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每个角落都蕴藏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更有那些和美食连缀在一起,琐碎平淡的人与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金城近年创作的一组家乡风物饮食美文,以其细腻而深情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家乡那独特的饮食风情。
人间有味,我便忙里偷闲,一篇不落地细细去品读这一帧帧最美的人间烟火,一遍遍体味着生命最本真的快乐。
通过仔细阅读,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郑金城深入了生活,具有认识生活和提炼生活的出色的能力,并很好地运用这个能力,将深入生活的深度感受,在文字上矗立起来,矗立成他的作品思想和文化的高度。
在郑金城的笔下,茴香、“白仔”、萝卜、紫菜、鱿鱼……这一件件家乡寻常食材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情感色彩。娓娓道来,逐项烹制,调动味蕾,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如《鲜美的“白仔”》,不仅是一篇关于家乡风物的深情回忆,更是一次对海洋美食文化的深度探索。文章以“白仔”——沙白与车白这两种常见却鲜为人知的海鲜为主轴,巧妙地勾连起了小城的历史、文化、美食与人文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海滨生活画卷。
这一组风物美文,一是开宗明义,直陈文化价值。文章大多直指食物的诞生、流变及其背后的人伦之常和情感、观念价值。逐渐深入到其历史文化、烹饪方法、食用感受等方面,并以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受牵引,整组文章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如《海陆丰民间传统名菜“大三鲜”》一文,直陈“猪脚墨脯鸡”的做法,指出这是海陆丰民间最为传统的名菜,有“大三鲜”之谓,也称“福禄寿”,是正宗的年菜。用猪脚、墨脯、鸡三种原料去炖汤,一般都会加上大生蒜、香菇。特别是大生蒜,既能提鲜,又能增香解腻。直接揭示“大三鲜”的情感价值和观念价值,介绍墨鱼自古以来便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鱼就已经成为宫廷中的佳肴。随着时间的推移,墨鱼逐渐传入民间,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美味。墨鱼亦称乌贼、墨斗鱼。之所以名为墨鱼,自然因其肚里有墨的原因。宋人沈括在其随笔《梦溪笔谈》里就曾记载过墨鱼的墨还能用于染纸,极富启迪性。
写“神仙菜”时,文章开篇便引用了《齐民要术》和《食疗本草》等古籍中关于紫菜的记载,这不仅展示了紫菜悠久的食用历史,也体现了紫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对紫菜的生长环境和采摘过程的挑战和危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除了最具滨海特色的海鲜之外,郑金城的家乡风物系列还涉及到了家乡的传统小吃。在这些美文中,作者通过对各种小吃的介绍和描绘,展现了家乡小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二是注意对民间故事、地方传说娴熟引用。如介绍茴香时,他写道,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蛇在蜕皮时眼睛被蒙住了,但蛇在茴香上摩擦过之后,就会恢复视力。而在欧洲的比利牛斯山地区,民间也有一说:老鹰之所以有一副好视力,那是老鹰了解茴香的特性,而且利用了这一特性。又如《海鲜中的“拳头师傅”——虾姑》中记述,因虾姑尾像皇冠,由此民间还附以传说,一说是救了西征高句丽的李世民,一说是救了南逃的宋端宗,均被赐以皇冠,民间的传说为虾姑增加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同时,还有大量方言、俗语和歌谣在文中的娴熟引用,包括海陆丰白字戏《桃花娘过渡》中舵公与桃花娘的对歌,使散文的乡土气息更为浓郁。提到了鱿鱼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如“照灯柔鱼”等习俗,展示了陆丰人民对鱿鱼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认同。介绍萝卜时,还嵌入民间顺口溜“神冲菜脯、大安咱亩”加以佐证。文章通过“浪险过拍紫菜”这一俗语,生动地展现了采摘紫菜的艰险与不易,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于紫菜珍贵和美味的赞美。
三是突出细节,极具生活化。在作者的美食散文中,对细节的使用几乎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如介绍“桡炆”吃法,铺陈得像一组慢镜头:“糯米与粳米按2:1比例洗净煮熟,香菇与新鲜鱿鱼干一起泡洗,并切成小条状,五花肉切片、香菜切段,鲜虾剥壳挑虾线后切成虾丁……先用五花肉炒出油脂,再放香菇和鱿鱼干一起炒,最后放虾仁丁,炒熟后备用。将煮好的米饭用筷子挑松,倒入炒好的配料,加上大地鱼脯粉、葱花、酱汁和沙白肉与汁水,再倒入用地瓜粉搅拌成的水,翻拌均匀后,舀在锅里煎。将米饭里的地瓜粉煎熟,至双面焦黄,此时香气已是四溢,任谁都食指大动。”
又如详细介绍了茴香的各种做法,如凉拌、炒食、炖汤等,每一种做法都充满了创意和匠心。写“白仔”,文章中对沙白与车白的描写细致入微,从外观特征到烹饪方法,再到食用感受,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不仅让读者对这两种海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文章中穿插了许多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受,通过讲述自己与“白仔”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对海滨生活的怀念。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使文章更加贴近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写其他食物的做法,也是细节铺陈,层层剥解,构成一组组生鲜活跃的写实画。
在文学表达上,作者运用了平实而真挚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小吃的深情赞美和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部分内容可能对于非海滨城市的读者来说稍显陌生,难以产生共鸣。
而这样的文字对于熟悉陆丰的读者来说,则是再亲切不过了。这些文字一点点激活了我的味蕾,我开始调动所有的感观去品尝作者所写到的每一种食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郑金城的家乡风物饮食美文,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陆丰饮食奇观的说明书,它并不恢宏壮观,却自有一种强悍的生命力,和美丽的滨海小城陆丰一样,熠熠生辉。
正是这样,郑金城用美妙的食物来缩短人们与故乡和家的距离,以一个出色的地方文化学者的胸怀见识,书写并扩充了一个地方文化研究的新领域。