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的寒冬,天气阴沉干冷。在这个特殊的冬季,添衣保暖,防范感冒,显得格外的重要。当我打开衣柜上层找棉衣时,落入眼帘的是那一捆捆折叠整齐、颜色鲜艳的手工大布,那是母亲亲手为我准备的嫁妆。 我不由自主地伸手轻轻地抚摸着那一床床漂亮的大布床单被套时,心中泛起温暖的涟漪,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从我记事起,家里每年都种有一块棉田。 秋天,棉桃在艳阳高照下次第笑开了嘴,吐出一朵朵雪白的棉花。远看星星点点,密密麻麻,就像天女散花;近看洁白无瑕,摸上去软绵绵的。捡棉花时只要轻轻地一抽,它们便会整团整团地跳出来,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绒娃娃,常常令我爱不释手 。
母亲把我们摘回的棉花仔细清理干净,晒干后就挑到别的镇上轧棉花。由于路途遥远 ,母亲必须大清早去排队,轧完棉花才能早点回家。弹好的棉花去籽之后变得异常蓬松柔软。母亲将弹好的棉花搁在光滑的门板上搓成粗细均匀的棉条。在纺线车上就着昏暗的灯光纺成细细的线子。她把纺好的线子挽成线稿,送去离家很远的染坊染成自己想要的颜色。回家后将染色的线子再用米浆浆纱 、漂洗,这样的棉线就更有韧性,然后将浆纱后的棉线倒成线筒。再挑一个晴朗的天气,她和父亲将织布机搬到宽阔的稻场上牵布。每每这时左邻右舍的婶婶和伯母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帮忙,大家有说有笑地梳理着棉线,牵经、穿棕、穿扣……由一位有经验的伯母镇坐在织布机头上,将大家梳理好的经线卷好,最后抬进堂屋里的织布机上,牵布这道神圣而又繁杂的工序就做好了。
母亲在空闲时开始织布。晚饭后或是下雨天,母亲先洗净双手,坐上织布机,手拿木梭,眼盯机头,随着双脚有节奏地上下踩点。木梭在母亲的手里快速地来回穿梭在纱绽之间,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愉悦地上下翻飞。她灵巧的双手在织布机上娴熟地左右飞舞,像是钢琴家在琴键上弹奏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她将平淡而又清苦的岁月连同无言的爱织进这棱角分明的经纬中,变成一匹匹颜色鲜艳又不张扬、柔软舒适、经久耐磨的粗布里。任岁月如梭,斗转星移,大布变成丝丝入扣的温暖,呵护着我们姐弟的身心。
母亲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她那双因繁重的农活而变得粗糙的双手,趁着她耳聪目明、手脚麻利时为我们姐妹织出了不一样的嫁妆。她用永不知疲倦的身影为我们丰衣足食,让我们在无忧无虑中快乐成长。而她却在青丝变白发中坚持,逐渐衰老且依然无怨无悔的执着,躬身似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的身影,在光阴的隧道里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这一床床经纬鲜明、颜色饱满、花样不一、手感细腻的大布嫁妆我至今都舍不得用,一直珍藏在衣柜里。珍藏着母亲曾经辛苦而又青葱的岁月,还有那如水般温柔体贴入微的母爱。
母亲那一代人的纯手工织布已成为红安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2010年被入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上海世博会中亮相。我想这就是对母亲那一代妇女手工织布的辛苦和技艺的最好肯定和嘉奖。也是对革命老区红安手工织造、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