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渤海潮》的头像

《渤海潮》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4/04
分享

老家的喜事

李淑敏

跳出农门30多年,感觉就像一个风筝,无论飞多远飞多高,风筝线的那头儿始终牵系在老家。而让风筝归巢的缘由,大多是老家的红白喜事。无论多么的繁忙,但凡能挤出来时间,都不会辜负来自老家的邀约。

这次回乡是参加堂弟儿子的婚礼。驾车走在八车道的马路上,沿途绿草茵茵繁花绽放,每天忙于工作与事务,不成想春到枝头已十分。借这次回乡参加婚礼,饱览了春天最繁华的盛时景象。

回想30多年前,父母尚在老家居住。周日休息,骑自行车回老家跟父母打理庄稼,如遇下雨天,周一赶回单位上班就是很大的考验。泥泞的十多公里的小路,连推带搡耗尽全力需要一个多小时。三十多年过去了,走在昔日小路扩建的宽敞马路上,悠哉悠哉也就二十分钟的路途,“天堑”变通途,这难道不是我乡亲们的一桩大“喜事”吗?

现在的“老家”已不是旧址,由原来的东胡庄与朱庄子两个自然村,合并建成了颇具特色的东湖小区。西面临近铁路与高速路口,南面是波光粼粼的七星湖,东边是高楼林立的新住宅区域,很多城里人选择在这里安家置业。俺村成了新城的中心地带。

还未进小区大门儿,就听见喜庆的音乐声。穿过高大雄壮的门楼儿,拐过两栋住宅楼,就看到搭建的时尚婚庆典礼台,淘气的孩子们在台上追逐打闹,仿佛穿越时空,儿时的情景再现。一群一伙的人围在一起说笑,或因同学或因有亲友或因有熟人回来,总之,有一个共同的交集凑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旧情。

这时,一个人边招呼边向我走来,我朝来人方向一看,那边是我的发小儿和同学们,来早的人,正围拢在一起说说笑笑,看见我到了,大声亲切地喊着名字。有的同学隔三差五的能够见一面,有的已经十年二十年未见面,都是弃五奔六天命之年的70后,尽管鬓染白发,但人人神采奕奕,当年的土妞打扮洋气,儿时的泥蛋子帅气大方。

改革开放后,老家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再仅仅是读书工作这独木桥,条条大路通罗马,儿时的玩伴昔日同学,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建树,看看停着的那些自家车,就可窥见他们的日子过得该有多么好,老家的生活正如这春日的蓬勃之景象。

到了堂弟的楼上,屋里挤满了人。在农村办喜事就是热闹,一家办喜事,全村都道喜,大家各自忙着手里的活儿,嘴巴也不闲着,插浑唠嗑嬉笑佯骂,洋溢着农村人特有的喜气儿,二大娘说:“热闹地像要架起房盖儿来了。”

看着宽敞明亮装修考究的房子,我发自内心赞叹:“老家的房子真好啊!”堂弟说:“现在家家户户起码两三套三室两厅的房子,有置换的也有买的,结构都差不多。现在我们住的比你们城里住的条件都好,多回来走走看看吧”。

每次回来都要看望我们家族的“活祖宗”四奶奶,长辈们都在东卧室,四奶奶盘腿坐在打造的“炕”上,跟老姑奶奶与婶子大娘们说笑呢,尽管90多岁的高龄,那特有的女高音的穿透力还是一如既往。

“四奶奶,看着您现在这么硬朗的身子板,娶了重孙媳妇等着五世同堂抱玄孙吧,给您老道喜呀”,四奶奶耳不聋眼不花,人逢喜事精神爽,老亲旧友又重聚,高兴得合不拢嘴:“喜事哪是这一桩,你看看咱们前后两个村,哪家娶的媳妇不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老村改制,家家户户置换了新楼,老人们都领退休钱,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多给补贴,生病住院还有农合报销,这样的好事哪件不是喜事?”老姑奶奶接过话茬:“老祖宗要不是年前闹了一场病,气色还要好,就这精神头比我们都强呢,哪像95岁的老人。”四奶奶乐了:“咱村像我这岁数的还有好几个人,听说政府有给百岁老人发“赏钱”的政策,我还等着领钱给你们攒压岁钱呢”,一屋子人哈哈大笑“现在就兑现,您老赶紧发红包”。

农村的婚礼过程与城里的婚礼无二别,唯一不同就是喜宴是大喜棚,亲朋好友乡亲父老在喜棚里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吃喜宴,同时把“精心装扮”的喜公公喜婆婆当成“焦点”,想出各种逗笑的方法闹公婆,把诸多的开心付诸一笑,让如今农村人的幸福在喜庆中彰显。

每一次参加老家的喜事,听到的都是春消息,老家人的日子好了,我们在外的人也由衷高兴。看着昔日的荒芜大洼,渐渐发展成了美丽新村,城乡差别渐渐缩小,环境可与城市媲美,家家生活小康,回来一次,如浴春风,就像在一个充满能量的加油站,让人意气风发鼓胀着干劲儿。每次办完这件喜事,就盼望着下一个喜事的召唤。这种缩短时空拉进与乡梓距离的方式,是老家发出来的最好的请帖。

发表于《渤海潮》2023年第1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