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渴望百福具臻,然而终究难以完美,人生只能臻于至善,抵达心灵至好境界。那么,学会清扫生活之尘,清扫心灵之尘,与自己共臻佳境,品味精彩的人生。
(一)扫尘,使生活环境幽静清雅
与自己共臻佳境,要有一颗清净之心,保持勤奋与进步,清扫生活灰尘。
五一节期间,基于疫情,大家都推了不少约会,居家比较好。宅在家,就要面对家这个环境,看着积累了一些时日的厚衣服,不得不勤快一点,将它们清洗。看着脏乱差的小角落,不得不下定决心,将它们清扫。看着污垢了厚渍的杯盏们,不得不柔情起来,将它们浸泡。将它们清洗一番之后,衣服整洁了,房屋透亮了,杯子美观了。污垢的反面是干净,只要我们清洗灰尘,物品就会趋向“一尘不染”。表面是环境一尘不染,本质上是心地干净的体现。一个人穿着干净得体的衣服,住在干净优美的房屋,喝着一盏干净甘甜的汤水,可想而知,其心境也是通透乐观的。
孜孜不倦,业精于勤,与自己共臻佳境。
《金刚经般若波罗蜜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启迪人们上善若水,应生清净心。六祖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启迪人们空杯以对,应生自在心。作家林清玄说,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它启迪人们柔化自己,应生菩提心。唐高僧虔诚地扫塔,启迪人们修行自己,应生精进心。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在臻于至善的人生路上,让灵魂清香四溢,坚忍,高洁,低调,修养一种清净心的境界。练习着打扫环境,清洗心灵,使精神焕然一新,生活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就是踏实工作,感恩地行走,把爱心化甘泉,清洗生活的灰尘,从而得到一颗清净之心。扫除外物之尘,惠风和畅。
一颗清净之心,则可以看到生活圆融的那一面。
(二)扫尘,使心灵环境纯真无邪
与自己共臻佳境,要有一颗辩证之心,放下偏见与执念,清扫心灵灰尘。
《颜回攫其甄》中,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困缺粮,颜回讨了米煮食,快熟了孔子看到他拿着锅里的一块米团吃着,后来颜回这样答孔子,刚才碳灰飘进锅里这一边,弄脏了米,丟了又不好,就拿起来吃了。孔子若有所思,他一向相信颜回,可还是起了疑虑,导致了误会,产生了主观执念。圣贤如孔子也说了,弟子记住了,知人固不易矣。日常生活中,将心尘清扫一番,心态阳光了,理解增加了,浊气散开了。执念的反面是辩证。只要我们清除掉妄念,心灵就会趋向“真知灼见”。表面上是事情一清二楚,本质上也是心地世事洞明的体现。一个人拥有明朗的精神,宽容的气度,清醒的认知,可想而知,其心境也是高明风雅的。
客观冷静,返璞归真,与自己共臻佳境。
哈佛铜像不是哈佛本人,它启发人们去求证科学和真理。音乐家小泽征尔不怕权威提出乐谱有错误的地方,它启发人们去验证正确和艺术。宋朝苏轼《题西林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启发人们去印证多角度的世界和生活。《山居偈》中说,眼中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它启发人们去靠近无私和豁达。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臻于至善的人生路上,让自己淳朴本真,去伪,去执,去怨,修养一种正知心的境界。练习着修改态度,修正陈旧,使业绩蒸蒸日上,幸福没有什么必然可取的秘诀,就是星星点点,能聪明正直,把诚心化甘泉,沉淀生命的价值,从而得到一颗辩证之心。扫除执迷之“尘”,心灵性慧。
一颗辩证之心,则可以看到世界正确的那一面。
人生渴望五谷丰登,必须保持勤奋进步与客观冷静,人生可以臻于至善,从清扫生活和心灵灰尘开始。一颗清净之心,一颗辩证之心,是至美的生活哲学,是至真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