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这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让我有缘结识这几位老师。
岁月一直对我甚好,在通往文学的路上,给予我太多的厚爱和支持。留在岁月里的诗文,洋溢着幸福的模样,温度依旧。认真品读一部优秀的作品集,不只能单独从字面上理解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意图,则要结合作者的生平,一些琐事,生活中曾遇到的事与物,人与景。反复阅读,你想知道的答案都会呈现在眼前。
不知道是谁给我勇气,给我一口气品读完五位老师的作品。回想当初,老师们寄书前,千嘱咐万交待,要我认真阅读你们的作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如有斧正的地方,提出宝贵的意见。文友之间,以文字交流产生共鸣,我也不例外,毕竟我也是凡夫俗子、肉眼凡胎。可是被琐事缠身,耽误了我写读后感的最佳时机,你们都回讯息给我,不着急,书评迟一点写,不碍事。着实让我感到不安,余生的日子,我心里发誓,一定要好好善待自己及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我从五部作品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杨七芝老师笔下的作品《风雨三清路》,一看作品的名字,扑入眼帘的是江西境内的名山“三清山”以通往三清山那条三清路为切入主题,参入风和雨的元素,倾心打造杨老师独特的文学魅力,增强读者的艺术感染力。杨老师是德才兼备的院长,三清山书画院,道学文化研究院,浙江上虞市东山书画院。杨老师在美学领域获得最高的荣誉,获奖颇多,在文学领域也不逊色,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让我叹为观止。很庆幸,通过青年作家网这个平台,让我近距离与艺术家侃侃文学及人生。杨老师很健谈,如她笔下的文章一样,有讲不完的故事。你在我面前,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向你询问的问题,你从不含糊,及时地回复。那种莫名的感动,深深牵动着我。
出生于上海的你,而你却放弃繁华大都市衣食无忧的生活,选择“三清山、玉山”为创作基地,潜心文学与书画,笔耕不辍。你付出一生的心血和努力,感动了苍天,你的作品入选国家级大典50余部、获奖几十种,书画专著6部。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职工音乐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祖国杂志社特约作家等等。这些闪亮的光环,完完正正属于你的,你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文学和艺术。《风雨三清路》有你毕生的青春踪迹,读懂你全部的文字,一字一句深深流露太多对文学和艺术的渴望。你的散文,带有诗性的味道;你笔下的现代诗,宛如哲学家洞悉尘世间的因与果、美与丑、爱与恨。每篇文章其实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我都爱不释手,反反复复阅读作注解。
陈红旗老师,跟我同族同血脉,非常荣幸在苦涩的日子里收到陈老师的作品,翻阅《时间风景》,诠释了陈老师对自己的一生,以时间为入场,每处的风景,用文字记载下来。
退休后的你,依然保留写随笔和日记的习惯。《时间风景》给读者呈现的是你退休前和退休后的过往及生平,满腹的墨水,洒在洁白而有温度的纸笺。每则的随笔,虽然文字朴实,但字里行间穿透的爱,那是无以言表。
席慕蓉曾写过这么一句,生命里有着多少无法预料的时刻啊!终于明白了,我其实不必一定要苦苦追寻那一扇已经错过了的,只存在过往记忆里的门,往前走去,还有多少扇门等待着我去一一开启,生命里还应该有多少不同的惊喜和盼望。阅读陈老师的《时间风景》,所看到的,正是这样的情景,感慨亦然。
陈老师跟我父辈同样的年龄,你们那个时代虽然没有遇上烽火战乱,但民间的疾苦,陈老师与父辈他们感同身受。与如今新时代的中国,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陈老师运用文字的张力,生动地把那个时代遇到的人、遇到事,全部还原。
依稀记得,今年春节,我把陈老师的作品携带回江西老家,让家父拜读。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你依旧没有淡忘逝去的青春和芳华,每则故事背后,留下的是更多的情怀。你的一生是平凡的,没有太多的头衔,但你给我的感觉,一切很真实。
忘不了,那是最美的依偎;忘不了,那是最深的祝福。陈老师的故事,根植在岁月的长河里,河床朵朵浪花,摇曳的影子,衍生甜美的人生。蓦然回首,生命的原色,一直停在那里等你去守候。
赏析陈老师的佳作,我用席慕蓉的经典语录作一个概括,创作本身原来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他性。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能够达到极致的人,而因为要走向极致,所以就不可能完全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走,更不可能在自己的一生里走完所有别人曾经走过的路。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极致,就需要先明白自己的极限,需要先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尽相同的那一点。因为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品才会有这样多不同的面貌。
那山那谷那思情,写物写景写人生。谷万华老师的作品《山谷那边》赋予了文字的灵气,谷万华这个名字是父母馈赠给你的,山谷那边是你的笔名,也是你作品集的名字。谷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出场,带有点戏剧性的艺术色彩,让更多的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谷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灵魂上的碰撞。五位老师集资出版的“梦想树文学丛书”,此时此刻似乎与谷老师的《山谷那边》相契合,一气呵成,五部作品集各具千秋,唯一的主旋律紧扣生活,生活中有梦想,把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过艺术加工,整合梳理,凝聚成最美的作品。
《山谷那边》分为三辑,第一辑诗歌,《生命四季歌》、《亲爱的宝贝——写给女儿》、《思念》,虽然谷老师只给我们三首诗,不可忽略诗歌里寓意深度的涵义。散文辑的作品,早在中国作家网就有拜读过你的作品,尤其你这两篇散文《老周》和《小城梅雨》感人肺腑,老周因为癌症复发,很遗憾与世长辞。老周有一儿一女,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两个字组合在,俨然成了一个“好”字,如果老周不是身患癌症,老周定可享受天伦之乐,女儿跟谷老师家堂哥的小儿子拜堂成亲,结为亲家,一下子,谷老师跟老周也成了亲家。这些夕阳下的春风,冬日里的春晖,是我人生中收获的又一颗明珠,我将一路铭记,一生珍藏。通篇散文,夹带怀念的味道,堪称优秀的抒情散文。《小城梅雨》梅即是果梅,江南的六至七月,这个季节雨不断,民间名曰“梅雨”或“黄梅雨”。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恐怖的炸雷,以景抒发谷老师细腻的情感,掌握的语言技巧和艺术渲染力,可谓炉火纯青。
小说辑部分《那年那月——致永远珍藏于我们心底的那些青葱岁月和欢乐时光》成了作品集《山谷那边》一大亮丽的风景,把读者带入忘我的境界,与谷老师你一起在重温逝去的岁月。历历在目的过往,这些青葱岁月,留下更多的欢乐时光。在有生之年积累的财富,情感财富的范畴占据了财富的百分之六十。
之前听汪主编透露,五部作品集里,有一部作品集,是00后在校大学生创作的。唯美婉约风,在语晴的笔下,淋漓尽致。
《晨露暮雪》让梦想轻盈,与青春相吻合。柔美的句子,宛如一池的月光,轻轻洒下,此刻月色最美。前阵子,也很荣幸与语晴老师侃侃而谈,研讨唯美的诗歌,诗意的散文。聊着聊着,把主题引申到《晨露暮雪》作品集。整部作品集分为六单元,“四季•花开”“青春无限”“人生与陪伴”“我思我想”“读•思•感”“山水漫步”。深邃的语言,不张扬的艺术广角,不留痕迹的抒情魅力,足见语晴老师你的文字功底深厚。
喜欢阅读才女语晴的作品,不经意间,有一种情感的寄托,文字的共鸣。字里行间的文字,给我很舒服的感觉。毕竟我的文风走的路线也是唯美风,喜爱那是自然的。没有理由去伪装自己,文学之花,其实很简单的,能产生默契,外在的一切毋庸置疑。
在散文里寻找诗意的段落,在诗歌里探寻唯美的典雅。似幻亦真,梦里梦外,晨露暮雪给予太多想象的空间。红尘阡陌,并没有一尘不染的云烟,人生的酸甜和苦辣,生离和死别,串成生活里的音符。沿途的风景很美,因而有你。生命的旅途,虽然漫长,每天留下幸福的相拥,青春时光的画面感很强。
青春之梦,是清新的,是轻盈的,是晶莹剔透的。青春蕴含着人生百态,又是丰盈的诗篇。
缪东荣老师1969年赴黑龙江省富锦县农村插队落户,《青春富锦》讲述的是29位老知青难忘的峥嵘岁月。2009年7月,众多镜头聚焦了一场青春的祭奠,记录下亲历者们内心的波澜和人性的善美。渗透了感情的事物必然会有生命,它将与岁月永恒。
29位老知青的故事,紧扣那年那月在富锦发生的那些事儿,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无华。以缪东荣为首的老知青,生动的语言魅力,层层递进的笔触手法,赢得读者们的青睐。
时间去哪儿了?时间去了昨日的清晨,把青春遗落在那里。缪东荣不甘心命运的不公,带领知青们,把当年的岁月一字不漏记载下来。还原在那个年代,知青们凝聚淬炼的语言,一字一句跃然纸上。回首逝去的日子,传承给我们是一段段美好回忆。这段回忆鞭策着我,青春无悔,时光不老。
岁月如梭,翻阅青春的札记。跟随五位老师的脚步,来一场青春永不散场的心灵之约,青春礼赞。青春是美好的,我们爱之,惜之。
每一段时间,都印记着不一样的风景,风雨三清路,在山谷的那边,我看到了晨露暮雪,更看到了北大荒,这些青春的印记重新点燃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