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云强的头像

白云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8/18
分享

祭屈子

晨时,我溯江而上,去寻找已故的忠魂。

日出东山,朝霞投于江上,江水泛过金色的光,荡起一朵朵的浪花。

我立在舟头,望着两岸峻峭的崖壁、漫山的密林,耳边传来一个凝重的声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要寻找的亡灵,是屈原。

屈原是战国楚国人,他在朝为官,一生立志家国,却遭他人排挤,后被流放。楚国郢都被秦攻破后,他自投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他还是一位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风,其作品被名为“楚辞”,他也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舟入湘江,我想起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屈原一生正直,品性高洁,只是时逢诸侯争雄,他的忠诚反而成了弱点。悲愤之余,他将自己的激情化为辞赋,以诗明志,于是便有了《九章》中的《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而在秦破都城郢后,屈原又写下《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不久,他投身汨罗江。

一百年后,东汉的贾谊被贬长沙,渡湘水,忆起屈子,感叹中作《吊屈原赋》: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此赋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同情,也流露出对自己被贬的愤慨。

《吊屈原赋》被认为是吊唁屈子的首作,此后的历代文人大家也有吊唁诗词,如李白写《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写《祠南夕望》: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而苏轼的《屈原庙赋》更是被认为既有楚辞之风,又有太傅(贾谊)之叹。

赋中写道: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此赋讲述了作者造访屈原故居的所见所感,刻画了屈原孤愤、彷徨和绝望的心态,也借此表达了自己不屈服于现实,仍心存希望的感悟。

午时,舟行近汨罗江。

我仍立在舟头,此时艳阳高照,万缕光线洒在江面上,波光潋滟。

这一日,是端午。

眼前已不见了群山环绕,在两岸的田间地头,农夫正在忙着收割春麦,麦浪随风起伏,一派富足的气象。

又想起苏轼,他在赴汴梁的途中,路过忠州南宾,无意间看到山上建有屈原塔,他深有感慨,写下《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投饭救饥渴,这里的“饭”指的就是粽子。

粽子,也是粽籺,用箬叶(南方)或芦苇叶(北方)包裹糯米制成,外形多为尖角状,也可加肉或豆沙等馅。

据传,粽子在春秋战国前就有,主要用来祭祀祖先,到了晋朝渐渐成为民间食物。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若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棘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从那时起,粽子便与屈原有了渊源。

苏轼在《屈原塔》中还写道:遗风成竞渡……

竞渡,就是赛龙舟。

南朝梁宗懔写《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檝以拯之。

白居易也有诗《竞渡》,文指屈原: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黄昏时分,我驶入汨罗江。

四周山峦叠嶂、茂竹修林。余霞落入林间,又照在江面上。

江上,一只小舟溯流而行,我立于舟头。

舟为箬叶,我为米。

行于江上为龙舟,投入江中为粽子。

皆为祭屈子。

注:此文刊于《桂林日报》(荔浦专刊)2024年6月1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