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李家村的乡间绿道上,仲夏的风轻拂脸颊,两侧绿油油的秧苗在骄阳下招着小手,像一群列队欢迎的小朋友,轻盈盈,笑嘻嘻,若不是有沟拦着,真想俯下身子摸摸它们的小脑袋。
拐个弯,我们来到“稻虾共富工坊”,虾仔们在沟渠中捉迷藏,看着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生灵,增氧泵欢乐地吐着泡泡,水花飞溅,俨然一幅欣欣然璀璨的田野即时风景图。
在这样和美的自然视阈里,李家村的一幕幕幻灯片似的一帧帧涌上眼帘,特别是近年来村里积极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中坚力量,重拾李家特色“文化”,让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用艺术自上而下浸润陶冶群众,实现了大自然之花与文艺之花并蒂盛放。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李家村的“家”文化。上百张愉快的笑脸,簇拥着一个大大的“家”字,一侧写着“汇聚爱心,传递幸福”,另一侧“人人都在微笑,让快乐成为我们的第一习惯”。心头不由涌上一句话:当一个个小家有了积极的文化,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温度和积极心态,这反过来又会反哺了小家。
李家村,因李家河得名,为海宁早期文化的繁盛之地。村中药师禅寺建于公元五世纪,排行海宁第三寺。杭嘉湖一带,虽然寺院林立,但以供奉药师佛为主的寺院,李家村药师禅寺似乎是唯一的一座。据村干部们介绍,村名虽叫李家,沈姓却是村中第一大姓,分布于小漾里、陶家庄、沈家角等村坊,每个村坊里都蕴藏着大大小小的故事。
据传这一带的沈姓,非同寻常,沈谦《临平记》中记载:海宁、临平、星桥一带,唐宋时期就开始兴起龙王崇拜,而这个龙王,传说是李家村沈家的儿子,明朝手里,临平人每年在临平山的龙洞祭祀龙王,还请沈家的后代来扮演。这说明,李家村是钱塘江北岸龙王信仰的一大发源地。
李家村沈氏,还是书香世家,科第名门,明代出了一个进士(沈淳),两个举人(沈启纲、沈启綖);到了清代,沈令式考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学道,三品大员,管理一省的教育。沈令式的儿子沈子丰,字羽侯,是著名书法家,精于小楷。沈令式的孙子沈广业,康熙年间举人,清初数学家陈訏的女婿。实乃名门望族。
除了沈氏名人,李家村曹氏也相当出彩。顺治年间出过进士,按地方志记载,这个曹姓进士,名林韵,字飞邕,号石庵,官恭城知县。乾隆年间,曹氏还出过兄弟诗人:曹有光、曹有成。曹有成的女儿嫁给德清戴维丁,戴维丁有一个外甥,叫俞鸿渐,住在临平,他的儿子,就是清末国学大师俞曲园。
名人往往出自“家”中,“家”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弘扬、彰显的所有积极品质,无不是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成就事业的根本,好的“家”文化促进着家庭(家族)的团结,形成积极、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它是无形的,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故乡。
走在富含文化底蕴的小村里,耳畔想起视频中村书记费杰铿锵有力的“李家播报”。知道李家村,是在5年前的媒体上,年轻的费杰书记与他的“李家播报”红遍全中国,《人民网:把新闻播报开到村里,把新思想讲进百姓心里》《央广网:浙江海宁“李家播报”把好声音讲进百姓心里》《中国文明网:看试点栏目点赞!听,海宁李家村的“好声音”》《创“李家播报”,用土话唱响文明“好声音”获新华社点赞》等,系列新闻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而来,犹如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照彻心灵。
李家村,原本是杭嘉湖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小村,因为出过人才,所以享誉了一个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庄也平凡无奇了许多年。20年前,村中河道水草遍布,路边随处可见乱拉的布条,村民家门口晒着衣物,杂乱的菜地散养着鸡鸭,村庄内也几乎没有绿化,一切都是农村原始的模样。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2019年习总书记又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两山”理论提出起,李家村便开始了美丽乡村圆梦之路。
以费杰书记为统领的村班子深切感觉到:要转变村风和民风,先得转变工作思路;要做事情,村账户上得有钱。思路明确,马上开干。乘着融杭发展的强劲东风,村里通过参股项目、厂房出租、土地流转等一点点积累资金。开源的同时还注重节流,尽最大可能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项目有了,如何发挥好群众的力量,这个时候早期的“李家播报”成了最好的“工具”,给村民做工作,谈理想也讲实际:“建设的东西是带不走的,建设的过程当中,你们才是主体,我只是掌舵的,关键划桨的还是你们。”“路修到家门口,你是不是出行方便,自己修不得出地花钱?现在国家有政策,能补贴不少。”……
于是,村里的公园建起来了,道路通畅了,绿道和花港也陆续呈现。为了鼓励积极性,其中一个公园建好后起名实践公园,附近村民逢人便说:“这是凝聚人心的展示、文明实践的体现”。老百姓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实现了从“你要”到“我要”的转变。除了一次次说服,坚持不懈地做工作,更重要的是村两委“把老百姓事当事干,干好干实”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服。各项建设搞起来了,深化整治的底色也敞亮了,村庄环境面貌和村民们的精气神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开费杰书记的电脑,可以看到很多他自己制作的PPT,其中“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校”的字眼格外醒目。村里通过整合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常态化开展以宣讲理论政策、组织文化活动、培育文明风尚、开展培训教育、提供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实践活动。
“少年强则国强”,村的发展也同样,李家村把重点文化传输放在年轻的一代上。因为农村青年白天都在外工作,所以村里便利用晚上的“黄金时间”开办夜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夜校每年设置专题学习培训6期,每期学习周期为两个月,每周二、五晚上开班,每班专题课程不少于90分钟。
同时根据主题,安排村民需要的课程表,村民通过“点单式”或“全程式”参加夜校的集体学习。师资队伍方面,李家村联合市家纺协会、海宁电大、许村中心卫生院、许村成校等10家单位与部门,建立“志愿大联盟”,由志愿者当老师,让课程更加丰富。课程都是为本村村民量身定制的,所以村民们习惯用“接地气,实用”来点赞。
随着村民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村里的文化礼堂、邻里中心、家风长廊、文明银行、“垃圾分类”智慧云平台、共富工坊等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村民们的精神补给更足更丰富,对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更稳固。
草木丰美、河湾荡漾,崭新的乡村风貌吸引着年轻一代回乡创业,中国美院毕业的李云杰就是其中之一。他从高中毕业去杭州求学、工作将近20年后,2021年毅然辞去大城市UI设计师(软件界面设计)工作,一份与专业匹配且薪水还算丰厚的工作,回到村里开了一家画室,让村内孩子实现“家门口”的艺术启蒙。
我出生在农村,对于海宁的田间地头,自是有着浓厚的感情,对于当下农村的发展,满怀喜悦与期望。曾经在华丰村工作了十七年,主要任务是编辑村报,每月2期,每一期都呈送中央农办、中央政策研究室和省市各级主要领导。那些年华丰村里的每一丝变化都了如指掌。不论是李家村,还是华丰村,都是潮城大地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用大半天时间在李家村丈量了脚下这片土地,收获颇多,感触也多,沉甸甸的是村里的发展和飘着墨香的《璀璨李家》。在村干部的带领和介绍下,对于李家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2023年李家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62万元。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景区村庄、浙江省农村引领型社区等。相关工作也曾多次刊登在央视、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上。最耀眼的是2019年10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调研了李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详细了解并高度肯定了李家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诸多荣誉的背后,是李家人实实在在的智慧和付出。
“潮乡有李·家和共富”“掇菁撷华·人寿年丰”——新时代杭嘉湖平原上,一个个村庄星星点点,日新月异;一本本村志、一首首村歌如雨后春笋,传唱吟诵着村庄的发展与巨变。不管哪种形式,都反映着一个村的文化积淀与当下的崇文理念。
百人马面裙走秀、漫画大赛签约……李家村2024首届文化艺术节上,“书韵传家”“我们李家村”《璀璨李家》《我从李家河走来》逐一上线,诗朗诵、越剧表演、汉服剑舞等多形式“艺趣李家”。另外,太极拳、瑜伽、排舞、绘画、足球……培训班一个接一个,李家村的文体活动热闹非凡,感染和影响着2.3平方公里上3000多大大小小的人。
线下互动精彩纷呈,线上传播亦如火如荼。李家村通过微信公众号、农户广播和村里自主研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APP等实现线下线上同步传播,全方位无死角传递着乡村“好声音”,让村民的每一天都不缺少文化的滋养。
面对蒸蒸日上的李家村,书记费杰说:“心中有家,才会事事想家。当大家把村里事当成家里事,我们的‘家’文化才算真正走进人心,我们村才能成为无比温馨的大家庭。”
李家村,临近钱塘江,天生就是大气象。仲夏时节,695户村民沐浴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时代,手捧《璀璨李家》,畅想着幸福未来。璀璨星河里流淌出“共富”之光,幸福,喜乐,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