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秋玲的头像

胡秋玲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4/25
分享

报刊让我健康成长

2016年年底,我从乡镇人社中心调入县居保局办公室工作。刚接触这份工作,年轻的我很迷茫,办公室石主任拿过来一堆报纸对我说,“小胡哇,在办公室工作要多读报多学习,这些报纸上的文章观点鲜明、角度独特、语言简明,远比网络快餐信息厚重的多,它是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精神磁石。”

由此,我开启了读报生涯。《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和《中国劳动保障报》经过慢慢品读,我觉得是那么的亲切可爱,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他坚持高品位、高格调,更具新闻性、可读性、群众性和服务性;再后来,我萌生了更加接近他们的想法:我能不能也写写试试?当我的文章变成铅字在各大报纸上发表时,我是那么的骄傲和自豪;再后来,我养成了制作剪报的习惯,每张剪报还配上自己活泼俏皮的手绘画,我更加喜爱他们了……

报刊教会了我“目平视,贴近群众”。我在“与群众交流多讲土话”这篇文章里讲到,在刚驻村帮扶的那会儿,笔者的朋友一开始水土不服,当他学会了当地‘土话’,沟通交流顺畅了,与村民的‘共同语言’也多了,工作更好开展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牛玉儒同志,做一个没有官架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可亲可学的党员干部。在与群众交流时,要少一些官腔、套话,多一些方言、土话,在群众面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这样的做派只会寒了群众的心、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

报刊教会我“耳洞开,察纳良言”。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更好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清朝郑板桥诗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党员干部,要多听群众疾苦,深入基层,倾听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倾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 即使是骂声,也不能含糊,要从骂声中受到启示,要从骂声中改进工作;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眼中,我们要注意反思,认识不足,改进方法。

报刊让自己“鼻舒展,感时知事”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走近’群众更要‘走进’群众”里讲到:领导干部只有“走进”群众的心中,才能真正摸清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作为民生部门工作的我们,要懂得“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经常与群众进行沟通,真正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期盼什么,努力做到与群众心贴心,及时了解群众的冷暖疾苦,掌握群众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真正让自己的工作接上“地气”、赢得民心。

报刊让我学会了“舌健硕,至淡至淳”。我们经常要与群众打交道,经常会碰到以下服务群众的情景:第一种“大爷,请等一等马上就到你了”第二种“吵什么吵,没看见我正忙着”。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们用以上两种不同的话语会造成怎样的效果呢?在服务群众时,如果端着官架子、操着老爷腔,群众避之不及,甚至会滋生反感与误解,与群众沟通,就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甚至熟练运用“土方言、歇后语”,放缓语速,放低姿态,从语言沟通深入才能到心灵贴近。

每天读报剪报,我渐渐和她们成了朋友,我发现自己的眼 、耳、鼻、舌和轮廓也开始接近它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变成了我喜欢的样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