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去大西北,一路上,除了壮美河山,印象最深的,就是夜空中的满天星星。
那天从玉门关出来,已是晚上8点多,但天还是亮的。
行驶在西去的路上,眼前是茫茫的戈壁滩,一阵风吹过,飞沙走石,苍凉千百年。
后视镜里,一轮夕阳挂在天地之间,万道金光漫射,日跃霞飞,美不胜收。
想起唐王维所作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西汉时,汉武帝遣张骞西行,凿空西域。又令霍去病征伐匈奴,开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
两关之一是玉门关。
还是唐朝诗人,王昌龄作《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的苍凉、将士的壮志,写出的是家国天下。
王昌龄是大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还有一首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写尽了近千年的塞外边关,为家、为国,也为自己。
除了王昌龄,还有岑参、高适、王之涣,他们的边塞诗既写景,也写人。景是苍茫的景,人是悲情的人,读后让人心酸,但字里行间,似乎又有一番前赴后继的豪情。
现在想来,在那个“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作《从军行》)的入世心态下,似乎谁都在期冀自己能够戍边以高勋、衣锦再还乡。
于是,千里边塞、万里西域便成了唐音的代表。
唐司空曙就写下《贼平后送人北归》: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关前,风吹月移。一袭孤影纵马驰骋,扬起千层沙。关外是西域,关内是故土。往前走,是君臣大义;往后看,是妻盼子望。两难时,唯有笔下的诗词,可以解心愁。
天终于黑了。
车前,车灯打出的灯光照着前行的路,仿佛两盏指引归家的灯。窗外一片漆黑,偶尔有车迎面驶来,耀眼的光线直入眼帘。光亮中,似乎有一个身影,着行衣、持佩剑,牵马而立。不远处,是一座高大的城门,门上写着“玉门关”。
正遐想,耳边传来妻儿几乎异口同声的话:快看,全是星星!
我下意识地点了一下刹车,侧目望向车外……
夜空中,繁星点点,仿佛城里的万家灯火,一片阑珊。
快停车!快停车!妻子连声叫道,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多星星了!
我也没见过,妈妈,你在哪里见过?孩子问。
小时候,妻子很是遗憾地说,现在是看不到了。
现在的城里,夜空就是一抹黑色,已看不到几颗星星。而小时候,不论在哪里,抬头仰望,就是月色皎洁、星辰闪烁,一线银河若隐若现,仿若一树的梨花盛开,照耀了整个夜晚。
停下车,站在路边。天幕辽阔,像极了一湾浓墨。苍穹之下,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一时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想起曹操的四言诗《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刻,虽身处关外戈壁,却感觉东临碣石,眼前的星河似浩瀚的大海,广袤无垠。
玉门关外,曾经也是有水的。
那就是疏勒河。疏勒河,古名籍端水,意“多水”。曾经,河过玉门关,再入罗布泊,水面川流不息、岸边绿草如茵,水丰草美,牛羊成群。
西汉时在河边建河仓城,称“大方盘城”,是两汉及魏晋时期的关外粮仓,距玉门关(小方盘城)十余公里。
拿出相机,支好三脚架,调整参数,然后和妻儿站在镜头前,按下了快门线,等着星河入镜。
此刻,想起了元朝诗人唐珙(温如)的诗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此诗虽是元朝诗句,却是满满的盛唐风韵。
怀古通今,如今,也是盛世。
身处繁华都市,眼前车水马龙、人潮涌动。
仰望夜空,不见星光,有些失落,又想起关外的璀璨夜空。
人未动,心已远。待他日,再走河西,出两关,看星河。
注:此文刊于《西安日报》(副刊《西岳》)2024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