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到达喀什,热情的主人说这边还有几个小时才会日落,趁这段时间先去看看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在喀什噶尔老城东南部一处黄土高崖上,维吾尔语叫作“阔孜其亚贝希”,汉语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从这个名字可以得知,高台民居曾是一个烧制土陶的地方。几百年前,有一个烧制土陶的手工艺人在这片高崖上发现了一种叫“色格孜”的土,质地细腻,粘性极强,适合烧制陶器,就在这里开设了一个土陶作坊。后来陆续又来了一些土陶艺人,慢慢形成了以土陶烧制为主业的高台民居。土陶制品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碗,盛水的缸,喝茶的壶,以及面盆、脸盆、洗衣盆等,许多生活用具都是土陶烧制的。可以说,高台民居正是在土陶的伴随之下从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
随着时代的脚步,“色格孜”土日渐消耗,刀具制作、皮革加工、花帽绣制,以及铁匠、木匠、缝纫、编织等手工业主涌入,高台民居逐渐发展成为维吾尔族普通劳动者的聚居区。
我们是从高高的东门走进高台民居的,进去后右弯左拐,耳际飘入叮叮当当的敲打刀具声,嗡嗡转动的土织布机声,和悠扬、深情的都塔尔的弹唱……
高台民居地形狭窄,房屋密集,几百年来,城里的居民形成了一种风俗,家族人增加一代,就在祖辈的房子上加盖一层,这样一代一代,没有规划,不用图纸,仅用黄土坯和杨木,建成了一片层层叠叠、密密匝匝、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楼房,其中横跨街巷的过街楼、伸出半边街的半街楼、高悬在十字路口上方的悬空楼等随处可见,完全突破了对称、方正等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地形和空间,既不影响路人通行,也不影响户主居用,看似毫无章法,实则颇具匠心。而这些就地取材、造法简陋甚至看上去危如累卵的房子,却在风雨中挺立了几百年之久,放在世界建筑史上来看,也算得一个奇迹。
更奇的是,在总面积不到半平方公里的小城内,交织着几十条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街巷,初来乍到的人走进高台民居,便像走进了一个硕大的迷宫。据说前几年有两个欧洲人来到高台民居,在里面转到天黑都没转出去,最后还是一位城里的原居民带领他们走了出去。但高台民居的原居民是不会迷路的,他们谙熟街道的特点,据说,铺着长方形砖块的是死胡同,铺着六角形砖的是通道,沿着用六角形砖铺筑的街道走,就可以在高台民居随意出入。
高台民居里的楼房大都比较方正,颜色几乎都是土黄色,门窗上大都有雕花,外形上看着都差不多,加上楼房间距很近,街巷又狭窄崎岖,在其间穿行,很难分辨哪个是独立的居户。
不过,透过哪家敞开的大门,看到的院内情景,会让人眼前一亮,那里面有绿色的植物、绚丽的花草、多彩的装饰、精美的雕梁画栋……独特而又浓郁的西域风情,就藏在这一个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
据主人介绍,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花草,高台民居每家每户的院落内,都种植着大量的草木花卉,院内空地大的栽着桑树、石榴、葡萄、无花果等,空地小的,墙根,窗台、房顶、阁楼平台,到处都摆放着玫瑰、月季花盆。
主人曾走进过高台民居的家里,他说高台民居的室内与土黄色的拙朴外观迥然不同,屋檐、楼梯都有雕刻,墙壁上绘有花纹图案,窗户上是造型别致的花格,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家具上也有精美的雕饰,处处都显得十分考究,再加上有不少家庭本来就是制作挂毯、花帽、刀具的手工艺作坊,可以说,高台民居里每一户人家,都是一个展示维吾尔族文化艺术的殿堂。
据了解,高台民居如今还住有六百多户人家,基本上都是维吾尔族,堪称维吾尔族风情一个最集中的展台,它让人在感受到维吾尔族人民对家园、对生活热爱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高台民居是喀什噶尔的窗口,又是喀什噶尔的魂。
从高台民居出来,主人跟我开玩笑说,我们这边有句俗语,不到喀什等于没来过新疆,不到高台民居等于没来过喀什,恭喜各位到过新疆喀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