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俊的头像

杨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13
分享

东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前世的乡愁。门前的湖泊星罗棋布,如同镶嵌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暇翡翠,波光粼粼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细碎的金光。微风掠过湖面,漾起了一波一波的涟漪,胆大的孩子光着脚丫在岸边戏水、摸河蚌。岸边芦苇丛生,傍晚时分,成群的野鸭在这里驻足,钻进芦苇荡的调皮孩子惊飞了栖息的野鸭。芦苇荡是一个风水宝地,里面藏着很多美味佳肴,轻轻一拔,可以拔出白色的蒿瓜,细细寻觅,可以觅到绿色的菱角,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捡到野鸭蛋。潺潺的流水绕过平缓的山坡,木槿织成一道道篱笆,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攀附其上,在平地上围合出一块块菜畦,园内生机盎然,蔬菜竞相吐着生命的翠绿。

这是今生的回忆。在铜陵史话里,这里被称做“绢纺厂”。除了美玉般的湖泊,成群的绢纺女工也是风景,天性爱美的阿姨们,在胸襟前别上一朵栀子花或是一对白兰花,在厂门口的小路上留下一路芬芳。夏日炎炎,附近的居民喜欢去绢纺厂打汽水,然后咕咚咕咚地灌下去,一个个气泡在嘴里爆炸,再美美地打个嗝。冬日白雪,老少居民拎着澡盆去绢纺厂洗澡,热腾腾的雾气驱散了严寒,那时洗发水刚刚开始取代肥皂,蜂花的牌子非常受大家欢迎,经常一货难求。绢纺厂筹建商业区时,填平了门前的湖泊。填湖的时候,围观的人不少,大多带着惋惜和不舍,但是商业区带来的兴奋很快就冲淡了一切。所谓的商业区虽然只是一幢平房,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早点铺、杂货店……柴米油盐,应有尽有。

这是精神的守护。职工住宅区和绢纺厂只隔着一条马路,我的父辈们是建筑工人,不仅这住宅区,甚至这座城市都是他们一砖一瓦盖就的。那时的房子都是平房,每家习惯在自家的屋前搭建个厨房,厨房周围挖口水井,对各家长辈的称呼都是按照家在这幢房子的排序来的,“X号爸”、“X号妈”显得十分亲切。纯朴敦厚的父辈们日夜忙于兴建这座城市,邻家姐姐就成了启蒙老师。记得当时我很爱吃水豆腐,那时买水豆腐不但要票还要排队,常常天不亮,邻家姐姐就在窗外喊我,然后我们拎着锅,披星戴月去副食品店前排队。做家务也是邻家姐姐教的,从引火烧柴到使用煤气,从淘米洗菜到做饭炒菜……一部成长史,就是一部和邻家姐姐的友谊史。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在父辈们手中脱颖而出,我们自己也住上了高楼。上初中时,我辞别邻家姐姐,搬去火车站附近的新家。新家很时髦,是三层的楼房,一层三户人家,一共两个单元,卫生间在家里,全家从此不再需要跑很远上公共厕所,尤其在寒冷冬夜里。新家位于山坡上,山坡下是一片原野,纵横的田埂把这片原野分割成一块块农田,近郊的菜农在田地里辛勤地劳作着。我喜欢走在田埂上的那种感觉,像是踩着平衡木,在田边既可摘花编草,还能采到野草莓,丝毫没有学业的压力。楼房后面有一条众人踩出来的泥巴路,直通火车站,北京路正在施工当中,轧路机每天轰隆隆地在工地上驶来驶去。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诗一般的豆蔻年华,我行走在求学的路上。背着沉甸甸的行囊,才知长途跋涉的艰辛。那时从长江之南的铜陵到长江之北的合肥,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天不亮就要从铜陵出发,两三个小时的火车之后在芜湖下车,然后穿过这座城市到大轮码头过江,在江那边继续赶火车,一个环节的拖拉就有可能导致当天在车站的留宿。从长江之南的家乡到黄河之北的北京,则要花上两天的时间,从南京转车,在车厢里坐上整整一夜,拥挤的人群、混浊的空气,昏黄的车灯,再加上两条坐肿了的腿,这是我对绿皮火车和长途旅行恐惧的回忆。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再度回到铜陵,家已经由近郊变成城市,门前的原野已经变成“幸福村”,一幢幢别致洋气的楼房拔地而起。人声鼎沸的幸福村大排档成为铜陵餐饮史上的神话,麻辣龙虾加上冰凉扎啤,还有邻家姐姐那不变的情谊,浓缩成我初入社会的感觉。屋后那条踩出来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直通北京路,北京路不但建成并且延伸至东郊。最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在北京路夜市缓缓闲逛,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即使什么也不买,也有一种幸福甜蜜的味道。如今,买水豆腐不再用票也不需要排队,洗发水的品牌让人眼花缭乱,“丰收门”铜雕气派地点缀着“绢纺厂”的道路,大轮码头也被长江大桥所取代,去合肥不再需要从芜湖过江,一天时间也缩短为半天。

一世情缘,似真似幻。我自己的小家也安在“丰收门”这里,邻家姐姐早已陆陆续续搬离平房,住进了高楼大厦,“数丛沙草群鸥散”的旧址上建起了“世界花园”高档住宅区。我的家在鹞山脚下,夏日里山上草木葱茏,山下凉风习习。与以前的家不同之处在于,这几幢楼房是我的兄弟姐妹盖的,其中还有邻家姐姐。左邻右舍都是从小在工地上见惯的叔叔阿姨,在似水流年的过去,他们任劳任怨,用双手托起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即便岁月也未能磨灭他们奉献的精神和意志。二桥飞架南北,长江公铁大桥通车时,高铁早已被我们频频使用,当下去合肥只需要1个小时,去北京只需要6个小时。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改革开放的东风,一年又一年吹绿铜陵山城。位于老火车站的家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被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连绵的冬雨丝毫不能阻挡大家向往新居的热情,大家齐心协力签完协议,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开开心心地各奔前程。也在同一年,我自己位于鹞山脚下的小家,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锃亮的晾衣架、通畅的下水道、崭新的外立面、明亮的楼道间……花草树木给这个老旧小区凭添几分温馨,石桌石凳给这群建筑工人带来几丝风雅,为城市建设奉献了青春的叔叔阿姨们,在花园般的风景里唠着家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