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巽之的头像

陈巽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13
分享

范仲淹:风骨傲梅气凌霜

皇佑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一个身材瘦弱,一脸病容的老人在赴任颍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这个老人就是人称“范履霜”的范仲淹。范仲淹的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连西北边境归附宋朝的羌人,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范仲淹一生风骨傲梅花,气节凌霜雪,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陲,功名满天下,成为北宋以来天下读书人治学做事为官的典范。他的《岳阳楼记》光照千古,开辟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精神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砺志敦品    竹劲梅香

范仲淹出身孤苦,从小就立下“读天下书,穷天下事,以为天下之用”的远大志向。范仲淹在二十一岁起独自来到长白山醴泉寺,他伴灯苦读,通宵达旦,常常是僧人们都起床了,才和衣而卧。他生活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待凉了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伴着韭菜末和盐下饭。

一个偶然的事件,范仲淹惊谔地发现自己的身世,自己本姓范,是跟着母亲改嫁到朱家来的,范仲淹深受刺激,他毅然辞别母亲,离开朱家,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求学,他要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迎养母亲,恢复本姓。

在应天书院范仲淹孜孜求学,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日夜与诗书相拥,五年未解衣就枕。南京留守的儿子与范仲淹同窗,十分同情范仲淹,便把他的苦读情况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留守很受感动,让儿子送些美食给他,但范仲淹婉然拒绝了,他解释说自己喝粥习惯了,一旦享受丰盛的饮食,以后喝粥就索然无味了,表达出清贫自甘、清苦亦乐的豁达。艰苦的日子、清寒的生活不仅没有磨损他的心志,反而砥砺了他梅花般的风骨,松竹般的气节。

范仲淹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以往哲先贤的思想、品德和功绩勉励自己。他在《蒙以养正赋》中说“学默默以存志,将乾乾而希圣。庶几进退之间,保君子之中正”,表达了要像先圣一样,在得失进退间,不失其高尚的情操。

范仲淹一生砥砺名节,不易操守。他满怀至诚,固执大道,认为“名可巽而道不可屈,怀可卷而节不可降”。正因为名节和操守的坚持,使他能始于洁行而不耽于忧戚,见于大节而不屈于名利,所以他忤逆天威依然谏诤于朝廷,“三黜专城”依然救民于水火,众口铄金依然矢志不渝。正如他自己所说:“百花争早孰过梅,天与芳时岂待催”“素心直拟圭无玷,晚节当如竹有筠”。

宁呜而死   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出自范仲淹《灵乌赋》,是他的人生态度和从政宣言。范仲淹立身孤高,报国奉行“以言为先”,而且次次都是药石之言,以致危言多犯,屡言屡贬。天圣八年(1030),范仲淹上疏《乞太后还政奏》,请章献太后“卷收大权,还上真主”,让“春秋已盛”的仁宗亲政,加上这之前他还谏阻仁宗率百官行拜太后寿仪,触怒章献太后,被贬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通判。

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由陈州通判召还,担任了谏官。不久,仁宗因为宠幸尚氏、杨氏二妃,准备废黜郭皇后,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率众台谏到垂拱殿门,伏奏郭后不可废,结果被押解出京城,贬知睦州。范仲淹还在《睦州谢上表》中反复劝说仁宗:“有犯无隐,人臣之常;面折廷争,国朝盛典。”

景佑二年(1035)冬,范仲淹由知苏州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进京。当时,吕夷简任首相,颇为专权。范仲淹便把一些要员的晋升情况绘制成《百官图》上呈仁宗,指着上面开列的百官晋升顺序说“某为超迁,某为左迁,如是为公,如是为私,意在丞相”,直言宰相用人不当,以权谋私。这把位居人臣之极的吕夷简气得七窍生烟,暴跳如雷,反在仁宗面前诉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这次,他又落职饶州。

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受得北宋士人普遍的人格认同。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历经三度贬职,范仲淹丝毫不见收敛,他那近似固执的坚持,源于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源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源于他许国忘身的精神。

勇于任事   敢开风气

范仲淹为官勇于任事,敢开风气。以身垂范,化育风气,引领官员蒿目时艰,经邦济世,北宋官员“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仁宗宝元元年,原本臣属大宋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自称皇帝,建国号夏,大举东侵。面对来势汹汹的西夏大军,大宋军队屡战屡败,不断向朝廷告急。危难关头,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主营鄜延路。范仲俺到后视察地形边备,听取守边将士意见,认真分析敌我双方长短,制定切实有效的对策。修城筑寨,加强防御,使各城寨建立了联系;淘汰怯懦无能的将校,以有才干的人代替,选择身强体壮的士兵,分成六部,每个将领统率一部,分别予以训练,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临战时根据敌军多寡,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军事的改革,士兵的精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范仲淹还重视团结边境少数民族,一面割断羌人与西夏的联系,一面犒赏诸羌。诸羌感激涕零,心悦诚服,纷纷归附宋朝,担任向导,出兵助战,羌人视范仲淹为父,亲切的称他为“龙图老子”。在范仲淹等人的努力下,宋朝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交锋中屡屡克敌致胜。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仲俺),西贼闻之惊破胆。”

宋夏局势刚和缓,范仲淹被调回东京,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时内则官僚冗余,效率低下,军队不断增加,百姓负担沉重,财政入不敷出,外则辽国、西夏虎视眈眈。范仲淹认真总结了二十多年来酝酿的改革思想,呈上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书略曰:“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北宋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由此拉开序幕。

范仲淹殚精竭虑,推行新政,他从整顿吏治入手,选派人员到各处考察官吏。每次得到回报,就翻开花名册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富弼见此情形,不无担心地说:“您一笔勾掉容易,但这一笔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啊!”范仲淹用笔点着贪官的名字愤慨地说:“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要好!”在范仲淹等人的努力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官吏被除名,有才能的人陆续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当时朝中杜衍为相,范仲淹、富弼、韩琦在二府,欧阳修等为谏官,暮气沉沉的北宋政权开始有了起色。正是范仲淹敢作敢当、以天下为己任之事功与格局,塑造了优秀官员的样板,形成“头雁效应”,文彦博、苏轼、司马光、范纯仁等一大批士大夫联翩而起,共同化育了良好的政治风气,从而保证久处积贫积弱局面的北宋不致遭受大的动荡。

济世救民   先忧后乐

范仲淹早年就读于应天书院时,许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愿望。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你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就问范仲淹为什么。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爱心,真良相也。”

范仲淹入仕最初十余年,一直任地方小官。他每经一任,必兢兢业业,造福一方。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被任命为泰州兴化县知县。他终于有了实现自己报国济民夙愿的机会。兴化县地处海滨,海堤常年失修,坍塌不堪,严重地威胁着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他上书朝廷,要求大规模整治。经过数年的努力,一道长达一百八十里的捍海堤傲然横亘于黄海滩头。从此,这一带消除了海潮的危害,成千上万亩良田有了保障,流亡在外的百姓,重返家园。当地人感念他的功德,主动为他建立祠堂,并把那道捍海堤称为“范公堤”。

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杭州担任知州,子弟知道他有退隐之心,劝他在洛阳购房产,建园林,做养老之地。范仲淹道:“人如果有道义之乐,形骸皆可置于度外,何况居室!我所担心的是身处高位不得退隐,并不担心退隐后没有居所。况且洛阳士大夫的园林繁多,主人家自己都没有时间游览遍,想要散心,不会去他们的园林吗?何必要自己盖一所才开心呢?”他把自己为官多年的节余全部拿出来,托人在家乡吴县购买了一千多亩田地,创立“义庄”。选任亲戚中品德高尚的人负责“义庄”的经营管理,所得收入,存入义仓,供范氏家族中贫穷子孙的生活、婚丧嫁娶以及教育之所需。范氏“义庄”的创立,是范仲淹希望将自己乐于助人的做法发扬光大的一种创举。范仲淹创立的“义庄”的举动,迅速轰动了全国各地,朝野名士争相仿效,即便后来的元、明、清三代,也不乏仿效者。

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被贬到邓州后,曾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心迹:“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过不了几天,昔日好友滕宗谅从岳州来信,请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知道滕宗谅性高气傲,被贬后一直郁郁寡欢,为了劝慰老友,兼激励所有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他撰写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以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范仲淹的内心独白,而是他一生行为的精当写照。

光风霁月   清白如水

范仲淹一生襟怀坦荡、光风霁月,廉洁自守、清白如水。他早年在醴泉寺读书时,一天晚上,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屋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醴泉寺慧通大师派人找到在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写了封信给来人带回去,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派人把金银挖掘出来把寺庙修缮一新。

范仲淹重信义,守诺言。他年轻时,曾与一位术士交往甚厚,当术士病危时,专门派人把他请去,说:“我善于炼白金,可是现在我的儿子年纪还小,把这些东西交给他不放心,所以托付给你。”说完,将其炼金的配方和炼好的一斤白金都交给了范仲淹。十多年后,他见那术士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便取出了那炼金的配方和一斤白金,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术士的儿子。

范仲淹志趣高洁,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气度豁达,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不多,但词文秀美隽永,沁人心脾;政论针中时蔽,义正词严。他担任越州知州时,在绍兴府山岩间发现了一口废井,命人除去杂草,掏尽淤泥,发现古井"泉清"而"味甘",范仲淹把此井命名为"清白泉",并在井上构筑"清白亭",将其住处的凉堂命名为"清白堂",还专门写了一篇《清白堂记》。告诫自己和他人做官、做人都要像泉水一样清清白白。

范仲淹为官数十载,生活俭朴,治家严谨,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儿衣食只求温饱,一生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他六十四岁的那年,旧疾缠身,贫病交加,他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向宋仁宗呈上《遗表》,对“事久弊,则人惮于更张”深感忧虑,对自己“功未验,则俗称于迂阔”深表遗憾,念念不忘社稷长远,邦国兴衰,至于自己身后之事,却只字未提。他去逝的时候,竟没有一件新衣服。范仲淹一生实践了儒者以仁为任,死而后已的至高追求,他是儒者之骄傲,更是为官者万世之师表——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