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文龙的头像

曹文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4
分享

老张的面粉店

张氏面坊在杭村街道上已经营多年,是一家老字号面店,店里有面粉、各种挂面、各种湿面,以及各种饺皮,面坊生意一直红红火火,经久不衰。随着面店生意的火暴,在杭村街道上,也逐渐增加了几家面坊,由于面坊之间的竞争,价格不但实惠,而且面食质量可靠,一直深受顾客青睐。

张氏面坊的前生叫老张面店,是杭村张六伢看到街上竟没有一家面坊,需要面食材料的顾客都纷纷议论,说若大一个杭村街道,就是没有一家面店,让百姓为吃饱饭而苦不堪言。当时,张六伢一家五口人,都生活在杭村这条街道上。面积有两间门面房,地理位置处于杭村街道中心,街道对面又是云鹤小学,来往的顾客特别热闹,尤其是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也络绎不绝,经常有人打听街道上有无面坊,当得知没有面店后,都无奈地摇头叹息了一下,张六伢是个精明的人,以前为了生活,摆过地摊,做过小买卖,由于生活不稳定,最后放弃了摆摊,如今,靠着一身力气,在街道上做起了装卸工,虽说苦点累点,但能养活全家。

当张六伢看到开面坊是个商机时,心里就已下定决心,哪怕向亲戚朋友借钱,也得把面坊店开起来。说干就干,张六伢果真东拼西凑,借了一部分钱,买回来一台制面机,就是加工面条的机器,同时,有了面条机,省去了很多人工劳动的环节。一台制面机,解决了面条和饺皮的加工,以前,每家每户,吃面都是用擀面杖先擀成面饼,然后,用菜刀把面饼切成面条状,或切成方形饺皮,在我们南方,吃上一回面食很稀奇,而且,制面过程费时费力,有时真正吃上一顿饺子时,已是满头大汗,可见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上一顿面食,都需要一场很大的体力劳动。

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体力劳动,也逐渐被机器代替时,张六伢就赶上了那个年代,把制面机买到店里,便挂起了老张面店的招牌,开始了面店上的各种生意。那时,农民可以用小麦换取面粉,根据人的口味,加工成各种挂面和湿面,若是喜欢吃饺子时,可根据顾客需要,加工成方形或圆形饺皮,让顾客一饱口福。

为了把生意做细,张六伢让农户把小麦换取面粉后,可以存放在面店,每次当农户要吃面食时,以记账的方式,来面坊提取面食的重量,提多少,就在账本上减去多少,直到吃完全部的重量,这一方法,吸引了大批农户,不但随时能吃上新鲜的面粉,还不必为面粉生虫而烦恼,把面粉都存在面坊,吃多少提多少,吃完为止,而且,还可以以面粉数量,换购其他面食材料,只要补上便宜的加工费就行了。

记得在我小时候,每到双休日,三五个小孩,约好一起去麦田拣麦穗,当时,由于贫穷,每个小孩基本上都没有零花钱,必须靠自己,以出卖自己微弱的体力,来换得一点买零食的零花钱。我们经常跟在大人的后面,把收割后的麦田,重新查找一遍,捡拾掉落麦田里的麦穗,把麦穗集中在一起,用草绳一捆捆扎紧,然后用肩扛手抱的方式,跑进零食店,把麦穗卖给了店主,再根据获得的价钱,换取同等的零食,直到把小肚子慢慢填饱,吃饱后,一帮小孩又做起了游戏,或相互打闹嬉戏着,那年代,我们似乎就是一群没心没肺,没烦没愁的屁小孩。

还有大一点的孩子,却并没我们想得这么简单,而是把麦穗送到老张面店,换得了等价的面条,无论是湿面还是挂面,可以让全家人吃上好几天,看着大人小孩都吃着我换来的粮食,心里不但有了满足感,还为自己的劳动带来了一种幸福的成就感,就想到能为家庭分担了一些生活压力,而变得强大起来,那个时候,感觉自己成长得特别快,就已经是个为了家庭,解决温饱的大人了。

张六伢每天都重复着劳动,早晨吃完早餐,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首先往搅拌机内倒入一天需要的面粉,经过机器和面,捏成面团后,放入制面机,让面团缓缓滚进滚轴,当面团被压扁,变成一条长长薄薄的面皮后,接着,把面皮围成圆筒,放置于案板,用菜刀切成需要的饺皮,也可以把圆筒面皮,放入带有齿轮的滚轴,让面皮滚出后,变成了条条粗细均匀的面条,这时候,可以把湿面条放置一边,等待顾客需求,也可用竹棍,挑起湿面,一串串晾晒在通风干燥处,等通风晾干后,用刀切成长度均匀的挂面,并用包装纸把面条包裹成筒状,再投入市场,进行销售。

老张面店加工成品后,得到了农户们的一致好评,都说老张面店加工的饺皮,皮薄而有韧劲,饺皮所包裹的肉馅,不但紧实,而且富有张力,不易破损,让整个饺子,放入齿尖上,不但嫩滑,而又有咬劲,让人咀嚼后,满齿留香,回味无穷。

当面皮通过机器加工成挂面和湿面时,面条丝滑而富有弹性,给顾客买回做煮面时,稍加热煮沸腾后,便可出锅,用竹筷挑面条时,柔韧而有弹力,送入口中,便可一口吸入肠胃,顿感丝滑柔嫩,清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当老张把湿面整齐切断后,晾晒于通风阴凉处,当水份晾干后,就成了粗细均匀,口感爽滑的各种挂面。挂面也分成粗细不等的规格,来适应顾客不同的口味,每年夏季,是老张面店最忙的时候,农户都排着长队,把自己丰收来的麦子,过秤给张六伢,以小麦兑换面粉的方式进行交易,换得的面粉,自然就存在老张面店,每次来取几斤面粉时,都会在记账本上扣去提取的数量,这种交易既方便,又不会出错,最让顾客放心和便利。

当时,张六伢有个儿子,已经上学了,名叫张金牛,每年到忙季的时候,张六伢由于缺人手帮忙,只能把金牛顶替成忙工,这倒不是张六伢太抠门,不舍得花钱请忙工,而是,张六伢教育金牛的一种方式,他要让金牛知道,父母挣来的钱都是血汗钱,来不得半点浪费和奢侈,也从另一面,教育了金牛勤俭持家的道理,金牛是个听话的孩子,每次给店里帮忙,金牛都会积极参与,认真把农户换取面粉的数量,写上了记账本,张六伢在忙着称取农户的小麦时,金牛已忙着记下了农户的户名和数量,当所有的农户都过秤之后,金牛便把麦子换成了面粉的数量,写在了储存面粉的登记单上,一一发放给每个农户,一天下来,把兑换面粉的小麦,都装进麻袋,用麻绳封好口袋,金牛从不偷懒贪玩,默默帮着老张,把所有小麦装入口袋后,还得帮着老张把小麦甩上肩膀,让张六伢扛上货车,一袋袋整齐摆放于车上,有时,遇上双休日,金上还得坐上张六伢的货车,一齐进城卖掉小麦,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金牛高中毕业。

金牛高考落榜后,就辍学在家了,跟着张六伢做起了生意,此时的金牛已是一个大小伙子,长得虎背熊腰,力大如牛,老张面店里的力气活,都让金牛包揽了下来,张六伢看见金牛在生意上已熟悉了流程,并在工作上能独挡一面了,就心满意足,逐渐放开了手,把老张面店的所有工作,都让金牛承担了下来。

自从金牛接过老张面店的工作,便有了自己的一种经营理念,此时,什么智能手机、电脑、轿车都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让工作效率加快了节奏,生活因此而变得快捷和匆忙,由于生意红火,金牛看到媒体宣传,市场上已有了更现代化的机器。只要放入一定数量的面粉,机器都会自动化操作,根据操作项目,摁下启动键,机器的出口,便会产生各种各样面条和各种饺皮。为此,金牛特地去厂家考察了一段时间,最终把新式制面机购买了回来,为了适应客户更多的需求,这种机器能加工出各种绿色面条,有鸡蛋面条、有波菜面条、有玉米面条、有糯米面条等各种口味,人们在想着吃何种面条时,这些风味,总有一款适合你。尤其是机器不但能加工出各式各样的饺皮,什么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等形式多样,还有各种口味的饺皮,如芹菜饺皮、青菜饺皮、红薯饺皮、鸡蛋饺皮等等风味,让人感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岁月不断更替,人的消费理念也在进步,变得多元而苛刻。岁月也是一把无形的手术刀,不但刻画出人的皱纹,也让老人在岁月中,无声无息地离开了我们。张六伢就是这种老人,每次,我们到老张面店买面条,或是买饺子,都能看到老态龙钟的张六伢,举着一根拐杖,在街道上走来走去,可是最近几天,却没有发现张六伢。原来,前一天,张六伢由于突发中风,倒地后,被人发现,送去了医院,医院也没能救活张六伢,张六伢便永远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显然,张六伢的去逝,也代表着张六伢的时代重新翻过了一页,让人渐渐淡忘而不再提起。

此时,金牛却是人到中年,正是一个时代的开始,通过互联网得知,市场上已有了更先进的制面机,可以加工各种长短不一、粗细多样、风味独特的面条,都是机器操作和面和醒面,从开机到面条加工完成,只需一两分钟,而且,这种机器加工饺皮时,不但把各种口味的饺皮加工出来,也可以自动在机器内包好肉馅,从进料口放入面粉,到饺子成形加工出来,只需两三分钟,此时,饺皮更有张力和嚼劲,吃在口中,丝滑而又有韧劲,让人回味无穷。

当第三代制面机购回家后,金牛做了个更大的招牌,写着“张氏面坊”四个大字,显得专业而醒目。如今的农户也渐渐脱离了田地,把田地都租给了承包商,种上了各种风景树和水果树,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让农民都过上了安逸而舒畅的日子。虽然农户都脱离了农田里的劳动,但他们也不甘于现状,进入到工厂和车间,当上了工厂里的工人,为家庭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时,金牛的张氏面坊,也不再需要收购小麦兑换面粉了,农户都做了工人后,口袋里更有了钱,便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张氏面坊也成了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人们有路过的游客、有当地的老顾客、还有刚认识金牛的顾客,都纷纷掏钱,买上几斤特色风味的面条,或买上几斤饺子,让一家人吃上地道的面食。

如今,金牛的张氏面坊不但扩大了门面,而且,增加了经济项目,除了有传统的面条和饺子,还经营着各种大米和糯米,这些优质大米都是跟大米加工厂直销,而投入市场的。不但便宜,口感也特佳,张氏面坊,在杭村这条老街上,经历了饥饿的年代,也经历了温饱的年代,也经历了衣食无忧的年代,现在,张氏面坊,犹如一张久远的名片,永远传播着一个时代的面食文化,成为人们心里向往而又熟悉的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