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宇亦潇潇的头像

不宇亦潇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6/06
分享

“桎梏”与‘情怀’的博弈丨浅谈青春校园剧之“正邪两赋”


       “青春情怀”,一个时下极为流行的词汇,随之产生了许多青春类校园剧,这其中不乏佳品,但也充斥着‘粗制滥造’。有不少作品依旧打着‘青春校园’的名义,来演绎‘偶像人设’,这种‘挂羊头卖狗肉’行为无疑给‘青春校园’四字抹了一层黑。“青春偶像剧”的条条框框依旧在桎梏着‘青春校园剧’的发展,不同观众对‘青春情怀’与‘偶像桎梏’的不同追求,也使得‘桎梏’与‘情怀’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从而导致‘青春剧’的口碑出现极大的两极分化现象。笔者认为:‘桎梏’终究是会被打破的,这既依赖于‘情怀’的引领,也离不开形式上的创新,以及精神上的深度外延。以下便以几部典型的青春剧为例,浅析一下三种打破‘桎梏’的‘秘密武器’。


一、深耕人性精神,广延社会图景

       梁实秋曾说:“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影视剧艺术’作为文学的一种‘别样反映’,自然该以‘深耕人性’为本。“人性是很复杂的 ,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虽然我们无法确保‘人性永久不变’,但我们可以在一个‘人性不变的现阶段’将‘人性精神’发扬光大。

       2017年的一部《你好旧时光》无疑是将‘青春剧’提到了一个“人文情怀”的高度,并提出一种充满乐观旷达的‘青春价值观’。“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难忘青春,在这个时间里,总有一些人,是你避不开的;也总有一些事,是你忘不掉的。基于这种“逝去而惋惜”的心态,使得每个人在成年后,都会回过头来问道:青春是什么?

       作为八月长安“振华三部曲”的开篇,《你好旧时光》无疑是刻画人性最细腻,抒发情怀最深沉,致敬青春最有诚意的作品。青春时光,有着众生相,每一个人都是精彩的;众生眼里,有着旧时光,每段时光都是美好的。剧中多次提到一部书《十七岁不哭》,大家也许不知这其实也是一部于1998年播出的校园青春剧,全剧以一个群像的方式全方位再现了高中那段‘有哭有笑’的时光。而《你好旧时光》对这部老剧的引入,不是要致敬经典,却是在两部剧的对比中探索“鱼和熊掌”的取舍难题。

     《十七岁不哭》展示的是一个自律者选择,体现一种‘放弃是为了得到,受伤才能更坚强’的精神;与此相较之下,《你好旧时光》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圆融境界,是‘守护者选择’,‘接近是为了走远,追随才能事竟成’。从不同的角度和选择向观众传达一种精神:人生的选择没有对错,就看你如何取舍。这无疑是从二剧对比的角度,将青春选择的思想更深的传达给了观众。而深度的思想则需要深度的人性来演绎,才能相得益彰。《你好旧时光》是以一场“主角游戏”来贯穿全剧,从而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整个生活图景,彰显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多种纯粹情感。每个人都是自己那个世界的主角,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抛却了主角光环的特定模式,打造出群像人性的新常态。

       高帅而不高冷,理智而不夺志的林杨;追求荣耀,不甘平凡的楚天阔;‘不想成为,愿能成为’的凌翔茜;‘锲而不舍,舍而可得’的蒋川;一心想成为别人,却差点失去了自己的辛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奔奔;以及永远活在十八岁的米乔、以学生为眼的潘主任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由点到面交织出一幅“全景式青春”图。师生情、亲情、友情交织出的情感元素,深入我们每个人的骨髓。真实的故事,总会令人感同身受;深刻的人性,总能不断引发思考。正如剧中余周周所说:‘爱起来很简单,爱下去却很难,人生的陀螺,总会转回到原点,旧时光,原来他就是旧时温暖我的光。”

     《你好旧时光》的‘光’为青春剧的发展空间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为‘青春情怀’注入了新血液,这似乎给青春剧领域带来了一种‘万事胜意’的美好前景。


二、秉承‘情怀引领’,摆脱‘旧梗’‘俗梗’

      ‘情怀’是‘青春剧’永恒的标杆,而在“青春偶像剧”毫无情怀的‘颜值杀’,率先打出‘情怀杀’的剧集便会如一股清流脱颖而出,从而也将‘情怀杀’一词写进了‘青春剧的史册’。《最好的我们》能在一片‘耿耿余淮’的欢呼声里蒸蒸日上,且在豆瓣上得到‘8.8’的高分,这和率先打出“青春情怀”这张王牌有着极大关系。加之震撼人心宣传曲《耿耿于怀》,使得这部“年轻的电视剧”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仿佛大家又回到了那个回不去的最好的时光中去。

       客观来说,这是一部高品质的单纯的青春校园剧。它把‘青春情怀’精神带回了‘青春剧’领域,也为其后来者铺平了道路,《你好旧时光》便深深得益于‘前剧’的经验。但《最好的我们》却也有着摆脱不掉的“桎梏”,在这部剧上,我们可以看出‘情怀’与‘桎梏’两种新旧力量的激烈‘博弈’。作为同一个系列的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与《旧时光》有着很大的差异。

       第一,梗梗与周周。《最好的我们》全集看下来,虽然有感动,虽然有泪点,但却是全程波澜不惊的,因为他的剧情都是以前的老梗,给人一种“知道下一刻要发生什么”的感觉,这大大减弱了剧情冲突及震撼力。说的抽象点,看《最好的我们》就像看一条线,看《你好旧时光》就像看一个圆。

       第二,全方位与单线路:《你好旧时光》选择了一个面,跳出了学校范围的束缚将亲情、友情、爱情,家庭、学校、社会全都结合起来;而《最好的我们》选择了一个点,锁定在了校园之中,同桌之间,这未免显得视野不够开阔。

       第三,个体与群像:《最好的我们》中只有耿耿余淮令人记忆深刻,其他人则流于形式,完全绿叶。

       第四,深层次与表面化:《旧时光》刻画出来很深的人性与哲理,使得我们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多年后回过头来仍有感悟,而《最好的我们》则是只剩下对当年的回忆,缺少了进一步挖掘。

        第五,虎头与凤尾,先虐后甜,先甜后虐的区别。《最好的我们》结局部分感人至深,令我们感觉到了余淮的沧桑,耿耿的细腻。相比之下,《你好旧时光》则有一种草草收场之感。

     “青春情怀”是青春剧的魂,而人性,剧情则是骨。‘有骨无魂’等同于‘行尸走肉’,‘有魂无骨’等同于‘水中捞月’。要能做到“怀揣情怀,摒弃旧俗”,那青春剧的前途将是不可限量的。

三、打造音画载体,鼓励形式创新

       在青春剧的形式创新上,《以你为名的青春》和《忽而今夏》可称其中的佼佼者。前者的一大创新和引以为豪的亮点便是采用了五月天歌曲做背景乐。引入音乐IP,对青春题材进行新尝试,但可惜的是效果不尽人意。青春题材与怀旧热曲的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情怀共鸣,勾起了一部分人的美好回忆。但凡事‘有利则必有弊’,本来的优势创新,却偏偏成了拖后腿的‘劣势’,这大概是制作方始料未及的。

        由于对怀旧歌曲的过分依赖,使得该剧在剧情设置与人物发掘上极不走心,使人产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感。其实,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核心是剧情与人物,而不是单单靠几首怀旧歌曲就能做到的。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会穿插着背景音乐,有时甚至一集穿插多次,这种方式固然是为了引起共鸣,但也从侧面证明了该剧过于依赖音乐的弊端。该剧以一种“讲故事”的倒叙手法,连贯地将高中、大学以及成年后的时光经历全部串联起来,由于时间跨度的过大,使得每段时光的连接和剧情的连贯,发生散乱和脱节的现象,给人一种凌乱和莫名的感觉。剧中的人物形象难以摆脱传统校园偶像剧的窠臼,单薄而不真实,没有很强的体验感,加之演员们生涩的表演,使得该剧彻底沦为了“为青春而演青春”的“伪青春剧”。

       现在不是那个打着”青春情怀杀”就可以得到好评的时期了,观众早已被一些精品青春剧深深抓住,更何况有《最好的我们》与《你好旧时光》珠玉在前,观众自然而然会拿来比较,一比较便优劣立现,这也是该剧豆瓣分仍在下滑的一大原因。反观《忽而今夏》,以穿插漫画的形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并给予漫画中人物现实的人性,使之能够反映剧中现实人物的情感性格,从而给观众以暗示。在漫画《夏日异闻录》中,万魔法典是力量的象征,而这力量来自不放弃。穿插着的漫画是一个载体,表象承载着二人的书信往来、相知相识,实际指示着整部剧的走向。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其实大家一直混淆了或者说故意忽略一些概念,那就是“青春校园剧”和“青春偶像剧”的区别。“青春校园剧”是真正的“情怀杀”,是通过真实的青春校园生活的再现,加上些理想中颇为美好的因素而引起观众回忆的剧。“青春偶像剧”则是“梦中杀”,是通过不真实或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的校园生活来填补我们青春时期的缺陷与空白,对观众而言,更多的不是切身的青春回忆,而是种“青春童话”,演绎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经历过的青春。而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注意的是:在我们代入羡慕的过程中应该有所体悟和有所借鉴,而非仅仅做了一个花痴的白日梦而已。

结语:

       鲁迅先生曾说过:“批评,批评,世间多少作家,借汝之骂以存。”这句话不惟适用于文学创作,也适用于影视制作。追本溯源,二者都是“人的艺术”,都是‘彰显人性’且又‘服务人性’的艺术形式,要想推动其繁荣发展,则必要及时‘批评指正’,这也许才是“剧评者”应该承担起的责任。这个过程中,我们无需追求‘人人高雅专业’,也无需要求‘偏偏通俗易懂’,“干炒海参”终究是寡淡无味的,而‘一人之有一人之文艺’才是百花齐放的关键。对于打造‘青春品牌’,我们不妨借鉴张恨水“善写美人者”的方式,于“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间,略一点染”,于细节处打造出一个有品质、有思想、有前景的”青春IP’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