人只剩下了老人和妇女,小河边也失去了往日的欢乐。

在堂哥家里,正和乡亲们聊天时,忽然感觉远处一声轰鸣,我以为发生地震了。堂哥告诉我,这是离我们家三公里外的大洼山上的一家石料厂在放炮。我的心里顿生一种说不出的恐慌和不安。于是偷偷溜出家门,来到了儿时带给我无限快乐的小河边。恰巧遇到了儿时的小伙伴解希马——与我同龄的本家兄弟,也是我儿时心目中的少年闰土。他正呆呆地坐在小河边,见到我竟毫无反应。四旬已过,孑然一身,木讷寡言,俨然成年闰土。

抬头望去,河堤上一群不知名的小孩正在玩耍,他们没有了我们儿时打水漂的小河,只是拿着电动玩具在你追我赶地嬉戏打闹。仰望天空,灰蒙一片,没有一只鸟儿飞过。山林没了,鸟儿没了,魂牵梦萦的小河没了,我的眼中噙满泪水……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去年回故乡料理母亲的后事时,一位在县里工作的同学告诉我说,近几年来县里采取最严厉措施整治生态环境,封闭了损坏生态环境的矿山,关闭了很多家不达标的污染企业,建立起“生态110” 联动执法体系,全面打响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攻坚战……

听到这些消息,我的心里备感欣慰,忽然想出去走走,呼吸一下家乡的空气。家乡的水泥公路已经加宽,不时有小车擦身而过。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田野里的小麦一片翠绿,阵阵微风飘来果园里的花香。

我惊喜地发现,许多外出打工的儿时伙伴已经回到家乡。这不,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本家侄子红斌也回乡准备创业,时不时地向我打听国家政策……

所有这些,无疑构成了小河边最新、最美的风景……

(作者单位:财政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弯弯的小河,谨以此文致敬我的故乡,致敬我们回不去的童年。

——作者

我的故乡,鲁西南东平县一个名叫芦泉的村庄。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有条弯弯的河——那是我们的母亲河。源于东山,自东向西,穿村而过,辗转汇入东平湖。一年四季,奔流不息,流过我的童年,穿越我的少年,带走我的青春时光。我是喝着这条河里的水长大的,我的生命在这河畔孕育,并接受着她最初的哺育。这条河装点着我早年的生活与梦想,构成了我青春年少耳濡目染抑或刻骨铭心的记忆。

小河的源头是两眼紧挨着的清泉,人称“姊妹泉”。因居于芦泉山脚下,故名芦泉。水因山生,山因水名。清光绪四年(1879)《东平州志》记载:“芦泉山传为尧陵山,环列如屏,下有泉,珍珠喷涌,水尤清冽,夏不浊,冬不冰”。“芦泉喷珠”由此成为了东平古八景之一。

站在泉池边,俯视脚下,一潭清泉尽收眼底:泉水极清、极绿、极凉、极深,清如明镜、碧绿如翠、清澈冰凉、深不可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双泉涌涛,犹如鼎沸,声若雷鸣;池底水草袅袅,鱼翔浅底,绿叶红鳞,辉映其间,真可谓“翻飞千寻玉,倒泻万斛珠”。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两眼泉总是泛着甘甜而清澈的水,从未干涸。人们从田间归来或者赶集路过时,总会蹲下身子,双手鞠一捧清泉,痛快畅饮,凉悠悠、甜丝丝,沁人心脾。

关于这两眼泉的历史,至今无人知晓。从《全唐诗》的记载来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甫、高适曾来过东平。高适还曾到过我们村,驻足观赏过泉涌之美景。他在《东平路中大水》诗中就有“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这样的诗句。

泉是一个村庄的心脏,河却是一个村庄的血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也是我们全村人的乐园。因了这条河,村里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谁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找到快乐。儿时记忆中,一年四季,小河绿水长流,碧绿澄清,微波荡漾,静静流淌。

流动着的小河,才是生命的歌唱,才是美丽的渊薮。每到春天,河畔绿意盎然,微风拂面,柳条甩动,恰似少女飘逸的长发。阳光照射下,如珍珠般洒落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望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是神清气爽。

小河最快乐的季节莫过于夏季。一到夏天,这条小河简直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放学回家,扔下书包,便跑到河边,脱光衣服,“扑腾”“扑腾”跳进河里,一场狂欢悄然开场……当然,我的水性不好,且天生胆怯,只能充当看客,凑个热闹。最多躲在河边,任由小伙伴们喊我“胆小鬼”,有时还被拖去打水仗。不过,在河里摸鱼捉虾,倒是没少干过,如果运气好,偶尔还能捉到几只。抠螃蟹的活儿我是不敢触碰的,对于这类张牙舞爪的家伙,我怕极了。

小河除了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外,最关键的是,我们的饮用水,全部来自于这条河。我依稀记得,每天天刚麻麻亮,我便跟着姐姐去河里挑水。之所以起大早,便是为了讨个水净。沉寂了一夜的小河,就是想把最干净的水呈现给她的主人们。

因了这条小河,干旱之年我们村也不会受到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期,机井还没有建成的时候,正是这小河里的水,浇灌着我们整个村庄的土地。人们用手摇车、脚踏车,将河水拉到田里,确保了庄稼的收成。

就这样,小河按照她自己的节律缓缓地、静静地流动着……

不料,一次改造打破了小河的宁静。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对农村实施规划建设中,村里对这条母亲河动了“大手术”,由蜿蜒曲折、穿村而过,规划为由弯取直、环村而流。于是,在“义务工”们的日夜奋战下,新的河道很快建成了。就这样,故乡的小河被赶到新的河道里,颇有几分不情愿地缓缓流淌开来……

问题接踵而至。新河道建成不久,在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芦泉自然村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东芦泉村又一分为四,一村形成了“五权分立”的格局。也正是这次“分家”,导致了对河道管理的缺失和无序,形成了“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因了这条小河的无人问津,加之对河流生态的破坏和近乎掠夺式的开采,给了我太深太深的印象,就像是一块时常隐隐作痛的内伤。

九十年代初,我离开家乡,到南京读书,暂别了小河。不料这一别,几乎成了永别。

那些年,仿佛不经意间,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压水井,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源源不断地倒吸着河里的水。再加上周边农田耸立起来的一座座机井,使得河水流量开始减小。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村里及其周边突然间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淀粉厂。可能是穷怕了,当人们发现做淀粉来钱很快时,便蜂拥而上。于是,在不分昼夜毫无节制的排污中,河水不再那么碧绿,久而久之变成了暗红色。经过太阳的照射和高温的蒸发,发出刺鼻的臭味。那种不可复制的味道,弥漫成我的苦涩的回忆。

到最后,家乡的小河竟成了一条臭水沟,一条空洞的河,一条裸露着河床的河滩。难道流淌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母亲河就这样走向了她的穷途末路?!这还叫河么?还得叫河,或者叫无可奈何。我的心里竟涌起莫名的悲哀……

每每放假还乡,我还是禁不住来到河边,确切地说是河道边。眼看着河道内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成捆的秸秆投入其中……周而复始,积重难返,这条小河不堪重负,逐渐走向了她本不该有的淤塞与干涸。

河水无言。一年两年过去了,三年五年过去了……丧失了应有功能的小河,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条死河。小河,在呻吟着,在等待着……

我是一个怀揣泥土的人,尽管我平时回故乡的次数不多,但凡春节、清明,总得抽空回去一趟。小河边的路,是我的必经之路,即便是以车代步,到了那地段我也会惯性似地选择步行。眼前的小河,像一个沿街乞讨的老人,皱巴巴的脸、可怜怜的眼、颤微微地抖在那里,我真担心哪一天她会被人为地填埋掉。倘那时,被埋掉的恐怕还不只是一条河,还有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童年和记忆……

事实上,伴随着小河的沉寂,我们村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前几年,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我听说后自然高兴,乡亲们的饮水问题解决了,再回故乡,就能喝到干干净净的水了。

我查阅了一份资料,“十三五”期间我国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2093亿元,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已得到全面解决。我们村时来运转,赶上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趟儿。

调北京工作后,回故乡的次数屈指可数。前几年在县城工作的侄女结婚时曾经回故乡一趟,发现村里的机耕道已经变成了水泥路,沿街还盖起了不少商住两用的小洋楼。但乡村的空气已大不如从前,噪音也越来越大了,在国哥家二楼邻街的那间房内,此起彼伏的拖拉机声竟使我彻夜难眠。虽然国家早为农民取消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但年轻人外出打工不归,家乡田地出现抛荒,种田的人只剩下了老人和妇女,小河边也失去了往日的欢乐。

在堂哥家里,正和乡亲们聊天时,忽然感觉远处一声轰鸣,我以为发生地震了。堂哥告诉我,这是离我们家三公里外的大洼山上的一家石料厂在放炮。我的心里顿生一种说不出的恐慌和不安。于是偷偷溜出家门,来到了儿时带给我无限快乐的小河边。恰巧遇到了儿时的小伙伴解希马——与我同龄的本家兄弟,也是我儿时心目中的少年闰土。他正呆呆地坐在小河边,见到我竟毫无反应。四旬已过,孑然一身,木讷寡言,俨然成年闰土。

抬头望去,河堤上一群不知名的小孩正在玩耍,他们没有了我们儿时打水漂的小河,只是拿着电动玩具在你追我赶地嬉戏打闹。仰望天空,灰蒙一片,没有一只鸟儿飞过。山林没了,鸟儿没了,魂牵梦萦的小河没了,我的眼中噙满泪水……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去年回故乡料理母亲的后事时,一位在县里工作的同学告诉我说,近几年来县里采取最严厉措施整治生态环境,封闭了损坏生态环境的矿山,关闭了很多家不达标的污染企业,建立起“生态110” 联动执法体系,全面打响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攻坚战……

听到这些消息,我的心里备感欣慰,忽然想出去走走,呼吸一下家乡的空气。家乡的水泥公路已经加宽,不时有小车擦身而过。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田野里的小麦一片翠绿,阵阵微风飘来果园里的花香。

我惊喜地发现,许多外出打工的儿时伙伴已经回到家乡。这不,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本家侄子红斌也回乡准备创业,时不时地向我打听国家政策……

所有这些,无疑构成了小河边最新、最美的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