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醉卧溪边石的头像

醉卧溪边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7
分享

喝茶

童孩时,还没喝茶的概念。

牵着父亲的衣角去谢家街上,有时也跟着去喝茶吃酒,但大人们最多的是说事聊天,好像心思不在茶和酒本身。扯了半天,常常连泡子都没吹一下,就又走了。

常常是渴了,在家的,用瓜㼼在缸子里舀半㼼凉水,咕嘟咕嘟,一仰脖子,手胡乱地抹下嘴角的水珠,爽极了;如果在外,见到沟渠什么的,找个能稳脚够得着水的地方,按老人的教的方法,先轻轻荡开水面的浮尘污质,双手撮形捧水,头嘴前伸,一股清凉也爽透了口、肺、胃和心。

那时能喝上茶开水等饮料的,有这几种情况:一是农忙收小麦插秧收稻谷时。天气特别炎热,生产队怕人们中暑,就找了点紫苏艾草和着点苦丁茶,熬成大锅汤,放在田边地角。劳动的人渴了,就去舀上半勺咕隆咕隆地喝下去,止渴清热解暑;二是有客人到家了,主人家通常是要烧点开水招待客人的。稍宽裕些的,就会把开水盛在暖水瓶里(俗称温水瓶),然后倒在搪瓷盅里让客人喝;没条件的,就只好在锅里烧开,拿个碗来,盛上开水,递给客人喝。客人怕麻烦的,见主人要动火烟,急忙阻止到:“不用麻烦了,就喝缸子里的吧。”说罢,走到缸边,拿起瓜㼼,舀起来就喝。至于米汤这原本常见的饮料,当时粮食的匮乏,也是稀缺物。据说有个领导下来了解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大队即派当地生活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去接待。那主人随即去烧开水让领导喝。谁知这领导却要喝米汤。大队领导找了好半天,也没找到一家能有米汤喝的。那时,粮食普遍奇缺,能吃上干饭有米汤喝的,除非是有客人来或病人想过干饭瘾。借此这上面领导知道了这地方老百姓日子难过。

后来人们有了经商的意识,就在路边树荫下,或撑把遮阳伞,简陋点的,就用木棍竹竿绑个支架,上面用塑料薄膜磷矿粉包装袋盖上,摆上个小方桌,桌上放个瓷盆,盆里装满凉水(大多就是井水,极少烧沸了的)水里调点红红绿绿的色素,用再放点糖精勾兑稍微有点甜味,盆的旁边再放几个十来个高矮大小不一的杯子。讲究的是些玻璃杯,普通点的就是瓷盅。守摊的通常是小女孩或老太婆。匆忙赶路或骑着自行车搭着重货的路过这,大多要停下来,买杯水喝。小杯的,两分钱,摊主狠心一点的收三分;杯子大点的,就收五分。喝了水,抹下嘴巴,不是特别匆忙的,可以在棚内伞下歇歇乘凉,与卖水的东家长西家短说会儿话。摊主也可以把手里的篾片扇或蒲荷扇递给满头大汗的路人扇上一阵子,路人自然是笑嘻嘻地连声道谢;急于赶路的,咕噜咕噜喝完,嘴一抹,又冲进烈阳走了。

稍后,摊主在水杯旁边有摆了几瓶柠檬色,浅绿色,白色的碳酸饮料(俗称汽水)。阔绰点的路人,掏出三毛五角的,喝上一瓶,气泡在喉咙打个转,然后打个嗝,从心至肺的清凉爽快:是比喝调出来的糖精水舒服多了!

当然喝这汽水也是个奢侈的事。记得一次我和妻挑小麦到谢家粮站去上公粮。同行的还有一个邻居刘姓妇女。他丈夫是个在凉山一地吃国家粮的干部,尽管她比很多人劳累得多,但经济上却让大家非常羡慕。到了粮站,等着粮站工作人员来根据粮食干湿颗粒饱满度来评审等级及称量入库的人黑压压地排了一大院坝。时值下午三点过,太阳火辣辣的烤着露天等候的人们。想到树荫或太阳晒不到的屋檐下躲下烈阳,又怕刚离开,前面好容易移动点出来的位置被人卡进,这样就不知道要等到驴年马月自己的粮食才能入进粮仓。所以不得不在烈日下接受太阳的炙烤。粮站为交粮者准备的开水桶早已干得泛热光,我们都渴得嗓子直冒烟。那邻居刘大嫂才去买了瓶汽水过来,拧开瓶盖,对准瓶口,你喝一口,只用手抹了下瓶口,又递给我喝一口,再传到妻手。那爽快的情景,是几十年后都再也未出现过的。

80年吧,我开始到我们大队学校代课了。我是口头表达不怎么擅长的人,上课一下子接连不断地说那么多话,嗓子真的受不了。一下课,我就对一年轻漂亮的女同事感叹说:“唉,要是有口开水喝多好啊!”

那美女同事柔情地一笑,满是憧憬地说:“好好复习考试吧,你考上大学了,那是上课肯定有开水喝的”(那时我正在边上课,边复习准备参加高考)我听罢,大有深陷绝境而忽逢桃花源之慨:为上课下来有开水喝,拼命!奋斗!

几年后,终于考上了井研师范学校,可以脱下农袍吃皇粮了!真的是驰然而卧,欣然而醒。此非如我体质孱弱而有饱经繁重体力劳作者是无法想象和体会到的。这时,学校已能基本能保证学生有水用,有开水喝了。我已逐渐养成了早晨泡茶喝的习惯,当然是不敢讲究茶的品质的,仅知道茶有花茶素茶之别,茶的作用就是止渴,喝时都是牛饮状。至于说品、悟,茶道,不说去了解体验,连听也未曾听说过。我的唯一茶具,就是当兵时部队发给的草绿色瓷盅。最早是在市场上买一两最廉价的茶叶用厚纸包着放在课桌抽屉里,早晨起来泡茶时,理开纸包,伸出拇指食指捻起几片(粒)茶叶放在瓷盅里,冲上开水,便谓之泡茶。放在课桌上。口干舌燥时,喝上几口,颇是惬意。同县的曾氏同学和我读师范一直坐第一方,后面两个女同学都是犍为的。这三个同学看喝得那么享受,不时也端起茶盅饮上几口。

因我们学校大多是民办教师考去读书,读书的目的就是把“泥巴饭碗”变成铁饭碗,因此我们这类学生组成的班级称为民师班,而由中学生考去组成的班谓之普通班。民师班的学生大多是拖家带口的,学校领导鉴于此,也很人性化,每隔一个月,最多两月,就放假三到五天让大家回去与家人相聚,这就称之为归宿假。第一次归宿家后。同方的曾同学把他的铁质圆筒茶叶盒带来,代替了厚纸包。犍为的毕同学说他们那的青溪盛产茶叶,且闻名遐迩,她说顺便带点过来。她来时,就已经带了一大包约二两碎茶过来装在了那铁质茶叶盒里。问及价格,说是五元一斤。听后,大家都感到好奢侈好有档次哦!这样,茶叶茶盅仍然由我保管,泡茶依然由我负责,(我喝茶的瘾比他们所有人都大),只是泡好后茶盅就放在了后面那个女同学的桌上了。前面的渴了,转过身端过来喝了又放回原位;后面的渴了,直接端着喝,彼此都很方便。

这独特的喝茶方式,就一直持续到两年后毕业离开学校。也让班上所有同学艳羡了两年。

再后来,逐步知道了茶的功能作用,止渴生津仅是其中之一。茶叶也不仅是素茶花茶那么单调。

上个世纪90年代,96级的一学生春节前看望我,她知道我有喝茶的嗜好:上课啥都可以不带,但茶盅是必须要拿在手里的。茶盅往讲台一放,心里就踏实了!这也许是学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吧。这学生就专程给我买了副宜兴紫砂壶茶具送给我。说句不怕人笑话的话,虽说我喜爱喝茶,但对茶具,泡功夫茶之类的,还是完全的白痴。既不知这套茶具价值多少,也不知怎么用,也就一直闲置在那。只是有时有意无意地要向同事炫耀一下:学生给我送了套宜兴的紫砂壶。

不久,同事老邓从家里带来了两包铁观音到学校,指定我回家把那紫砂壶带到办公室。当着办公室的所有同事的面,演示泡茶的工序,让大家都开了眼界。他把茶盘茶托都放在阔大的办公桌上,取出紫褐色的茶壶,镊子夹出圆筒形和碗形的小茶盅各五个;再取出稍大点的三个碗形茶盅,接着先用开水将所有的茶具都冲个遍,把所有烫过的水都倒掉;然后拿出茶叶,撕开叶袋纸,在茶壶里放入茶叶,冲入滚烫的开水,盖上壶盖。袅袅烟雾随壶嘴顷刻弥漫了办公室,大家使劲吸了一口气:嗯,真香!随即,又将壶里泡好的淡黄绿色茶水分倒进所有茶杯,倒掉;再泡,再倒;直到第三遍,这才把分倒在茶杯的茶水让大家端起来,先是端详一下,再是放在鼻下使劲吸口气,然后再小呷一口,口腔里回味一下。醇香瞬间充溢口腔,直达五脏六腑,顿时陶然飘然。最后再将温润如玉清香似兰的茶汤一饮而尽,一种从未有过的畅快清爽透彻心脾,通体的欣然醉然几欲作仙。接着又把即将喝干的茶水冲泡,分盛分饮,饮到寡味为止,大家这才陶然而别。他把所剩的另一包送给了我,作为带茶具来的奖赏,我当然不敢那么奢侈,这小包足让我品尝了一个多星期,我也过足了喝铁观音瘾。

不久,我又买了一套紫砂壶的茶具,几包铁观音,想到父亲一辈子辛苦,就拿回家让老人也享受享受,洋盘洋盘。父亲拿到,眼睛笑得弯弯的。我 再回家 时 , 却在鸡笼下边那发现有两只满是污垢的紫色茶杯,心里就有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急忙拾起,问及。父亲笑呵呵地摆着手:“你那茶没还没我这十来元的经泡,摻两次水就没味道了。你那啥茶杯啊?一杯喝完都不抵事。拿来给鸡装水正合适。”听完,我哭笑不得,一阵心疼。不过,父亲他高兴就好!

后来,老邓又带来了普洱老茶,告诉说这是发酵茶。看他从纸包里捏出几片黑黢黢连叶带杆的东西出来,放在白瓷盅里,大家都不怎么为然。这东西看到就不怎么舒服,想来也不咋的。待他把开水倒进茶盅泡了一会儿,一股从来没有过的醇香随水气飘过,看茶汤,澄黄清澈,好奇地抿一口,满齿唇香。他有些得意地告诉说,这茶的独特之处在于耐泡耐冲,一般都不喝隔夜茶,要馊,喝了有伤肠胃。但这普洱茶却不怕,哪怕就是炎热的夏天,隔上三天两天的,茶没馊味,照样能喝。对于当时大家还停留在喝花茶素茶青山绿水茶来说,的确也是耳目一新。

临了,他依然抠了点用纸包上送给我,我依然每天早晨泡茶时,放那么一点点,也能喝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

大约是07年吧,一同学要我帮他整理个彭祖养生文化的资料,江口桥楼子又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的茶肆,自然要涉及茶文化。查阅了相关资料翻阅了有关书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出这茶这个文化内涵太丰富太神奇了!

茶原产于中国,茶圣陆羽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华阳国志.蜀志》说:“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南安即今之乐山,武阳即为彭山。)可见茶源于中国,我们这带,饮茶历史悠久。

相传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是为药用。西周曾为祭品,春秋鲜茶叶被作菜食。秦汉《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解渴生津提神之用,业已认识。

茶道同样发源于中国,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融为一体,其精神可用“和、敬、清、寂”来概括:和,心态和谐和悦;敬,待人纯洁诚实;清,室环境清净典雅。寂,饮茶时神静心寂。

日本把中国的茶道带回,进行了一番的改造和发展,把这四字归纳为四谛四则四规:和则主客和气和谐;敬则相互承认尊重,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则人、茶具、环境得清净清爽;寂则整个喝茶过程中安静,庄重严肃,无声而茶,无声而别。

自然要说到“禅茶一味了”了。茶与佛教关系最为密切。其一曰苦。

佛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之不得苦等等。茶亦苦,《本草纲目》云:“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茶苦后甘甜,与佛之参破苦谛,剔却妄念,求得心理平衡,以达养生保健长寿之目的也是异曲同工。

其二曰静

茶道之静以求心斋坐忘,涤除妄念杂思。佛求坐禅静心静神,亦是修身养性共同之处。

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说“茶之本不过烧水泡茶”。一叶知秋,一茶一坐一世界,平凡之处体悟深邃的人生哲理。

佛茶相同也。人,无论其富贵贫贱,无论相貌美丑,是男是女,无非就是生老病死,赤条条来,光溜溜去,去时有的连挥一挥衣袖都来不及,更毋论要带走任何云彩了。大道至简,简单平凡人快乐!有人很累,贪婪、为名利所困,事情看得过分复杂使然也。

四曰放

人何为苦恼?难以放下。佛欲让人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放下了,看山青绿,看水清澈,看天云淡风轻,看花绚丽多彩。茶亦如此。沉浮荣辱,一切尽在茶杯水中。偷得半日清闲,放下手里一切工作,煮茶洗杯热杯泡茶,看茶叶在滚烫的水里渐浮且沉,袅袅水烟散发清香,端起茶杯看汤,品味,回味,再放下茶杯,再回味!人生快慰莫过于此,世间烦恼苦闷爱恨情仇,不也随之烟消云散?

茶亦为道。茶更与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实、重生、贵生、养生互为表里。在茶人眼里,茶人合一,月有情,山有意,风有趣,云有义。东坡有诗曰

仙山灵雨湿行云,

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

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诗里的尊人、贵生、坐忘、无己不正是茶道为一最贴切的明证?

现在,喝茶饮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客人来了,亲手把盏泡茶,那是礼遇。

外出旅游观光,带盒龙井,铁观音,带几饼普洱,送给亲朋好友,那馈送者和受送者,都满脸的泛光。

走,喝茶去!邀请者被请者都是儒雅之人。

摆套茶具,放几听(盒饼)茶于客厅显眼处,书房里,那是品位:茶亦醉人何须酒,书也飘香不必花。

茶亦人生,人生如茶。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沉浮,拿起放下,酸甜苦辣咸中最后归结为静寂。自然有人讲究茶叶茶具茶水乃至环境品质品味,有人却是茶不在茶,适意则行。茶终归是茶,人,终归是归为泥尘。重要的是快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