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巽之的头像

陈巽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29
分享

真情至性 直抵人心 —读张永胜散文选集

一直期盼着张永胜散文选集的出版,就像年轻时期盼同恋人约会的心情一样急迫。之所以期盼而急迫,是因为张永胜的散文确实写得好,多年以来,我陆陆续续读过一些他发表在报刊和网络上的散文,若干篇什堪称上乘之作:感情真挚、文笔细腻、表述精当、直抵人心,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要知道那时候正是我年轻气盛、眼光高于头顶的年龄,把许多人的文章不放在眼里,甚至称一些所谓名家的文章为“狗屁”,但是,张永胜的文章让我点头称是、心悦诚服。

那些读过的文章虽好,毕竟是零碎篇什,读过后总感到不过瘾,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本来有三碗饭量,只给他吃了半碗饭,反而勾起了他的食欲,使他感到更加饥渴了,从那时候起,只要打听到张永胜又写出新的文章了,我就会想办法找来品读。

我和张永胜同属一家有几十万员工的大型央企,分别在不相统属的三级单位谋生,而且分住在不同的城市,开始的时候都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为了收集素材采写新闻,我们全国各地的工地到处跑,相见、相处的机会并不多。

一次读到一篇散文《我心中的“麦加”》。作者写的是他乘火车时无意间听到两位中年人的对话,“……小民百姓,到如今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一个理解自己的妻子,就算是找到心中的麦加了。”这句话引发了他的思索:自己心中的“麦加”是什么,理想、事业、婚姻、家庭、爱情?他联想到和妻子操办婚事,小俩口像两只燕子筑巢一样规划、建设小家庭的日子,清贫而快乐、温馨而幸福。不仅题目抓人,而且文笔简洁,立意新颖,让我读出了感动,读出了思考。我反复读了几遍,才定下眼来看清作者的姓名:张永胜,我从此记住了这三个字。

后来又读到张永胜的《穷人的友谊》,文章源于朋友向他借500元钱,而他刚交了3万元住房集资款,欠了一屁股烂账,无钱借给朋友,他好生难过,一个人瞎琢磨后,就想对朋友说说心里话。他先分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囿于象牙塔里不愿出来,赚钱和交际能力都十分有限,这样的性格一辈子也发不了财,对朋友的承诺已经剩下物质以外的东西。“譬如你孤独的时候做你忠实的听众;你寂寞的时候陪你走过长长的夜路;你搬家的时候为你出一身臭汗;你买粮的时候愿帮你从一楼扛到六楼……”我一边点头,一边感叹,点头是觉得文章真好,感叹是我也是穷人,和作者有相同的际遇。我们都刚工作不久,在单位干最苦的活,拿最少的工资,都面临着结婚生子、分房置家等人生大事,日子过得苦巴巴的,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永胜先生的笔写出了我的心声、道出了我的尴尬。我好生佩服他的文笔,心里想着如有机会一定要认识他。虽然钱钟书先生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认识这只蛋的鸡呢?”但是,我还是想认识张永胜,我需要这样的朋友。

后来,在一次单位组织的新闻培训班上,我结识了张永胜,了解到他是山西运城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读书多、富才情、有风骨。我们都是靠摇笔杆子安身立命的人,在写新闻写公文之余,暗地里尝试文学创作,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逐渐成了好朋友。

我相信文如其人这句话,通过阅读张永胜的文章,可以想见其为人,因为他是一个率真、透明的人,他的散文往往直抒胸臆、真情袒露。他的血泪文章《让我牵着你的手》,讲述了他和妻子生养孩子的艰难,因为妻子没有太原市的户口,担心生下孩子落不了户,他和妻子结婚七年都不敢生孩子,结婚第一年他妻子怀了孕,因为没作好心理准备,到医院把孩子作了人流。六年后,他们决定要孩子了,可妻子怀孕的时节,他因为两篇文章惹了麻烦,被发配到海南一个工地上去“改造”,妻子跟着担惊受怕流产了。他妻子第三次怀孕后,下体开始出血,他带上妻子到处求医问药,老天有眼,终于保住了孩子。

终于等到瓜熟蒂落了,临产前他妻子承受了铺天盖地的疼痛,张永胜陪伴在妻子身旁,见证了妻子生产的全过程。

让他刻骨铭心:孩子从一条幽暗的隧道里出来,他先看见了头,随着每一次的宫缩和用力,妻子的脸都挣得发紫,头上的汗水多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终于孩子的头出来了,可脖子被一条猪小肠一样的脐带缠着,又用剪刀剪,血唰地往外喷,医护用止血钳止住流血,然后把孩子拽了出来。

妻子生产时做了侧切手术,收拾好孩子后,医生给妻子缝合伤口,他看见妻子那被切开的刀口,肉往外翻涨,不断冒着血,医生边用纱布擦,边用钳子翻寻里头的不同层次,进行伤口缝合,他心里打颤目不忍睹。

拾掇好大人孩子,张永胜走出医院大门,夜色深沉,四周阒寂,想到妻子生孩子的种种艰难,他忍不住蹲在墙角放声大哭……我读得惊心动魄,紧张得手心出汗,这样的文字是精血变成的珍珠,似仓颉刚造出的文字,山鬼闻之也能夜哭。

张永胜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的耿直和风骨,对单位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他要批评鞭挞,要作狮子吼。《鲜活的肉体难道不是证明?》就是对不合理户籍制度的控诉。几年前,当蓝本户口在中国大地大行其道时,单位上许多人花了近一万元,为老婆买了城镇户口,想办法办进单位并安排工作。他先掏4300元托人在老家县城给老婆买了个户口,妻子的户口买好后,他想接着把户口从老家的县城办进太原市,又花钱找人帮忙。他和妻子结婚几年都没敢要孩子,想把老婆的户口解决了再生,他们的孩子出生半年后,户籍制度改革,孩子可以随父亲上户口,但是他孩子的户口已经随他妻子上在老家县城了。有人给他出主意:把孩子的出生日期改小一岁,就可申请随他上太原户口了,他只好又一路花钱求人,重改孩子的出生证、准生证等证明材料。

他知道这么做是在骗国家,骗政府,骗组织,但又是谁在逼着他骗人呢?他真想代表那些和他有相同处境的人,对着那些当政者大喊一声:鲜活的孩子难道不是证明?难道几张胡骗乱造的纸和几个不负责任的章比鲜活的肉体更有说服力?他的诘问锥心泣血,若屈原的《天问》一般发人深省,比斯陀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更慷慨沉痛。

张永胜曾经在施工企业的最底层工作,备尝流动、分居、野外作业的艰辛。《奈何桥上》是一封他写给妻子的情书:“十多年了,我们一直过着流动不安的生活,我独身在中国最南端的省份而被马斯洛的生存学说(衣、食、住、性生活是人类的最底层次的需要)困扰着。我从没有放弃精神生活,但没有你的日子里,我的最底层的生活是如此的混乱和不圆满。”

他的妻子曾经来过海南一次,曾发誓说:再也不来海南了。也难怪,她实在受不了岛上无法躲避的热。海南的椰子树、槟榔树、香蕉树印在画上挺诱人的,但每天对着看就会感到乏味。

过了一段时间,他思念妻子了。他打电话问妻子:“你来吗?”妻子反问道:“你说呢?”他知道她想让他答什么,他也知道妻子和自己一样,心里充满了矛盾与困惑,不适应,不习惯,不想来,但又被思念啃噬着,两地分居,总给人以破碎的感觉。他的文字写出了筑路人飘泊不定,抛妻别子的无奈,夫和妻相见时难别亦难啊。

张永胜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他的散文中透露着对草根人群的同情和悲悯。在《鸟儿有病,速归》中他讲述了歌厅小姐H的故事:H来自一个贫困而偏避的乡村,先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端盘抹桌倒茶洗碗构成她的全部生活,每月200块,管吃不管住。乡下的妹妹给她来信说:姐姐,你在城里打工,一定挣很多钱吧,回来时给我买件新衣服好吗?读着信,她哭了,她觉得这一辈子都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哭完,她走出那家饭店,目标是找一个挣得多点的好工作。走呀走呀,口袋里就剩两毛钱了,她还找到合适的工作。

她好几次想到死,又一遍遍的安慰自己,最后就走进了歌舞厅,她的舞女生涯艰涩而痛苦,每月的收入除去吃穿,能净落三千元。她的打算是挣够一万元钱后就洗手不干,为着这一万元钱,春节她不打算回去了,因为春节小姐少,是个空档,她想乘此多挣几个。

H的故事,让他对家庭、婚姻、社会、人生……都涌出些许想法,使他更贴近底层,更懂得了宽容。只有菩萨心肠的人,才能视众生平等,才会有这样的同情心。不禁让我想起了白居易在寻阳江头遇到的琵琶女,古今都有伤心人,别有怀抱泪湿衫啊。

张永胜作为一个飘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有着浓浓的眷念之情。无论哪个节日,他都渴望回到故乡,因为故乡有母亲,有大地。他的母亲已经年80多岁了,沧桑的脸上写满历史,他回老家和母亲在一起总有唠不完的磕,母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老了,想记的记不住,想忘的忘不了。永胜先生认为:忘不了的都是人生经典,经典故事讲一百遍我都不烦。听母亲唠叨让他感知历史,思考未来时,有种踏实感。除了陪母亲唠磕,他还喜欢在故乡的土地上走一走。

他的故乡在黄河东岸,是山西粮、棉、鱼基地,是一片美丽、神奇的宝地,是养人的好地方。故乡农民从来不缺乏勤劳,村民在政府的组织下到山东寿光、陕西咸阳、富平等地参观学习,请科技人员指导,后来就上网学习,栽种各种经济作物,走向富裕奔小康。故乡的大地是真诚的,人对它老实奉献,它给人优沃回报。《母亲与大地》一文,是张永胜唱给母亲与故乡的赞歌。

张永胜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习惯和风骨,他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笔耕,写下了《想读这样一本书书》《书、还能读多久》《兀立的旗帜 》《一个民族历史的窗口》等书评和随笔,这些文章或别具慧眼、独出心裁,或小处着笔、微言大意,或珠落玉盘、语出新声,或尾尾道来、如老友对谈……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张永胜的散文,如五指有长有短,如五音有高有低,如五味有甜有咸,不可能篇篇锦秀,字字珠玑,有些篇什稍嫌粗糙,有些篇什太过直白。不过,这有什么要紧呢?永胜先生还未停笔,他还在写,《写作,我就这样寂寞地活着》就是他的宣言。“几天没写东西了,有几分焦虑,几分坐卧不安,像丢了孩子的母亲,对所有的事情一下子都有失去了兴趣,满脑子都是那能否找回的孩子。我知道必须静下心来,搜寻一段曾有过的点点冲动,点点感觉,然后把它整理成一个完整的东西,不论是好是坏,是褒是贬,是颓废是昂扬,能发表或不能,心情方能平静些。”当然,他也有写不出来的沮丧,也有突破自己的困难,但他是清醒而有耐心的,他勉励自己:“越是这时,你越要清醒地认识自己——你还能干什么,你以为你是谁,撇开你的特长,你狗屁不值,你别无选择,必须坚持写下去,并设法突破自己。”

我们期待着,张永胜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