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初,徐霞客游历滇地(云南),因长年行路,两足俱废,当地官府用车舟将其送回老家江阴。江阴县官前往探望,问:何苦来哉。徐霞客答: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徐侠的祖上有个名人,叫徐霞客。
徐霞客自幼好学,尤其钟情地经图志,少年时便立下“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大志徐侠的手上也有这本奇书。
这天,他盯着《山海经》研究了大半天,其中那句“海内昆仑之虚”引起了他的注意,脑子里跳出一个被人谈及了数百年的问题——祖上的徐霞客到底有没有去过昆仑山?向。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岁出头的徐霞客开始游历,前后历时三十多年,足迹遍布当时大明境内的大部分地区。
而让徐霞客走上行游之路的,传是那部上古奇书《山海经》。
他呆呆地想着,一时间,他的思绪与这座被中华民族称为“龙脉之祖”的“万山之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山海经》中写道:“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徐侠知道,自古关于昆仑的神话传说有很多,春秋时屈原就在《楚辞》中写下“昆仑悬圃,其尻安在”的存疑之问,汉代《淮南子》也写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徐侠决定独闯昆仑丘。
他想,不管祖上的那位大旅行家有没有走过昆仑之丘,他倒有一个强烈的预感——在巍巍的昆仑山中,一定有古文典籍没有记载,也或者被历朝历代刻意掩去的景象——像汉朝的戴圣在《礼记·礼运》中写的“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现实中只剩下了龟。或许是亿万年来自然万物中从未有过麒麟、凤凰和龙,也或许是它们一直隐藏在大山深渊中,从不以真身示人,渐渐地便被文人墨客意象化,更被帝王们抬到了象征皇权的高度,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被人崇拜了数千年。
汉朝名士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也有书:“昆仑,上通璇玑,即北斗星……是以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
徐侠有一个很奇怪的念头——这个天柱很可能就是一把能揭开万物溯源、昭示未来世界的钥匙。
夜深了,徐侠找了一个避风的山凹子躺下,很快就睡着了。
半夜起风了,一阵紧似一阵,隐约传来几声奇妙的声音,粗粗听去,不像是野兽的叫声,倒像是天籁之音,悠远绵长,透着一份不问红尘却入凡间的秘意。
徐侠睁开眼睛,见不远处浅光流溢,仿若几抹月色。他翻身起来,挑眼望去,顿时呆住了。
星空下,山峦蜿蜒叠嶂,如一卷纸墨,透着极致的画意。不远处的壁崖深谷间,一团光影在半空中柔步慢舞、分合交融,一时如莲花盛开,一时又化蝶双飞,仿佛海市蜃楼、梦幻云境一般。
徐侠已不知自己身处何地,就看见那团光影瞬间收成了细长的线束,似一把长剑直落山渊。同时,渊底光芒骤起、浓雾升腾,似天上仙界。伴着轻音雅乐,一条金龙从渊底跃出,半身后是一只彩凤随行。
龙吟凤鸣!
徐侠被愣在了原地,惊讶间,眼前的升龙翔凤已经合成了一个玉盘状,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翔凤展翅翘尾,举目凝龙,盘中明珠璀璨,一幅龙凤情深。随之又有轻乐传入他的耳中,空远绕谷,却清晰洗耳:
“昆仑之虚,华夏地域之源、炎黄子民之溯。上下五千年春秋,江河流长、沧海桑田,于寰宇间如白驹之过隙,成就东方古国厚载文明。往时今朝,皆得之于山川之力、人本之智。欲知未来之像,待见苍龙飞天、凤凰涅槃时。”
音落间,玉盘旋转、龙凤飞绕。分秒之后,盘已绽放如莲,莲叶摇展,升龙翔凤开始渐隐渐现,如一团袅袅轻烟,消弭于空中。再望,星辰银河依旧,山谷群峰重新归于静寂。
徐侠很久没有缓过神来,他就像一尊石像立在山崖边,凝望天际外、遐想宇宙间;又仿佛成仙立佛,与龙凤同行,跨越时空束缚,自此升华于无形的境界中。
徐侠还在山川河谷间独自穿行,一路上,他总感觉身边有个人——他一身布衣,头带远游冠,肩挑行李,坚毅地走在风雪之中。
后记: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清军血屠江阴城。徐家遭难,徐霞客的长子徐屺、侄子徐亮工等二十多人被杀。《徐霞客游记》原稿也被毁,抄本不见踪影。
其幼子李寄(因母另嫁李氏)在外抗清,知江阴百姓和徐家蒙难,绝食被乡人救回,后隐居山野,潜心整理《徐霞客游记》。
李寄很早也有学其父远游秦中,射猎贺兰太白的想法,后在好友的资助下成行,其行历虽不及其父,但也留下不少诗作,多收录于《昆仑山樵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